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茹芸化身北歐女神,《芙烈亞》開啓新紀元

許茹芸化身北歐女神,《芙烈亞》開啟新紀元

華語樂壇是向來不缺少“失蹤人口”的,大多數除了偶有綜藝邀約和曝光外,他們似乎都在樂壇蒸發似的,讓歌迷和聽眾都焦急不已,生怕失掉了聽歌的機會。

不過,有的是真沉寂,隱退如陳淑樺,外界千呼萬喚不出來;有的是假失蹤,離開是為了更好的回來。後者因為種種原因暫別與修養,時間與精力放更多在音樂的路上的自我探尋上,直到關鍵時刻才放出一個“超級大招”。

許茹芸就是這樣的歌手,用短暫告別爭取重歸後的涅槃重生。

7月24日,在重回暌違許久的樂壇後,許茹芸此番化身追求愛與勇氣的北歐女神,推出新專首發單曲——《芙烈亞》

許茹芸化身北歐女神,《芙烈亞》開啟新紀元

《芙烈亞》與許茹芸的過往作品相比,是一首不太像她的歌。往大了說,創作者所搭建的歌曲世界觀,是許茹芸從未涉獵過的範疇;往小了說,煥然一新的音樂風格亦或者在唱上的細節處理,許茹芸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這一步,像極了《阿密特》時期的張惠妹,《蓋亞》時期的林憶蓮,鼓足勇氣把自己的過往打翻,迅速找到未來的音樂方向,於音樂觀與價值觀上都是一次自我重塑的過程——從許茹芸到芙烈亞。

她還是她,但她又不僅僅是她。芙烈亞只是許茹芸的一個分身,卻極大程度反映了現階段她的音樂性。

更廣闊、更豐富、更多元,兼具流行電子等多種音樂流派,進一步投射出許茹芸的音樂野心。

因此,你不會覺得《芙烈亞》是一首單純的“芸氏情歌”,反而會同我一樣選擇去相信《芙烈亞》所能開拓的精神境界必將是長久的,也一點點地開啟了許茹芸的音樂新紀元。

許茹芸化身北歐女神,《芙烈亞》開啟新紀元

取材於北歐神話的《芙烈亞》,不僅是主掌美與豐饒的女神,也是一位勇於追求愛的戰神,她傳遞著勇氣與愛,書寫著人性偉大和崇高的的光環,但也有自己的陰暗面。如同《我不是藥神》裡的溼婆神,陰暗於一體;芙烈亞也是光明與黑暗是並存的,大多數時候的希望面,都是建立在恐懼消失後。但最長久也是能夠成為永恆的,也是愛、勇氣與力量。

這些,透過葛大為筆下的詮釋,尤其是非常規情歌的描摹,“芙烈亞”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意象,純粹自然,極富人性。而張念達、陳鈞瑋、潘嘉麗、Timo Oiva等人在曲上的用心雕琢,又渲染了一種宏大的世界觀,厚重張揚,飛橫跋扈。詞曲的高度統一構成了歌曲的初始畫幅,東方歌手的婉約感與西方傳說所傳遞的信念感成了一首歌壇路上富有轉折性意味的金曲。再加上陳建騏畫龍點睛的奇效,不但延續了之前的默契,還氤氳出許多奇特的效果:

比如芸氏唱腔中的氣音與新唱法相結合,又比如編曲大膽前衛,產生電光火石般的激盪效果,許茹芸的音樂格局變得越發寬廣。

許茹芸化身北歐女神,《芙烈亞》開啟新紀元

要知道,許茹芸的本身氣質是文藝範的,稱得上空靈女神,歌曲大多數是慢板抒情歌,具備很強的大眾傳唱度,有著廣泛的聽眾基礎。以至於在過往的歌壇記憶中,許茹芸給人的印象也無非幾點——

“芸式唱腔”是她的標籤,催淚曲《獨角戲》《淚海》《如果雲知道》等都是她的招牌曲,同時在歌壇的若干年始終為人低調、鮮少緋聞。許茹芸歌比人紅,一張張專輯在華語歌壇留下了多個銷量紀錄:1996年華人歌手全亞洲總銷量第三,97年臺灣IFPI唱片銷量榜第一。自然也人比歌紅,聽過她的也絕不在少數,人人心中都有一首許茹芸。

許茹芸的婉轉嗓音與空靈述說,總是能讓聽眾產生強共鳴。

大眾最是偏愛這一款的,但也恰恰是這樣的格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歌手的發展。

許茹芸化身北歐女神,《芙烈亞》開啟新紀元

要麼安於現狀被淘汰,要麼積極進取獲得新生。歌壇的殘酷,勢必是要做出抉擇的。

許茹芸邁出的一步,是後者,似乎在《芙烈亞》上都可以找到印證。

芸氏唱腔的保留,自始自終是許茹芸最有辨識度、最不能被替代的王牌特質;全新的音樂風格和創新性,在流行音樂建造史詩級詩篇,都衍生出許茹芸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北歐女神芙烈亞,藏著心中的秘密;但於許茹芸而言,她就是那個勇於改變、在塵世呼喚愛與勇氣的芙烈亞,完成了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這只是其中之一。

而更多地,接下來將由《芙烈亞》觸發一次音樂颶風,透過許茹芸即將推出的新專輯開啟她的音樂新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