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特級教師王建:應用地理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王建: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北京師範大學良鄉附屬中學地理特級教師王建 京師學工微信公號 資料圖

“教師的責任是培養人,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當你看到自己桃李滿天下的時候,那種成就感是真實的幸福與愉悅。”30年的教學生涯,北京師範大學良鄉附屬中學地理特級教師王建從未動搖過做一名好老師的信念,他就是喜歡當老師,就想著踏踏實實教書育人。

房山,地處華北平原與太行山交界地帶,是北京的西南門戶。

“我是房山本地人,房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深深吸引著我,當年我報考師範專業,就是想回到家鄉做老師,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王建心中有著深厚的鄉土情結,他也把這份情結自覺融入地理教學和研究之中。

“翱翔計劃”是北京市教委的一個重點資助項目,旨在激發中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提升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申報“翱翔計劃”特色課程時,王建深入思考地理學科特點與創新人才培養之間的內在邏輯,從鄉土資源中找切入點,廣泛聯繫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中國地質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等單位,建立實踐基地、邀請專家輔導……最終他主持的“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探究項目”獲准立項。中學生王孜予參加“翱翔計劃”已經兩年了,她說:“能跟著王老師參加這個探究項目,超級幸運,不僅學到了很多有趣實用的地理知識,還鍛鍊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特別是王老師身上那股子鑽研精神對我影響很大。”

王建持續深耕於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建設,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本土地理知識,創新開展基於房山本土的地理考察和研學活動,設計了一系列注重趣味性和實踐性、具有生命力和人文情懷的項目,激發了同學們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愛、對祖國壯美山川的熱愛。這些年,王建不少學生在高考時填報了地理或地質相關專業,這與他高中三年的啟蒙和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從教30年,王建在堅守中創新,形成了“課堂融合力強、注重探究、風趣自然”的獨特教學風格。

王建連續13年奮鬥在高三第一線,近5年還同時承擔高一或高二年級的部分地理教學任務。新課標出臺後,王建研究高中地理課程理念變化,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將地理能力分解成地理基礎力、地理思維力、地理實踐力,基於此提出了高中三個年級的具體實施策略,為師生的教與學明確了方向和抓手,也帶動了整個房山區和北師大附校地理教學水平的提升。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王建是房山區第一個在膠片上畫地圖、在課上使用投影儀的教師。從投影儀到多媒體,他從未間斷過探索,總是思考怎樣才能讓地理教學更上一層樓,更好地推進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有機融合。

在參觀良鄉附中的地理科學教室時,記者看到了王建帶著課題組師生進行地質勘查時採集的化石,教室四周的牆壁上掛著各種各樣的地圖,其中一張中國地形圖是王建自學現代地理信息技術軟件編輯出來的。在他的帶動下,全校地理教師都在積極學習這項技術,並在課堂上主動應用地理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作為地理教研組組長,王建十分關注青年教師成長,給青年教師搭建更好的成長平臺。

年輕女教師楊玉婷是王建的徒弟,她告訴記者:“都說‘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王老師總是毫無保留地把30年來積累的教學經驗傳授給新教師,如果沒有他的指導和幫助,我在教師這條路上不會成長得這麼快。”

2015年,房山區教委為王建成立了名師工作室。在王建工作室的培育下,工作室成員張江的示範課在北師大附校系統全面宣講,黃振新的論文獲得全國一等獎,丁立鋒獲北京市說課比賽二等獎……王建帶出了一支優秀的地理教師隊伍,成為房山區地理教學的中堅力量。房山區教委人事科科長王鴿說:“王建不僅教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而且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年輕地理教師,有這樣的好老師,是房山教育的大幸。”

“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正是千千萬萬個像王建一樣的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與堅守,鑄就了教育興邦的常青基業。

(原題為《厚植鄉土,匠心築夢——記北京師範大學良鄉附屬中學地理特級教師王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