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愛情最後大都變成了親情的模樣?

為什麼愛情最後大都變成了親情的模樣?

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結婚前,握著女友的手,既激情又銷魂。結婚後,握著老婆的手,就象左手握右手。沒有了新鮮刺激激情的感覺,就象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那就是親情。她已經是你的親人,不可或缺的不一部分。愛情始終只有保鮮期的,愛的昇華,就是除去新鮮和激情。更需要的是一種持久穩定與責任。

很多人都認同愛情到最後會變成親情,關於這個變化是好是壞,也有不同的說法。贊同的無非就拿自己父母舉例子,他們那麼大歲數了,沒有年輕時候的風花雪月了,但是讓他們分開,他們能麼?不能,他們認為這就是愛情內化為親情了。雖然彼此間沒有血緣關係,可是離開了對方會很不習慣,覺得就好像左手少了右手。所以愛情變作親情才是保存愛情最好的辦法。

我在知乎也看到一個高票的反對答案,說的是不要把愛情變淡了找藉口說變成親情了。愛情不是親情,沒有血緣的紐帶,但很多人把愛情過成了親情,把愛當成了理所應當。愛情它就是愛情,它沒有親情那麼純粹,它夾雜著慾望,夾雜著佔有,夾雜著嫉妒。如果有一天愛情變成親情的樣子了,那是因為你在愛情裡偷懶了。

其實回看一下自己的正在經歷或曾經的愛情,或者旁人的感情,都是剛開始你儂我儂,天天甜言蜜語,見一面都小鹿亂撞,看見TA發的朋友圈都要思考很久;

慢慢的,變成了老夫老妻,沒有了小驚喜小浪漫,生活平淡如水,甚至愛情變成了無愛,可能連情人節七夕節都沒有了儀式感,浪漫在柴米油鹽中燃燒殆盡。

為什麼會這樣?歲月又究竟是怎樣影響愛情的?

心理學上認為,浪漫激情有三個要素:幻想、新奇和喚起——這三個要素會隨著時間而消減,所以浪漫的愛情也會因此減弱。

1.幻想助長了浪漫

大家都知道,愛情的發展會經過三個階段,暈輪期-認知與磨合期-理性與平淡期。處在暈輪期的情侶們是盲目的,就好像現在狂熱的追星女孩一樣,永遠帶著柔光磨皮濾鏡看待自己愛豆,就算他有什麼缺點也會把它當成優點,熱戀的情侶們也是這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即使對方和自己有不相容性也會忽略掉這些,認為對方就是自己的理想伴侶。想象、希望和時閃時現的幻想可以使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變得很有吸引力,至少在暈輪期是這樣。但幻想終究會化為泡沫,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你自身經驗的增多而減退。對於伴侶的理想化和讚美助長了浪漫,當他們開始住在一起,現實逐漸侵入,才發現眼前這張經過磨皮柔光瘦臉的精緻照片,原圖是蘋果前置攝像頭拍出的無比真實的畫面,把自己驚嚇回現實,浪漫自然就減退了。

2.新奇本身也會增加激動和能量

有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對於新發生的愛情,僅僅只是新奇本身也會增加激動和能量。第一次的親吻往往比接下來的成千上萬次更加讓人小鹿亂撞。當戀愛的時候,每件事都是新奇的,親密感在不斷增加,激情可能會在最高點。然而,當關系建立起來之後,新奇感慢慢消失,激情也隨之消退,調查也表明性愛的平均頻率也會在婚姻的過程中持續下降。但有趣的是,再婚的人在改變了伴侶的時候,增加了性愛的頻率,至少在初始階段是這樣。所以這項數據也證明了新奇確實會增加激動和能量。

3.喚起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

回到生物學上,我們都知道,身體激動的表現,例如脈搏加快、呼吸急促,無疑會強化激情,但是我們的身體不可能一直保持永遠興奮的狀態。多巴胺帶來的“激情”,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愛可以永久狂熱。不幸的是,我們的身體無法一直承受這種像古柯鹼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可能永遠處於心跳過速的顛峰狀態。所以大腦只好取消這種念頭,讓那些化學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陳代謝。隨著多巴胺的減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變為平靜。所以,激情永遠比親密和承諾會更快地發生變化。

王小波在《愛你就像愛生命》裡面說,原來我以為,激情之愛不可能保持終身,都會在締結了親密關係之後從熊熊烈火轉變為涓涓細流,從愛情轉變為親情,直到我看到對福柯愛侶的一個訪談錄,他轉述福柯說過的一句話,說他們倆之間的激情是保持了終身的。我很感動。是的,愛可以是永遠的,儘管相當罕見,但這種情況確實存在。遺憾的是,這種情形只發生在極少數人之間,他們是最懂得愛的(有愛的能力),也是最幸運的(碰上了那個可以愛的人)。

所以為了讓愛情保鮮,我們要保持親密關係,堅守承諾,學會愛人,經營愛情,抓住每一個機會與TA一起探索新奇的事物,永遠保持著好奇心與新鮮感,去做那少數的激情保持終身的眷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