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做生鮮,資本押注微信流量紅利,破局者來了?

社區團購做生鮮,資本押注微信流量紅利,破局者來了?

社區團購模式雖然受到資本青睞,但也有些“坑”需要創業者警惕。

文 | 王彥麗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核心導讀:

1、社區團購的分銷模式與微商有什麼區別?

2、為什麼是“寶媽+社群”,而不是“社區店+社群”?

3、集中三四線城市能讓社區團購走上發展快車道?

4、社區團購的發展,與微信的商業化策略有關?

近期,社區團購模式突然火了起來,“你我您”、食享會、呆蘿蔔、鄰鄰壹等玩家先後爆出融資消息,把圍繞社區生鮮市場的“社區團購”模式拉到了聚光燈下。

但事實上,在社區生鮮市場,這種“社區團購”模式並不新鮮,甚至早有企業對這種模式進行了嘗試。

《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曾在去年報道了果樂樂的轉型案例:曾經的生鮮B2B轉型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區店模式,果樂樂創始人陳功偉將這種模式描述為:B2B+社區店+社群+B2C。也就是用已有一定積累的生鮮B2B做供應鏈服務,再用“社區店+社群”幫助生鮮B2B更好落地,吸引更多流量。

不過今年4月,果樂樂的模式又有調整,由之前的社區小店改為開500平米左右的大店,對曾經實踐過的“社區店+社群”模式,陳功偉也很清楚它的優勢和難點。

值得關注的是,不管是“你我您”、呆蘿蔔,還是食享會,他們的操盤手都不是新進入這個行業的創業者,反而是在生鮮領域摸爬滾打很多年的“老兵”,有做過生鮮電商平臺的,也有開過社區店的,但最後都是不約而同地做起了社區團購模式,其中緣由耐人尋味。

- 1 -

線上分銷,社區團購的本質是微商?

先來看社區團購模式的普遍玩法。他們圍繞社區單元逐個滲透,但不是以社區店為依託,而是在各大社區尋找“寶媽”或者“團長”作為平臺和用戶的“聯絡人”,這些“寶媽”就成為平臺的合夥人,利用熟人關係和社群進一步攫取社區流量。

以本來生活原副總裁戴山輝創辦的食享會為例,就是以社區為節點,線上建立社群,選擇符合要求的寶媽負責前端的銷售和群關係維護,平臺則提供供應鏈、物流倉儲及售後支持。據瞭解,一位寶媽覆蓋約300-500個家庭。

乍一看,這種社區團購模式頗有微商的身影,即建立線上分銷體系,靠熟人關係進行銷售。《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仔細觀察發現,社區團購模式相比於微商,還是有以下幾點進階:

首先,信任度更高。每位寶媽只專注於自己所在的社區進行運營,同一個社區讓用戶對商家更具信任感;

其次,集中度高,降低物流成本。社區團購模式可以整車發貨到社區,從而可以節省中間環節,物流成本的降低是其一大優勢。不過,物流成本是否降低與規模有很大關係,當密度達到一定程度,物流成本反而會增加,這個問題後文會詳細說明。

第三,平臺會對寶媽進行強管控。成為平臺合作人首先要滿足一定條件,如社區居民對其信任度較高等。不僅如此,社群本質上還是公司運營,“寶媽”主要做的是銷售和關係維護,並且要接受業績考核,如果銷售成績不達標,平臺隨時可以撤換寶媽,此舉也能有效保證社區流量儘可能聚集在公司運營的社群裡。

不過,此番社區團購模式的興起並非創業者的一時興起,它跟社交電商的火爆也有很大關係,其中一個重要的推動者或許就是拼多多。拼多多的快速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很多創業者,社群營銷的快速裂變,微信流量的挖掘潛力,都讓資本和創業者蠢蠢欲動。

更重要一點,社區團購模式解決的是拼多多在生鮮板塊的短板,它可以距離用戶更近,更好地獲取用戶的信任感。一定程度上來說,社區團購是由社交電商衍生出來,且進一步截流各大電商平臺的產物。

- 2 -

為什麼是“寶媽+社群”,而不是“社區店+社群”?

這裡值得注意的一個點是,目前興起的社區團購模式,很多都是“寶媽+社區”的組合,一改以往利用社區店進行線上線下融合的做法,直接砍掉線下店,這種嘗試無疑是很大膽的。

陳功偉在做500平米的社區店型之前,做的就是“社區店+社群”的模式。彼時他也看到社區經濟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毅然決然地開起了社區店,依託社區店進行社群運營。用戶可以到店購買,也可以線上下單後到店自提。

但是運營一段時間後,陳功偉發現理想中的好模式走得並不順當。首先一個難點就是開店難。社區店複製起來會很慢,它並不像電商平臺一樣可以短期鋪向全國,而是像所有的實體零售一樣,需要精耕細作,慢慢發展,門店經營也需要注意很多細節,稍有不慎,就可能走上虧損道路。

此外,尋找志同道合、有生意遠見的加盟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反,很多小老闆更看重短期利潤,也不熟悉電商的運營邏輯。

當然還有員工培訓等難題,因為店員不僅要做好門店管理,而且要負責社群運營。陳功偉告訴零售老闆內參:“門店和社群其實根本就是兩件事。”

店員在管理門店的同時,再弄明白社群的事情並不容易。而且,要做好社群,線上投入的精力並不會比線下少。如果在社區店的基礎上,又想做好社群,很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線上線下如何更好配合?投入和產出是否成正比?

對於社區店來說,線上的用戶很可能也是線下用戶,但如果一端服務不好,那麼影響的就是整個公司的業績,而線上線下的緊密配合會涉及到營銷、庫存、供應鏈系統的打通。因此才會有很多人感慨:做好“社區+社群”太難了!

一位經營社區店的資深零售人士也告訴《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雖然已經開出近百家社區店,但目前還沒有做社群,因為雖然社區運營屬於增量業務,但它依然是基於線下實體店的有效會員,線上線下協同需要花費更多精力。現階段,門店運營還是主要任務,社群運營就暫時沒有啟動。

“社區店+社群”的運營難度,或許也是社區團購模式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直接砍掉社區店,開始“寶媽+社群”的運營模式。相比於“社區店+社群”,前者的模式會輕很多,只要在各個社區找到合適的“寶媽”,就可以迅速鋪開。這也是為什麼拿到錢的社區團購企業動不動就揚言全國擴張。

- 3 -

集中低線城市,社區團購的風險在哪裡?

除了捨棄開店這樣的重模式,社區團購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規避一線城市,重點進軍三四線城市。

這樣的選擇是有原因的。對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來說,電商的滲透率足夠高,零售業態也足夠豐富。用戶足不出戶,可以選擇1小時達,2小時達,或者次日達,也可以在小區附近找到多家社區店滿足需求,甚至還有一些新零售門店來提升用戶體驗。

選擇太多就意味著社區團購的競爭對手越多,要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站穩腳跟無疑難上加難,再加上人工成本高,讓很多做社區團購的企業開始從三四線城市起家。

不得不說,三四線城市確實給了社區團購模式一定的發展空間。房租、人工成本低;主打低價的電商平臺更受歡迎,這也是拼多多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零售業態也沒有一線城市成熟等。這些方面都讓社區團購模式具有想象力。

但這些並不意味著社區團購模式沒有風險。普遍完成A輪的社區團購企業只是初步證明了模式的可行性,但能否符合預期,還要看接下來的發展。在零售老闆內參看來,社區團購可能會面臨這樣一些風險:

規模化後,物流、供應鏈如何跟上。目前的社區團購還處於起步階段,布點社區的單量還沒有呈現爆發增長,而有限的單量可以讓平臺送貨車輛停在社區的任何一個地方,收貨後的寶媽也能在短時間內將商品分發給用戶。

但它的風險點在於,目前的配貨機制佔用的是公共資源,只是因為現階段單量小,還處於無人監管的狀態。如果這種商業模式成立,單量想必會快速增加。這種情況下,配送到社區的商品該堆放在何處?難道不應該像進入社區的智能設備一樣,為佔用公共空間承擔一定費用嗎?

並且,隨著點位密度的增加,給分佈在各個社區的寶媽們送貨,反而會成為一件不太經濟的事情。從物流角度看,統倉統配一定是效率、成本最優的方式,但當這種配送成為為上百個,甚至上千個社區進行配送的時候,物流成本反而會上升,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規模小有錢賺,但一旦形成規模反而可能虧損”。

- 4 -

押寶微信流量紅利,攪局者還是破局者?

社區團購模式之所以能火起來,其實跟微信流量紅利不無關係。不管是拼多多,還是各種社交電商平臺,你會發現,他們都是利用微信這個流量超級入口,實現快速引流、裂變。

生鮮作為高頻、剛需品類,雖然看起來市場潛力巨大,但至今還沒有出現一種成熟的商業模式,既能成為社區生鮮的剛需入口,又能實現快速的規模複製。

“社區店做好肯定是賺錢的,但它複製慢,賺的都是撿鋼鏰的生意,不符合資本追求倍數增長的希望。”一位業內人士對《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表示。“但社區店的屬性就決定了做不了太快,鋪得越快可能死得越快。”

這也是社區團購一經出現就引起資本關注的重要原因,因為它有快速裂變的可能,也就有了資本方要求倍數增長的希望。換句話說,資本再次找到了把社區生鮮講成好故事的模式。

那麼,社區團購憑藉高頻剛需的生鮮品類,再依託微信社群這種易分享、易分銷的渠道,究竟是社區生鮮的攪局者還是破局者?

“這也要看騰訊的戰略走向,即微信的商業化的途徑之一——是不是通過支持社群電商來實現。”上述業內人士說道,“這裡的問題在於,微信去中心化的流量分發機制,決定其不對各種社群進行監管,但對於從社群渠道獲取商品的用戶來說,本質上來說是缺乏安全保障的。一旦出現問題,很可能成為今天的滴滴。”

因此,社區團購還有一個更大的影響者,那就是騰訊。不過這也側面說明,微信生態對於社交電商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隨著拼多多們的成功,必將有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加入到微信生態的挖掘當中。而對騰訊來說,風險控制則可能是其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