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便入江湖」?初入一年級 父母花式「求關注」

第一次鬆開牽引的手,目送孩子獨自走進校門。這對很多父母來說,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今日開學,從此便入江湖。”開學第一天,天津一位家長在朋友圈曬出孩子的背影,配上如此評論。話中深意自現,學校無疑是大社會的小縮影,酸甜苦辣、人情世故,多多少少會映射其中。

在孩子踏進社會的第一個腳印裡,寫滿了家長的焦慮和不安。他們渴望孩子能像在家一樣被優待、受矚目;他們更擔心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怠慢”,而讓孩子受了委屈、待遇不如人。為了幫助孩子從眾人中脫穎而出,家長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力求在老師那裡博好感、求關注。

不想送,又不敢不送

陳裕清的焦慮大抵源於此。在單位從來都不會討好領導的她,如今整天都在絞盡腦汁地琢磨一件事——送禮。

女兒今年上小學,前幾天,她去開了人生中第一個家長會。在老師發下來的座次表上,她發現孩子被安排在了最後一排,而且是單獨一個人坐。瘦瘦的女兒孤零零坐在教室最後面的場景時刻在她腦中浮現,“女兒膽子本來就小,眼睛又有些散光,自己一個人坐最後一排一定害怕得不行!”她鼓起勇氣請老師給孩子換個靠前的位子,可老師指著全班學生排成的隊伍說,“你看,這孩子確實個子最高啊!”

陳裕清無話可說,但又放心不下。辦公室裡一些“過來人”紛紛為她指點迷津,“得給老師表示表示,起碼多關注咱孩子啊!”可陳裕清記得,那天走進孩子的學校大門,操場上大喇叭高聲廣播幾個“嚴禁”,其中一條她記得清楚——“嚴禁家長給老師送任何現金或實物的禮物”。聽了她的顧慮,另一個同事冷笑著插話道,“回頭別人都送就你不送,還不得給孩子小鞋穿啊!”

回家和老公一合計,她覺得這禮是必須得送,“別讓老師覺得咱不懂事!”可“送什麼、怎麼送”成了擺在夫妻二人面前的大難題。她申請加入了幾個小學生家長網上社區和微信群,隱藏了實名後提問:“給小學老師送禮,該送什麼好?”

沒多久,這個話題引起了群裡的熱烈討論,一位暱稱是“花在笑”的網友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現在的市場價是每次2000元,每年至少2次。”陳裕清倒吸一口涼氣,沒想到群裡不少家長附和說,“送一次就要讓老師記住,少了還不如不送!”

還有“好心人”提醒她,“也可以細心觀察老師喜歡背的包、常戴的圍巾等,從細節判斷老師的品牌喜好和消費水平,送等價禮物也可以。”還有人稱,聽說前些年,一所熱門私立小學就有土豪家長“給語數外老師一人送了一個LV包!”

陳裕清坦言自己並不想送,可確實有所顧慮,不敢不送。她算了算,按照所謂的“官價”,一年光給老師送禮就要花萬元左右,“說實在話,對像我這樣每月收入不到5000元的工薪階層來說,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花式“求關注” 全是套路

事實上,“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贈送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和支付憑證等財物”,早已被列入教育部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文件中嚴令禁止的內容。

與此同時,各種各樣的送禮也被明文禁止。比如“參加由學生及家長安排的可能影響考試考核評價的宴請,或是參加由學生或家長付費旅遊健身休閒等娛樂活動”“嚴禁通過向學生推銷圖書報刊生活用品社會保險等商業服務獲取回扣”“嚴禁利用職務之便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其他行為”。

一道道緊箍,已經為各種違規行為畫出紅線。今年3月,天津三部門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嚴禁教師收受禮品禮金的通知》和《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的規定》,違反規定者可直接開除。

然而嚴令之下,暗潮難平。《重慶青年報》曾經就這個問題做過一個網絡問卷調查。從1000多份調查樣本中,能窺見大多數家長對該問題的心態:八成受訪者表示曾送過禮,其中超三成家長認為送禮是希望老師能給自己的孩子更多關照,僅有15.6%的受訪者給老師送禮是想衷心表達對老師教書育人的謝意。

既然送紅包和實物,容易引起注意,搞不好弄巧成拙給老師找麻煩,家長們又私底下討論各種“求關注”的新攻略。

小學新生家長李琳琳注意到,從走進學校大門那一刻開始,“電子眼”無處不在。有校長坦言,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學生安全無死角,另一方面也從技術上,讓送禮這類行為不再有“灰色地帶”。果真,她讓孩子夾在賀卡里的紅包,被老師直接退回,並致電家長“以後不要再有類似行為”。

儘管老師的語氣有些責備,但她心裡很感動,更希望能表達出自己的謝意,主動找老師要求承擔起今後全班40名學生複印卷子的任務。這個點子源於兒子當年幼兒園班裡一位家長的做法,一次班級活動,那位媽媽給全班每個小朋友送了一身小禮服,獲得了老師多次表揚。

和身邊以及網上各家長群的討論後,李琳琳覺得自己的“腦洞”還是不夠大,有的家長主動提出為老師的新家提供設計方案,有家長為老師提供名車試駕的機會,有的還能幫老師在核心期刊上刊發論文……

送與不送,到底有沒有差異?

這心意,送與不送,到底有多大差別?一位家長坦言,孩子上一年級時,為了讓老師多照顧,她確實想方設法給教語文的班主任老師送了禮物,“送紅包被退回來、送圍巾也沒收,最後我快遞了一套護膚品直接寄到辦公室”。

一段時間後,她有意無意地問孩子,“語文、數學、英語三科老師,哪個對你最好?”可孩子卻認為老師對他沒什麼差別“都挺好的”。而這位家長細心觀察發現,因為孩子英語成績比較好一些,英語老師讓他當了科代表,還讓他代表班級參加英語演講,“可我從來沒給這老師表示過心意呢”。

也有一些家長認為,這種討好老師的歪風必須抵制。在私企上班的陳曉健就堅持不送禮,她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送禮的錢,還不如拿去上課外輔導班呢!不用求人,孩子成績也不會差”。

“家長愛子心切的心情我能理解,但真的不願意收禮。”一位資深小學低年級班主任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面上似乎家長主動示好與老師更親近,而實際上卻讓彼此的關係更加微妙,甚至更加緊張,“如果老師收了禮物,影響的是在家長和學生心中的師道尊嚴,彼此之間從此失去了信任”。

確實有一些家長,一方面呼籲給所有孩子公平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另一方面又期待通過金錢或人情交易對自己的孩子有所“偏愛”。而採訪中,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表示,絕不會因為家長送了禮或其他幫忙行為,就格外優待某個學生。而個別家長費時費心又費錢給老師送了禮,最後卻沒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回報,可能會心有怨氣,讓老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產生隔閡,反而導致負面效果。

而實際上,即使有個別老師想因此對某個學生格外“偏袒”,也並非易事。採訪中一些校長也表示,為了杜絕各種不公平的現象出現,如今各個學校無論從選拔班幹部,還是評選三好生,都需要將學生的綜合情況全部公示並接受家長監督,“要想光靠送禮獲得好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他們建議家長和老師都能換位思考、相互理解、高效溝通,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讓校園迴歸一片淨土。比起各種花式送禮,老師更期待的是孩子的一句感謝、家長的一份信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胡春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