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的藝術?看2名八路與一隊鬼子迎面遭遇之後如何脫險

“走”的藝術?看2名八路與一隊鬼子迎面遭遇之後如何脫險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鬥爭形勢的殘酷異常,使得許多戰鬥在敵後戰場的部隊練就了一身“走”的本領。這個“走”,不僅意味著投入與撤出戰鬥時的快速,還體現在如何擺脫優勢敵人的糾纏上。某種意義上,後者的重要性更甚,因為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消滅敵人”。下面這兩個來自八路軍冀中軍區二十二團的戰士在“五一大掃蕩”期間的驚險經歷,完美詮釋了當年那些抗日健兒是如何做到“以走制敵”的。

1942年8月中旬,二十二團總支書記賀明和偵察員陳鳳堂奉命前往定南縣(今定州)明月店一帶偵察敵情。任務完成之後,兩人在返回部隊的途中遇到了“敵情”。

“走”的藝術?看2名八路與一隊鬼子迎面遭遇之後如何脫險

這天剛吃過早飯,賀明和陳鳳堂便急匆匆地上路了,他們要儘快趕回團聯絡點——大定村彙報情況。8月的冀中酷暑難耐,兩個人穿行在密不透風的“青紗帳”中,彷彿像進了蒸籠一般,渾身汗水淋淋,口乾舌燥。走了一會兒,看見路邊玉米地裡有個小夥子正在澆地。兩個人趕緊湊過去喝口水,順便問道,“同志,前邊是什麼村子?”那小夥子打量了他們一番後,才漫不經心地告之,前邊是大五女。這時,賀明自言自語了一句“啊,到大五女了”。 他對這個村的情況多少了解一些,這是敵人的一個老據點,村東頭還修了四五丈高的大炮樓。不過,待他問到“敵人今天出動了沒有”後,那個小夥子頓時神色緊張,半天沒說出話來。直到陳鳳堂又催問了一句,才應了一聲,“我沒看到”。儘管如此,賀明他們未及多想便繼續上路了。

不一會兒,兩個人就走出了玉米地。但眼前的景象令他們大吃一驚,“青紗帳”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長滿了低矮作物的開闊地(為防八路軍偷襲,日偽嚴禁村民在據點周圍種高杆作物)。如果從這片開闊地穿過去,少說有2裡地;往東看去,200米就是敵人的炮樓,他們其實就在村邊。就在兩人繼續觀察的時候,在西面出現了更為嚴重的敵情。大約250米外,有一大隊鬼子,最前面是尖兵,騎兵緊跟在後,最後是步兵,正沿著他們將要穿越的公里,向其老巢——大五女據點而去。見此情形,賀明並未驚慌失措。他一邊保持著正常的步伐行進一邊思考著對策:如何繼續向南走,橫穿公路,雖不至與敵迎面撞上,但會在路南不足百米的地方給敵人留個背影。儘管自己和陳鳳堂穿著便衣,但若對方懷疑,勢必與其硬拼一場;返身鑽回玉米地也不行,一旦疑心大起的敵人縱馬來追,也跑不掉。相比之下,反倒是大大方方地走上公路,堂而皇之地走進大五女為好,等進村後再想辦法脫身。於是,當陳鳳堂詢問該如何行動時,賀明斬釘截鐵地說,“進寨子”。就這樣,兩個人繼續向前走了80多米後,就上了公路,然後折向東,直奔大五女而來。

這真是一幅整個抗戰期間都難得一見的畫面!2個八路軍戰士不緊不慢地走在前面,大約160米後跟著一隊鬼子,雙方都朝大五女而來。這段路程並不過200米左右,但在賀明看來卻是無比的“漫長”。期間,雖然他一直在提醒這自己,“要沉著”、“步子不要邁得太大”。終於,賀明和陳鳳堂進了寨門。但危險並未解除,畢竟,鬼子還跟在後面,他們還得為最後脫離險境而努力。

“走”的藝術?看2名八路與一隊鬼子迎面遭遇之後如何脫險

一進村,兩個人先是拐進道南的一戶人家。剛好院裡有盆還沒洗完的衣服,陳鳳堂坐下去就搓了起來。“總不能兩個人一盆洗衣服啊”,想到這裡,賀明就出了大門繼續朝東走。走了大約30多米,他在路南發現一條窄衚衕,便閃身鑽了進去。直到這時,被敵人直盯後背的危險才算消除。但賀明並未大意,一路向南疾行,終於發現了一個更理想的藏身之處:路東有戶人家的院門正敞著。賀明大步走進院子,又踩著梯子上了房。他掏出手槍,趴在房頂上監視著外面的敵人。不遠處的街道上,馬蹄聲和腳步聲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也就在這時,屋裡走出一位大嫂,看見房頂上有人,剛要問些什麼又停住了口。這時,賀明放低聲音說到,“我是八路,差點兒和敵人走個碰面……”大嫂會意地點點頭。又過了兩三分鐘,外面終於沉寂下來。從房上下來之後,賀明又向這位大嫂打聽如何從南邊出村,以及寨牆高度、怎麼走離寨牆近等等,一一得到回覆。

“走”的藝術?看2名八路與一隊鬼子迎面遭遇之後如何脫險

順著大嫂指點的路線,賀明順利地越出寨牆,穿過開闊地後進了“青紗帳”。等了一會兒,陳鳳堂也從後面趕了上來。他們一邊走一邊交流著各自得到的敵情,並對當初那個澆地的小夥子為什麼會懷疑自己進行了分析,“原來是把我們當成假裝成八路的漢奸特務了”。不知不覺之間,兩個人平安回到了大定村聯絡點。

憑藉“膽大心細”和“群眾基礎”,兩名八路軍戰士最終從“被敵人直盯後背”的危險形勢下平安歸來。在脫離“青紗帳”掩護的情況下,兩名八路與大隊敵人不期而遇,無論是返身就走還是硬拼到底都不足取。只有冷靜下來,才能想到利用敵人“八路不敢在自己眼皮底下活動”這一思維盲區,成功地鑽到了敵人的肚子裡。但真正令賀明他們脫險的關鍵,還是紮實的群眾基礎。沒有大嫂的掩護,賀明很可能出不了大五女村,至少要在此耽誤很長時間;而那個澆地小夥子的“反常”表現,更說明了當地群眾“心向八路”。(文/劉明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