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的「仙女圈」,是神的腳印還是巫婆的禁區?

7月中旬時,我作為隨行編輯一起參加了我們的“納米比亞博物旅行”,這也是我去的第三個非洲國家。

身邊的人都會問,納米比亞和你去過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是不是差不多?都是非洲國家能有什麼不同呢?

我覺得相同點是:非洲真的不是大家想象那麼熱,相反人家那可涼快了。7月去納米比亞是當地的冬天,我還得穿羽絨服。

不同點就太多了:納米比亞除了有地球上最古老老的紅沙漠,還同時擁有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沙漠海岸線”,在那兒你能見到連綿不絕的巨大沙丘從內陸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東岸。(不過這些之前都講過了,沒看見的點這裡補習一下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上面這兩張就是我們這次行程拍攝的紅沙漠 攝影:趙超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站在沙丘上,眼前就是大西洋。攝影:小餅

除了沙丘與海岸這對富有戲劇性的地理景觀之外,在納米比亞的荒漠上,還存在著一種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景象。說它不顯眼,是因為大多數人不會注意到它;說它太顯眼,是因為它幾乎只出現在這裡——納米比亞的“仙女圈”

“仙女圈”裡並無仙女

聽了名字可別想入非非,以為它是個社交圈,裡面全是小姐姐。“仙女圈”其實指的是納米比亞荒漠上的一種奇怪現象:在空地上會有一個個圓形區域,在這些“怪圈”邊緣的草長的高大茂盛,而在“怪圈”之內卻沒有任何植物生長。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坐在車上抓拍的“仙女圈” 攝影:小餅

我這次也有幸看到了“仙女圈”,不過當時坐在車裡,不管是角度、還是高度方面都無法很清晰地看清楚,姑且抓拍了一張。不過由於季節不太對,圈外的草並不多,但這個圓形區域還是非常明顯。

下面找來網上一些更清晰的圖片為大家展示,你就明白這玩意有多奇怪了: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圖片來自:dailymail.co.uk

如果可以從高處俯視,你一定會被這樣的場景震撼到,無數的怪圈猶如波點畫般有規律地分佈在荒原上,似乎是一種神秘力量的傑作。是不是特別像某個科幻片中的場景?又或者很符合你對未知星球樣子的設定?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圖片來自:dailymail.co.uk

密集恐懼症患者可能並不會喜歡這張圖,但這張照片足以讓你信服它的“奇特”。一直以來在當地生活的原住民辛巴人(OvaHimba)則相信“仙女圈”是他們的祖先“穆庫魯”(MuKuru)所留下的,把它們稱為“神的腳印”。

下面我們再把鏡頭拉近,看看“仙女圈”到底有多大: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圖片來自:sciencenews.org

是不是比你想象得還要大?也難免原住民會說它是“神的腳印”了。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些神秘的圓形“斑禿”呢?

其實地球上還有很多“圈”的現象,我們不妨從它們身上尋找這個答案。

參考“圈”1:石環

當我親眼見到納米比亞的“仙女圈”後,我第一反應就是:它會不會和三月刊裡講的“石環”有相似之處?所以行程歸來我就立馬翻雜誌找答案: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圖片來自:commons.wikimedia.org

圖中這些碎石圍成的圈就是石環,看著像人為堆出來的,但卻是純天然的一種圖案。

它是一種在凍土地區才有的微地貌,其形成原因讓我來概括的話就是“凍融作用”,更直白地說就是凍上了化了,凍上了化了......

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的冬季,土壤裡的水分都會結冰。就如同一瓶礦泉水凍上後瓶子會有點“鼓”,土壤結凍後也會膨脹,而且還會連帶地表一起微微地抬升,土裡的礫石當然也得跟著。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左:夏季土壤中有礫石。右:冬季土地凍結膨脹,地面抬高,礫石位置也隨之升高。圖片來自: 《博物》3月刊

當溫度回升後,冰便會融化,但如果土中有大塊礫石和細粒黏土,融化的過程就遇到“小阻礙”——有礫石的地方由於擋住了陽光,其下方的泥土就會化得比兩邊慢,礫石拖了別人的後退,自己也因為兩邊的土化掉後下沉回填到它下方,最後落了一個“下不來臺”的下場。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左:春來變暖,地面隨融冰回降。礫石擋光隔熱,下方土壤解凍慢。每融化一點,周圍沙土顆粒就會填充補缺。右:土壤全部解凍,礫石因下方墊土,不會降回原位,相比去年有所上移。

圖片來自: 《博物》3月刊

年年一凍一化,一升一降,這些礫石最終被“抬出”了地面,越聚越多。至於“圈”是怎麼形成的,說法並不統一:有認為是“重力分選”,也有說是因為凍土的自然裂縫等等。

參考“圈”2:蘑菇圈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如果你喜歡進行戶外活動,在多雨的季節裡,可能會留意到草地上有時會長出由許多蘑菇組成的圓環。這些圓環對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只要找到蘑菇圈,就會有采不完的蘑菇。採菇人把找到的蘑菇圈都標記到地圖上,到了出菇的季節,他們就趕到此地,到各個蘑菇圈邊採集蘑菇。

在阿來的文學作品《蘑菇圈》中,乾旱的時候,斯炯揹著鄉親們和家人,獨自背水上山澆灌她的蘑菇圈,後來也正是這些蘑菇圈給與了她回報,幫助村子度過了饑荒。(現在看文字的你應該不至於饑荒,所以不要見到地上的蘑菇就摘了吃。)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圖片來自:arkive.org

蘑菇圈在我國可能沒那麼火,但在歐洲國家和它相關的傳說可多了去了。比如在德國,蘑菇圈被認為是女巫在五朔節前夕跳舞造成的;而在荷蘭,蘑菇圈則是惡魔放置牛奶桶的地方;法國人則相信這些奇怪的圓圈有巨型蟾蜍在守護著,任何踏入圈內的人都會被它所詛咒。

總結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傳說都是警告人們不要踏入蘑菇圈,一旦進入圈中就會被困住無法離開。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Plucked from the Fairy Circle by Wirt, 1880

在西歐的文化中(包括英格蘭人、斯堪的納維亞人和凱爾特人),這些蘑菇被認為是妖精和精靈在跳圓圈舞時踩出來的,而“仙女圈”(fairy ring)這個暱稱最初指的就是這種常見的蘑菇圈。

在英國的許多藝術作品中都有描繪這個傳說,例如英國詩人和畫家威廉·布雷克創作的奧伯龍、泰坦妮亞和帕克與精靈舞蹈,插畫家理查德·道爾的亞瑟·拉克姆的仙女圈。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Oberon, Titania and Puck with Fairies Dancing, 1786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Fairy Rings by Richard Doyle, 1875

而隨著生物學的發展,在20世紀初人們發現了蘑菇圈的成因。一個蘑菇圈中的蘑菇其實是一個整體,它最開始只是一個或幾個孢子,這些孢子萌發出的菌絲成為蘑菇圈的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菌絲會在地下以相同速度向四周輻射生長,當溫度與溼度合適時,菌絲體的外延便分化出子實體,就成了人們所看到的蘑菇圈了。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研究表明,蘑菇圈每年能向外擴展7.6-48cm,而已知的最大的蘑菇圈位於法國東部的小城貝爾福,它的直徑甚至達到了600米。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納米比亞“仙女圈”的成因

看完了上述兩個“圈”,你覺得它們與看上去有點像的納米比亞“仙女圈”會是同樣的生物的跡象嗎?亦或是一種自組織的圖案嗎?

然而這不是一個單選題,答案是倆都有可能。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從熱氣球上俯瞰地面上的“仙女圈” 圖片來自:cnn.com

近十幾年來,“仙女圈”現象一直是生態學家們爭論的熱點。曾有科學家提出“仙女圈”現象是由一種植物產生的毒素,或是因為地下釋放的有毒氣體造成的,但他們都沒有拿出決定性的證據。

直到2013年,德國生物學家尤爾根斯在納米比亞荒漠進行了多達40次野外調查後終於找到了另一種關於"仙女圈"成因的可能性——一種白蟻

他發現在幾乎所有的仙女圈之下,沙蟻(Psammotermes allocerus)的數量和都明顯多於圈的外圍(與一般白蟻不同,沙蟻在地下建立它的巢穴)。他認為這一觀察表明仙女圈是這種白蟻啃食植物根部的結果,沙蟻通過殺死自己巢穴附近的植物來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發速度,使蟻穴能夠保持相對溼潤的環境,這也使得仙女圈邊緣的野草能夠獲得更多的水分而獲益。由於不同蟻穴之間的白蟻有自己的領地範圍,為了避免衝突,蟻穴之間通常會保持合理的間距,這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沒有發現相互重疊的仙女圈。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納米比亞一種白蟻的巢穴

不過其他生態學家表示,儘管"仙女圈"與沙蟻間存在極強的相關性,仍沒有證據證明仙女圈就是由沙蟻造成的。

同年,克雷默與巴格爾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他們認為“仙女圈”可能是納米比亞荒漠上植物對土壤水分競爭的結果。一個重要的理由是仙女圈只分布在距離海岸160km左右降雨量80-120mm的南北向狹長地帶,這暗示了仙女圈的形成可能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圖片來自:sciencenews.org

植物之間存在兩種反饋機制,第一種是植物根系的使得周圍的土壤變得鬆動,使得新生植物更容易在附近定植;第二種是植物之間會競爭土壤中的資源,這通常使植物相互遠離。在貧瘠的納米比亞荒漠上,植物間會彼此競爭貧瘠土壤中水分和養料,對於成塊生長的野草,中間的野草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而死亡,留下逐漸變大的空地,這一過程直至空地中的水分能夠滿足周圍野草生長的需要。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圖片來自: abc.net.au

在2014年,澳大利亞的布爾布拉地區(Pilbar)也發現了類似的仙女圈,與納米比亞不同的是,布爾布拉的調查結果認為此處仙女圈的形成與昆蟲無關(昆蟲和它們的巢穴是隨機分佈的),這增強了競爭假說的可信度。

通常來說,這種由兩種反饋機制產生的斑圖是不穩定的,會隨著新生植物的入侵而被打破。而“仙女圈”一般能保持數十年之久。顯然,需要一些外界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使這些空地維持下來。

這個原因在納米比亞可能是沙蟻的維護,而在澳大利亞則可能是因為該地區土壤中黏土的含量很高,荒置的土壤受到長時間的高溫日曬形成了不透水的硬殼。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至此,困擾科學家數十年之久的“仙女圈”之謎終於有了一個看似靠譜的答案,但對“仙女圈”現象的探索並沒有到此為止。直至今天,依然有許多新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如果你有興趣不妨持續關注。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是神的脚印还是巫婆的禁区?

7月納米比亞博物旅行成員於紅沙漠合影

撰文 | 餘家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