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八世紀,當時世界有兩個龐大帝國,一個是阿拉伯帝國,一個是大唐帝國。
阿拉伯人滅亡波斯之後,繼續向東,不僅控制著歐亞大陸的陸上交通,還控制了印度洋上的海洋貿易,成為真正有世界影響力的帝國。在8世紀的時候,阿拉伯已經成為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陸的世界性帝國,鼎盛時期的領土面積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
不過,就在阿拉伯帝國崛起的同時,東亞地區也崛起了一個,鼎盛時期面積達到1600萬平方公里的帝國,就是大唐。
所謂“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和大部分中亞的廣大地區,從玉門關開始,一直到鹹海附近。唐朝在擊敗突厥之後,又和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權達成和親政策。在搞定了這兩大對手之後,唐朝就設立了安西都護府,控制了天山南北和鹹海以東地區。
大唐帝國就在歐亞大陸的陸上商貿通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長安也就成為國際大都市,不僅人口超過一百萬,而且有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是其他國家和其他文明的人,他們在這裡學習、生活、經商甚至做官。
阿拉伯帝國和唐王朝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出現,並且以相似的實力和速度崛起。在歐亞大陸上,阿拉伯帝國由西向東擴張,大唐帝國由東向西發展,雙方在中亞地區接觸和交匯,這樣一來就免不了一些小規模的衝突和摩擦。
而與此同時,中亞地區的情況也比較複雜。隨著東、西兩大帝國的崛起,很多文明和國家遭受擠壓,最後都集中在中亞。也就是說,當時的中亞是國際關係的中心,怛邏斯就處在這個中心之中。
在748年的時候,大唐名將高仙芝被任命為安西節度使,統轄天山南北和鹹海以東的地區。高仙芝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他在西域任職期間,很大程度上確保了大唐在西域的地位。
公元751年西域境內的石國在當地招降納叛,集結力量,組建了一個反唐聯盟,然後攻擊周圍和唐朝親近的國家。被石國進攻的那些國家應付不來,就只能向唐帝國求救,高仙芝作為安西節度使親自出兵征討石國。安西節度使親征,石國哪是對手,一路損兵折將,很快就只剩一座被包圍的孤城。
石國只好請求投降,在敵軍投降後,高仙芝趁其不備,突然進攻,擊敗石國的軍隊,佔領了城市,而且幾乎殺掉了所有的俘虜。
先納降後奇襲,這讓高仙芝,甚至唐帝國的信譽都大打折扣。果然,高仙芝佔領石國之後,不僅沒有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還讓那些有心和唐朝親近的國家和勢力,產生一種擔憂,就是我投靠唐帝國之後,會不會也落得如此的下場。
不僅如此,高仙芝在佔領城市之後,居然縱兵殺人和搶劫,這就更讓周圍的國家和勢力,感到畏懼,甚至厭惡。結果一個從石國出逃的王子,在中亞地區四處控訴高仙芝的背信棄義和暴行,從而成功地拉攏起新的反唐聯盟。
不過,新的聯盟雖然在實力上超過之前的聯盟,但還不是唐朝的對手。於是,他們就轉而向阿拉伯帝國求助,剛好,當時阿拉伯帝國負責中亞地區的指揮官艾布·穆斯林非常渴望建功立業,於是雙方就聯合起來進攻唐帝國治下的西域。
這個消息傳到長安之後,唐玄宗和大臣們都對局勢分析不足,認為聯軍根本不足為慮,打敗他們就可以進一步控制中亞地區,還能趁此機會壓制阿拉伯帝國。唐朝帝國的普遍態度是輕視阿拉伯帝國和反唐聯軍的。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認為,熟悉中亞局勢的高仙芝就知道,這一仗沒那麼容易打,但是他說服不了別人,只好硬著頭皮出征。
由於輕敵,大唐帝國方面對這一次軍事行動的準備很不充分,不僅軍隊匆忙出發、長途急行,而且幾乎是孤軍作戰,只有兩個中亞地區國家派軍隊支援。
在軍隊實力上,唐朝也不如阿拉伯聯軍,唐帝國方面的軍隊數量只有三萬,其中有一萬是其他國家的聯軍,而阿拉伯聯軍的數量在10萬左右。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高仙芝的軍事水平有多強,唐軍的勝算都不大。果然,雙方軍隊在怛邏斯這個地方遭遇,打了幾天幾夜。戰鬥中,高仙芝一度取得了一些優勢,卻因為一支盟軍葛羅祿的背叛,被多面夾擊,最終戰敗。
這場戰爭兩大帝國的真正交鋒時間,實際上不過幾天。阿拉伯帝國最後勝利了,但並沒有進一步地採取軍事行動,唐帝國方面,也沒有采取進行軍事報復。
這就是歷史記載的怛邏斯之戰,怛邏斯之戰以後中亞地區出現了權力真空的現象,而權力真空的結果就是,第三方勢力快速的崛起,這個第三方勢力,就是在戰爭階段臨陣倒戈的葛羅祿。
控制西域一直是吐蕃的主要戰略目標之一,高仙芝任安西節度使的時候,吐蕃還不能在軍事上勝過唐帝國。怛邏斯之戰以後,因為軍事損失比較嚴重,而且高仙芝也被撤換,755年,怛邏斯之戰四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之後元氣大傷,再無力恢復西域的管轄,唐朝在西域漸漸地被吐蕃壓制,甚至後來一度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和聯繫。請關注:遠方的獅
閱讀更多 遠方的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