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寫作的18種方法

第1法:四句旋轉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與第一、二句相復者,而句首並多用“卻”字。

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捩關鍵,全在第三句也。惟此類,則第四句必與第一、二句呼應極緊,蓋四句一氣轉下者也。如唐賈島《渡桑乾》“客舍幷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捩關鍵,全在第三句也”。這句話可以視作馮先生所歸納提煉的七言絕句具體作法的總綱。以下諸種作法,絕大多數都關涉到第三句,幸讀者識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復之字,而與前一法稍異。

如宋王安石《遊鐘山》“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閒。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閒”;明僧德祥《愛閒》:“一生心事只求閒,求得閒來鬢已斑。更欲破除閒耳目,要聽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絕》(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載出遊。卻羨舟人挾妻子,家於舟上去無愁”。

第3法:第三、四兩句,軲轆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與第三句相復,而又用“還”、“又”等字以緊繫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啟其意。

如宋李遘《絕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還被暮雲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頭望帝京,寒雲黯黯不勝情。賈生已道長沙遠,今過長沙又幾程”。歐陽永叔詞雲:“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與前一法同,故三四兩句必有復字。特前一法為尤整齊。

如唐李益《度破訥沙》:“眼見風來沙旋轉,經年不省草生時。莫言塞外無春到,總有春來何處知”;明黃榮《牡牛圖》:“江草青青江水流,臥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故首二句多有“去歲”、“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與末二句又必有相復之字,以見呼應。

如宋楊萬里《中秋前二夕釣雪舟中靜坐》:“去歲中秋正病餘,愛他明月強支吾。今年老矣差無病,後夜中秋有月無”;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盡在宜春,醉送東風淚滿巾。今日春歸倍惆悵,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則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復字作呼應,斯與前法差異。

如宋皺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謫向新州去,嶺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縑玩標格,宛然風外數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第7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但於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則不用“昔年”、“去歲”等字,然其實指往日之意,固隱含於其中。

如唐杜甫《解悶》:“一辭故國十經秋,每見秋瓜憶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為覓鄭瓜州”;明袁凱《揚州逢李十二衍》:“與子相逢俱少年,東吳城郭酒如川。如今白髮知多少,風雨揚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與前法小異。

如唐李白《蘇臺懷古》:“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明王廷相《蕪城歌》:“莫向隋宮問六朝,璚枝玉蕊已煙消。只今惟有湖邊柳,猶對春風學舞腰”。

第9法:以“如相問”三字置第三句後,其所問者何事,不必說明,但觀其第四句答詞,則其問意自顯。

如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明楊慎《贈宋文百戶石崗舍人》:“七十從戎鬢已斑,勞君相送出滇關。過家兒子如相問,為報衰翁二月還”。

第10法:第三句用“借問”、“欲問”、“試問”、“為問”等字作起,其下並著以“何”、“誰”等字,以明其所問之事,而第四句則答之之詞。

如唐高適《塞上聞笛》:“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鄉南望渺無涯,水面雲深日又斜。欲問浮生何所似,試來風處看楊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為問”、“試問”等字作起,以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無”、“幾”、“何”、“誰”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如唐杜牧《秋浦途中》:“瀟瀟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雨岸浦。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宋蘇軾《又和景文韻》:“牡丹松檜一時栽,付與春風自在開。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詰問語,用“何”、“誰”、“幾”、“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或並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氣作問,如明陸容《題畫》:“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頃一歸航。何年了卻公家事,來趁山人幾日涼”。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詰問語,但“何”、“誰”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明鍾順《清夜聞笛》:“小樓人醉月初斜,歸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誰吹斷腸曲,滿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而但於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如唐李商隱《無題》:“紫府仙人號寶燈,雲漿未飲結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層”;宋朱熹《之德化宿劇頭鋪,夜聞杜宇》:“王事賢勞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獨宿荒山夜,更擁寒裘聽子規”。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詰問語,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如宋項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聽,獨坐寒齋萬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聲”;清何紹基《無園種菜》:“五更風露有精神,浩蕩天恩處處勻。菜色青蔥真可愛,如何比擬到饑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如元唐朝《五無吟六首之一》:“雲在空中變態奇,風來江上浪漪漪。何如風定雲開後,秋水長天一色時”;明王世貞《題溪山深隱圖》:“古木寒流一兩家,柴門晝掩待歸鴉。何如只向人間住,與客攜壺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幾”、“那”、“無”等字以足之。

如唐王翰《春日思歸》:“楊柳青青杏發花,年光誤客轉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幾個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聲,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城東北);明劉鉉《題沈孟淵所藏王叔明竹》:“煙雨苕溪憶舊遊,畫圖遺墨見風流。不知黃鶴飛歸後,又是山中幾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詰問語,故其下必用“誰”、“何”、“多少”等字。

如唐賀知章《柳枝詞》:“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金党懷英《立春》:“水結東溪凍未漪,風凌枯木怒猶威。不知春力來多少,便有青蠅負暖飛”。

七言絕句寫作的18種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