從企業財務報表中發現問題

財務報表主要有資產負債表(反映企業一定日期所擁有的資產、需償還的債務,以及投資者所擁有的淨資產的情況)

損益表(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內的經營成果,及利潤或虧損的情況,表明企業運用所擁有的資產的獲利能力)

現金流量表(反映企業一定期間內現金的流入或流出,表明企業獲得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能力)

及其他附表。

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總額=負債+所有者權益

主要看:

貨幣資金(含現金、銀行存款及其他貨幣資金)

應收帳款(應收的貨款,應看明細及時催收)

其他應收款(其他應收往來,應看明細處理)

存貨(含庫存商品、原材料等,看明細表可以瞭解實際庫存情況)

短期投資(一年以內)、長期投資(一年以上)

固定資產(使用期限一年以上,價值2000元以上)

短期借款(一年以內銀行借款)、長期借款(一年以上銀行借款)

應付帳款(應付貨款,應看明細安排支付)

其他應付款(其他應付往來,應看明細及時處理)

股本或實收資本(基本上等於註冊資金)

未分配利潤(企業累計盈利或虧損)

損益表:

主營業務收入(主業收入)

主營業務成本(主業成本)

稅金及附加

營業費用(銷售部門費用)

管理費用(管理部門費用)

財務費用(主要是存貸款利息,負數為存款利息)

其他業務利潤(非主營業務收入-支出)

補貼收入(國家撥入的虧損補貼,退還的增值稅等)

營業外收入(固定資產盤盈及處置收入、罰款收入等)

營業外支出(固定資產盤虧及損失、罰款支出、捐贈支出等)

利潤總額=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管理、財務費用+投資收益(減投資損失)+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很多經理人每天忙著開拓業務,處理員工問題,但是在忙碌當中,卻忘了注意一些公司的長遠大問題,以致於到最後問題已經嚴重到病入膏盲,才猛然醒悟。

財務專家麥勞維茲(Edward Mendlowitz)建議,其實,經理人只要養成習慣,定期注意一些簡單的財務報表,就能夠掌握公司的發展趨勢。一旦出現輕微的警訊,就可以立刻處理。

產品銷售量。如果你平日只看營收報表,這中間可能潛藏很多陷阱。例如,有家公司雖然營業額和利潤不斷提高,但銷售量其實在下跌,市場佔有率在萎縮。營收之所以成長,是因為產品調價的關係。因此,經理人必須定期追蹤銷售量,才能清楚掌握公司業務狀況。

損益平衡點。很多時候,每個月你都必須等到財務報表出來以後,才知道公司最近表現如何。但這個時間的落差,很可能影響你的決策速度。如果你可以請財務人員提供公司的損益平衡分析;也就是說,你的產品一個月要銷售多少才能平衡,心中隨時有這個數字,你立刻可以判斷這段時間究竟賺錢,還是虧錢。

原物料購買比例。究竟你的公司花了多少比例的錢,在紙張、塑膠等原物料上?把這個數字拿來和營業額做比較。一般來說,這個比例應該很穩定,一兩個月有波動還沒有關係,但如果有不斷增加、或下降的趨勢,就要注意了。很可能你的存貨太多、成本沒有控制好,或者庫存太少,碰到突然增加的訂單,你可能消化不了。

銀行對帳單。每個月銀行會寄給你對帳單,別以為會計人員一定會去核對。事實上,每個人每天忙著做很多事情,根本沒有人注意這件重要的工作。你知道嗎,很可能你的公司已經有好幾年,沒有人查對過公司戶頭了。

積壓的訂單。有些訂單進來了,但是卻一直沒有處理,以致耽誤了交期。只要你要求看看那些積壓的訂單,就可以知道公司是否有問題,問題有多嚴重。每一張積壓的訂單就表示一個憤怒的顧客,看看你的公司正在累積多少憤怒顧客。一家公司發現常常有客戶反應交貨延遲,深入檢討之後,才發現其實問題是出在交通部門每次都從一疊訂單的上面開始處理。結果是,每次最後進來的訂單,反而最早完成,在下面的訂單,永遠要被延擱幾天。知道你的公司積壓多少訂單,問題出在哪裡,要解決就容易了。

退貨記錄。如果退貨的數量增加,表示內部品管有問題。因此,掌握退貨數量,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才不會到問題不可收拾時,才著手處理。

員工人數。每個月算算員工有多少人。隨著業務增加,公司僱用的員工人數,可能不知不覺地成長,甚至當業務沒有成長時,員工人數仍然無聲無息地增加。例如,如果你的公司有二十五個人,再增加個五個人,的確是不算什麼。要求部屬每個月給你一張統計表,讓你掌握員工人數以及成長曲線。瞭解一下,公司是不是用人無度。

在忙碌的工作中,抓住這幾個基本而重要的數字,適當使用報表設計可以讓你迅速掌握公司的營運狀況。這可以說是另一種一分鐘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