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戰死錯路上,和馬家軍血戰至死的紅軍軍團長

紅一、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以後,193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發佈了《十月份作戰綱領》,即寧夏戰役計劃。但由於張國燾的阻撓和破壞,紅軍雖然多次變更計劃但均未實現殲敵目標,於是主力被迫向東轉移,11月初國民黨軍進至靖遠至海原一線,並打通了增援寧夏省城的道路,隔斷了河東紅軍主力和河西部隊紅30軍、紅9軍、紅4方面軍總指揮部、直屬隊、紅5軍的聯繫。這樣,寧夏戰役計劃被迫中止。

英雄戰死錯路上,和馬家軍血戰至死的紅軍軍團長

孤懸在河西的西路軍將士為了打通"國際路線",背靠蘇聯,建立一個有利於迴旋的戰略基地長期抗戰, 11月12日至21日經過一系列戰鬥,9軍、30軍分別佔領永昌、山丹,並在此創建根據地。至12月下旬,西路軍繼續執行西進任務。30軍及總部直屬隊沿山向臨澤倪家營挺進,9軍居中抵沙河一線,5軍則在攻佔臨澤後向高臺進軍。

高臺位於甘肅省西部,是蘭新公路的咽喉要道,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城南是海拔5400餘米的祁連山脈,山頂終年白雪皚皚;城北是一望無際、荒無人煙的大沙漠。我軍要西進,首先必須佔領高臺。

英雄戰死錯路上,和馬家軍血戰至死的紅軍軍團長

1936年12月30日晚,5軍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率領39團、45團、騎兵團兩個連、特務團4個連和軍直屬隊部分人員共2800百餘人,以45團為左路、39團為右路,其餘居中,從臨澤連夜向高臺進發。經過激戰於1937年1月1日拂曉將紅旗插上了高臺古城樓,守城民團800多人被俘,

紅軍知道敵人絕不會善罷甘休,進城後立即修繕城牆,加強工事,積極備戰。馬家軍當然沒有閒著,集結各地民團20多個團共計約6萬餘人兵分兩路,向西路紅軍殺來。其中圍攻高臺的兵力2萬餘人。

軍情緊急,紅5軍軍長董振堂想和西路軍總部彙報,但因為惟一的一部電臺被張國燾的親信、5軍政委黃超強行留在臨澤了,沒辦法只好人化裝出城前去彙報情況。

英雄戰死錯路上,和馬家軍血戰至死的紅軍軍團長

還沒有等到總部任何消息,敵人卻開始行動了。1937年元月12日,馬家軍2萬餘人,在大炮的配合下,攻擊高臺城。董振堂指揮紅五軍孤軍奮戰,抗擊敵人進攻,但由於敵軍攻勢猛烈,只能逐步退入城內,依託城牆打擊敵人。

元月十五日,敵人兩個營在炮火掩護下,向西關財神制高點樓連續發動進攻,激烈的戰鬥進行了四天,殲敵六百多人。由於城堡工事遭到嚴重破壞,我軍傷亡很大,情況異常緊急。但由於高臺是西進必經之地和重要據點,西路軍總部命令五軍死守,不能放棄。面對嚴峻的形勢,在一無援兵、二無彈藥的情況下紅五軍指戰員採取靈活多樣的攻守策略,打退了敵人數次進攻,又艱難的堅守了三天四夜。

英雄戰死錯路上,和馬家軍血戰至死的紅軍軍團長

元月二十日晨,敵人集中全部兵力,用人海戰術四面硬拼攻城,指戰員們用刺刀、槍托拼殺,用石塊砸,用矛戳,用口咬,和敵人同歸於盡,繼續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使兩千多敵人橫屍城下。我軍因疲憊之師,孤軍奮戰,也傷亡慘重,處境十分危險。一次一次的失利,使敵人更加瘋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在率軍政人員增援西關途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2歲。

率45團堅守城東南的軍長董振堂最後身邊僅剩1名同志,且已傷痕累累。董振堂本人腿部中彈負傷,在跳下城牆時又摔斷了腰。面對敵人的前堵後追,董振堂命身邊的戰士趕快突圍,自己掩護,在連續打死幾名瘋狂衝擊的敵人,看到這位戰士含淚遠離後,將最後一顆子彈射向了自己。英雄的紅5軍(軍團)軍長董振堂壯烈殉國!高臺失陷。

英雄戰死錯路上,和馬家軍血戰至死的紅軍軍團長

噩耗傳來,山河同悲。在董振堂烈士追悼會上,毛澤東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同志”。

1957年,高臺烈士陵園建成。陵園內建立了“董振堂紀念亭”和“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第五軍陣亡烈士公墓”。 1962年,葉劍英寫了一組《建軍紀念日懷戰烈》來讚頌董振堂:英雄戰死錯路上,今日獨懷董振堂,懸眼城樓驚世換,高臺為你著榮光。共和國沒有忘記烈士,烈士可以安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