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政府出台中小學生入校時間你怎麼看?

北北山房主人


這是一件好事,說明我們的教育在逐步的科學化,人性化。是對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負責。也就是這個事,值得我們去肯定,去擁護。

但是,看到很多人吐槽這個時間不合理,這個要求不合理,沒有考慮廣大家長,職工的上班時間。其實這個要求發文的其中之一原因應該就是廣大家長職工吐槽學生放學早,自己下班晚,接學生放學不方便。現在推遲上課時間,同時讓放學時間儘量和下班時間吻合,又有家長吐槽上班時間不符合,我想對這些家長說,你們真難伺候,孩子的上下學時間是按孩子的規律來還是按你的上下班時間來,你老是讓孩子上下學時間綁架在你的上下班時間上,是不是有點自私了。

另一方面,教育是一個關係各個家庭的事情,眾口難調是必然的,但我們教育的制度的改變整體是向好的,所以我們應該支持這種改變。教育是一個服務行業,在時間上他在盡力的去更完美的配套社會生活規律,但教育自身也有規律,孩子的身心發展也有規律,我們不能為了適應家長們的生活規律就完全忽視教育自身的規律,如果家長們這點都不允許,我想你所謂的重視孩子教育也是一句空談。是時候你該放棄點自身的方便去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了,不要老是捨棄孩子的自身發展規律去迎合你的上下班方便了。


肖說文史


事件

黑龍江省政府出臺的規定,從今年的3月1日開始,黑龍江省的小學生、初中生早晨到校時間,不得早於8點,高中生早晨到校時間不得早於7點半,上課時間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這在全國尚屬首次。


這個決定的出臺,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喜憂參半。

對於孩子來說,肯定是利好。孩子那麼早上學都是被逼迫的,早晨能夠晚起,是每個孩子的第二心願。第一心願是能夠不上學。

但對於有些上班兒的家長來說,就要增加一些煩惱了,早上的時間就會特別趕。送孩子上學容易上班遲到,不送又擔心孩子安全。


這個政策的出臺,至少使我們看到,黑龍江省已經關注到學生的學習壓力了,已經開始起步去解決這個問題。在這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但目前看還任重而道遠。這就像當初出臺禁止學校補課一樣。學校不補課了,但家長要花更多的錢到校外補課機構給孩子補課。負擔減輕了嗎?沒有,相反可能更重了。現在雖然出臺了不讓早到學校的規定,但作業量了呢,減少了嗎?依然還要孩子做到半夜,不知道有類似感覺的家庭有多少。


當前,我們的教育就是考試教育、選拔教育,一切唯分數論。分數怎麼來,有時候,要靠時間的積累。同等條件下,你多學一會兒,可能就會比別人高几分。雖然政策上要求學生減少學習時間,但事實上呢,孩子的學習時間並不會減少多少。尤其對於高中生來說,不早起一些學習,不睡一些學習,怎麼樣能考取一所好的大學?很多學生都會早早到校去複習,因為學校的環境畢竟很清淨,現在怕是不可能了。


名師育兒


這對於學生本人而言無疑是件大好事。

就拿我們這來說的話,雖然正式上課是上午八點,但通常都會加一節早讀,所以要7:20到校。一般六點左右就要起床。前一天晚上做完作業一般不會早於21:30,上床休息基本22點,這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講上,有效睡眠是相對缺乏的,長期如此,勢必會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到校時間的推遲,可以給孩子們相對充足的休息時間,這樣更有益於生長髮育和養精蓄銳,在校學習時效率也會更高。



但對於需要上班的家長來說,未必是件好事

這樣一來,工薪族雙職工家庭,上班時間就會和孩子到校時間衝突。要是早一點送過去吧,孩子放在哪呢?學校又不開門!畢竟考慮天氣,天天站外面也不是個事兒啊。如果孩子準時送達,那自己一準兒遲到。




最後,有幾點看法:是不是可以考慮彈性時間制度,冬季夏季作息時間因季節變化而調整?城市和鄉村因家長工作不同而變化?總之,一定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講真,關鍵是作業量,作業量不控制好,談何休息。作業應精心佈置,而不是一窩蜂搞題海戰術。

您有什麼看法,歡迎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小胥談教育


剛看到這個文件,我們夫妻倆持反對態度,大聲跟孩子直呼:不管學校怎樣推遲,我們在家裡起床的時間是不能推遲,相信我不會變得。

我一直堅持早睡早起的習慣,已成自然。我甚至懷疑現在好多孩子沒有感覺到天是怎樣亮的?拂曉時分的自然界又是怎樣一副妙境?還清晰的記得,我們兒時上早自習,五點半起床,頭頂著星星月亮上學的情景,如果沒有月亮,手電筒給我們照路,雖然也很害怕,但不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送,那時候,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也沒有送孩子上學的舉動,我們好獨立。一到學校,先是以班級站隊跑操,操場上一二一的哨聲響徹雲霄,也是在那個時候,培養了我愛鍛鍊的好習慣,半小時的運動結束後,少休息10多分鐘,就是長達一小時的晨讀:背古詩,記英語,讀散文……當時覺得是一種煎熬,現在想來是一種享受!
(上圖是過年時候,我帶侄子和兒子早早起床,爬山鍛鍊是拍的,走在家鄉的羊腸山路上,城裡長大的孩子好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