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爲什麼被譽爲「東方馬德里」?

shoujiweitu2961


1945年日本投降後,曾克林(開國少將)的冀東軍區第十六分區是最早進入東北的部隊,短短三個月時間,所部從2000餘人擴編到四萬大軍,依託東北權力真空狀態和蘇軍比較配合的條件,兵強馬壯一色日式武器。當年9月乘坐蘇軍飛機前往延安彙報情況,加速了中央關於“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案出臺,抽調各地10萬大軍和2萬幹部進軍東北,原定去山東軍區已經走到河南的林彪接到急電也轉赴東北指揮所有出關部隊。

(曾克林將軍)

然而蘇聯人在國民黨當局的政治壓力下變卦了,不再允許八路軍進入日本人的倉庫拉走武器彈藥,而許多山東和蘇北的部隊接到的通知是留下重武器甚至部分輕武器,徒手到東北換裝新武器,從而出現了“老兵老槍、新兵新槍”的意外局面;同時,由於東北的部隊來自若干解放區,既有八路軍,又有新四軍,編制、序列、作風和通訊方式全然不同,未及林彪著手整頓,國民黨“東北保安總司令”杜聿明的美械部隊已經打上門來了,11月15日,國軍第13軍和第52軍佔領冀東軍區守衛的山海關,進入東北的大門已經敞開。

林彪與最先到達的山東軍區黃克誠和梁興初等將領商討的結果,是東北寒冬將至,而來不及整編的各路部隊面臨無黨組織、無群眾、無政權、無糧、無經費、無醫藥、無冬裝的“七無”困難局面,應以暫時不正面硬頂的方式來避敵鋒芒。11月22日,國民黨軍推進到興城和葫蘆島一線,三天後杜聿明佔領遼西重鎮錦州,由於蘇軍還沒有撤離瀋陽,到1945年底之前,杜聿明的部隊只能抵達瀋陽南郊,而就在此時,重慶談判和由美國人出面說項的“國共軍事調處”開始了,東北槍聲暫時停息。



1946年春蘇軍撤離,杜聿明進駐瀋陽,鑑於東北民主聯軍已經拿下長春和哈爾濱,蔣介石立即命令國民黨軍予以“收復”,兵分四路攻佔北滿鐵路的重要節點、長春的門戶四平,而林彪在接到延安電示後,也表態“堅決與敵決一死戰”,於是後來頗受爭議的四平保衛戰開打。

此時東北國軍已大量增兵,參加抗日遠征軍的新一軍、新六軍和第71軍調來關外,加上原有的兩個軍已達五個美械或半美械軍(負責二線守備的滇軍不計),從4月8日晚四平外圍戰打響,前敵指揮鄭洞國集中新一軍、第71軍兩個師開始攻城,而東北民主聯軍也先後調集了8萬人馬死戰不退。由於國軍兵力不足,到4月27日四平仍然在民主聯軍手中,戰場雙方形成對峙,鄭洞國急電要求杜聿明增援。



與此同時,延安的電報也到達林彪手中:“一、四平守軍甚為英勇,望傳令獎勵;二、請考慮增加一部分守軍,化四平街為馬德里”---- 馬德里是西班牙首都,此處代指在西班牙內戰中,國際縱隊與左翼群眾抵禦佛朗哥反動軍隊的進攻,從1936年7月堅持到1939年3月艱苦卓絕的守城戰鬥。

按主席的一貫用兵方略,從不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正所謂“存地失人,人地兩失;存人失地,人地兩存”,但四平保衛戰的一反常規,是有特殊歷史背景的。當時在北平“軍調處”的雙方代表正在激烈談判,已經到手的地區任何一方不會輕言放棄,而四平正是談判中的一個重要籌碼,它的堅守使國民黨軍隊無法奪取北滿(吉林大部和黑龍江全部)的廣大地區,不僅在談判桌上有利,也很有可能達到儘量爭取控制區的戰略目標。



但是前線將領對雙方的火力差距是清醒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都之前未曾瞭解過美械裝備的火力優勢,戰端一開,林彪業已敏銳地認識到我軍作戰存在的不足,尤其缺乏城市防禦的經驗。反觀國民黨新一軍等王牌部隊,在步炮協同、空地協同和攻堅經驗上都非常老道,唯一的弱點是近戰拼刺刀,說白了,八年抗戰我黨軍隊以游擊戰和運動戰為主,還不夠適應這樣的大兵團正面硬拼,而林彪嚴重需要的就是整訓部隊適應戰爭新模式的時間,且戰且退“讓開大路,佔領兩廂”才是正確的戰術思想。

更壞的情況是,進攻南滿本溪得手的新六軍、第71軍88師、第52軍195師已經馳援四平,後續部隊第93軍等部也兼程趕來,1946年5月15日杜聿明以十個師的兵力發動全線總攻,其中廖耀湘指揮新六軍用鋼板鋪路,以600多輛汽車和坦克組成快速縱隊強行突擊,令該方向上的民主聯軍第3縱隊猝不及防,連連後撤,至4月18日,國民黨軍隊完成對四平北部咽喉塔子山的三面合圍。此時,四平我軍有被封閉進而全軍覆滅的危險,林彪當機立斷,一邊請示一邊下達了全線撤退的命令,歷時一個月的四平保衛戰結束。



四平保衛戰,東北民主聯軍消滅國民黨軍隊萬餘人,自身也付出了8000餘人的傷亡,是特定情況下進行的一次被動的城市防禦作戰,雖然東北民主聯軍遭到重大損失,但有力遲滯了杜聿明所部的北進戰略,對及時鞏固北滿根據地是有意義的,從而使雙方的戰線最終對峙在松花江兩岸。


度度狼gg


把四平稱作馬德里是1946年3月第一次四平戰役期間,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和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之間通電時的說法——“化四平街為馬德里。”

這一仗在毛澤東的要求下,剛剛由從內地開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約10萬人組成的東北民主聯軍集中了8萬兵力在兵力兵器都極為懸殊的情況下與號稱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全副美式裝備的新編第1軍血戰一個多月。

按說一貫以不打無把握之仗、擅長運動戰特別是在兵力兵器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絕不拼消耗的毛澤東,卻為何要在四平這個無險可守的城市打一場得不償失陣地戰呢?

這還得從當時全國形勢乃至局部的國際局勢著眼去分析,不然根本不會明白毛澤東這位集集建黨、建軍、建國於一身的偉大領袖在考慮東北問題上那敏銳、遠大的戰略眼光和一番良苦用心。

先說東北,自300年前滿清王朝立國,東北的地緣戰略位置便深深影響著中國的政權和領土穩定。進入19世紀,無論是沙皇俄國還是日本都將控制東三省作為制衡中國乃至整個亞太的基石。特別是沙皇俄國一直將打通歐亞大陸出海口作為其一貫的國家戰略,從17世紀中葉的彼得大帝時期一直持續到蘇聯斯大林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以打敗日本法西斯的姿態進入亞太,更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地區複雜的局勢。根據二戰結束前的美蘇雅爾塔協定,規定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38度線以北作為蘇軍的作戰區域,蘇軍擔負消滅這一地區日軍的作戰任務。作為交換條件,外蒙古獨立於中國之外,旅順、大連港作為蘇聯租借地同時擁有貫穿東三省的中長鐵路使用權。不難想象,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剛剛擺脫日本人統治14年的東三省很可能再次淪為不久之後美蘇冷戰的一個角鬥場,而習慣於用主權換政權的蔣介石國民政府極有可能默認這一事實,那麼東三省將會逐漸淪為一個半獨立狀態亦或是蘇聯版的“偽滿洲國”也未可知!

美蘇這一決策既越過了當時行使主權的國民政府,同時連已經在中國政治舞臺佔有重要地位的中國共產黨也無從知曉。中共進佔東北的戰略決策是在雅爾塔會議之前的中共七大上確立的,而中共這一決策則是美國、蘇聯、國民政府也無從得知的。等到中共從廣播中得知蘇聯出兵東北的消息,高瞻遠矚的毛澤東敏銳的判斷出東北問題的複雜性,於是命令就近的八路軍部隊迅速調兵遣將以配合蘇軍作戰、收復東北失地的名義迅速向東北進軍,為了加上力量,甚至從千里之外的江淮之地將新四軍最精銳的第3師數萬人馬從山東半島用最原始的木帆船跨越渤海運到東北。

中共的這一行動完全出乎美蘇預料,一下子將美蘇潛在的矛盾激化了,打亂了美蘇雙方的戰略計劃。美國人以為中共進軍東北是受蘇聯唆使,於是也鼓動並幫助蔣介石國民政府出兵東北。懵逼的蘇聯人一面拒絕中共軍隊進入東北大城市,一面鼓動中共高層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建國”的談判。而毛澤東則臨危不亂,一面親自赴重慶談判,一面命令進入東北的部隊利用蘇聯駐軍不曉得潛在的國共內戰,靈活行動,不佔領蘇軍控制下的大城市,而去佔領蘇軍控制不了的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用自己慣用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辦法來應對一切變局!

只是,中共在東北尚未站穩腳跟,國民黨軍的十幾萬大軍在美軍海空掩護下也在秦皇島登陸向東北開進。蘇聯根據《中蘇條約》對進入東北的國民黨軍隊未加阻攔。而中共領導下的東北民主聯軍雖有十萬之眾,卻分散在各地忙著開闢根據地、建立基層政權,根本擋不住國民黨軍的推進。國民黨軍利用國共雙方在重慶談判的時機迅速搶佔了大量的東北大中城市。等到1946年年初,國民黨軍進入東北的部隊已有25萬餘人,控制了中長鐵路中南段的大部分地區,繼續向東北民主聯軍控制的四平及四平以北剛剛創立的北滿根據地進攻。

形勢顯然對東北民主聯軍十分不利!自從國民黨軍進入東北以來,民主聯軍一直是且戰且退,而國共雙方針對東北問題的談判也越來越激烈,同時美國和蘇聯也一直在注視著東北。因此,作為中共方面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需要一場勝仗。

於是雙方在四平這個城市開始了雙方軍隊進入東北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主力會戰。東北民主聯軍8萬餘人以劣勢裝備在無險可守的四平與裝備精良的10萬國民黨軍血戰,以傷亡8000餘人的代價將國民黨軍將國民黨軍的推進遲滯了一個多月,為後方根據地的建設贏得了時間,最主要的是就東北和戰問題與國民黨方面的談判贏得了籌碼。四平之戰結束前後,國民黨高層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東北之際,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就率部在山東發動攻勢行動,威脅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蔣介石被迫從東北戰場抽調兩個軍進入山東,東北戰場因此暫時沉寂,而遭受重大損失的東北民主聯軍則有了寶貴的喘息時間,更重要的是統一了思想,徹底丟掉和平幻想,開始大規模的、腳踏實地的建設根據地,鞏固後方的工作。

總而言之,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勝利後果斷進軍東北很大程度上是從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這一根本利益出發,而四平之戰無疑是立足東北的關鍵之戰。就這個意義而言,四平之戰已經超越了內戰這一範疇,而是美蘇冷戰的一次短暫碰撞。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被譽為東方馬德里的四平是一座英雄城,作為吉林省第三大城市四平市的是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位於遼寧省吉林省跟內蒙古三省交界之處,與外界往來通常的交通便利也讓四平市成為了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還有物流節點城市。好地方自古以來就是戰時兵家征戰的必爭之地,四平市就是這樣。所以要問四平市為什麼會被譽為東方的馬德里,簡單直白的說,就是因為在四平有過四戰四平、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等幾大有名的戰役,這些戰役為後期遼瀋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或者可以這麼說吧,沒有這些戰役遼瀋戰役很難取勝的。位於鐵西新華大街附近的四平戰役紀念館,就十分詳細的介紹了這些戰役並且展有當時大部分遺留下來的珍貴歷史文物文獻,在那裡可以瞭解到更全面關於四平的歷史。以上內容為悟空問答吉林新鮮事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吉林新鮮事


既然提到四平是東方馬德里,那就要看看當年西班牙馬德里保衛戰是什麼情況?有哪些地方和四平保衛戰相似。


首先西班牙馬德里戰役的爆發背景和四平保衛戰相似。


當年的西班牙國難當頭之際,共產黨號召全體西班牙人民團結起來,與叛軍鬥爭到底。成千上萬痛恨封建君主制度和法西斯主義的人參加到這場保衛馬德里的戰爭中。雖然他們沒有先進的武器,只有舊式步槍、獵槍、手槍、刀、手榴彈等,但共和軍因為有了他們的參與而充滿著生機。

當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軍隊想獨佔中國,率先接手各地控制權,共產黨帶領人民軍隊在百姓支持下浴血奮戰,終於把政權奪了回來,交到了人民手裡。


其次是位置重要性相同,馬德里是西班牙通往歐洲的要道,四平是東北的交通樞紐要地,所以兩地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再者兩場戰役的對抗次數和激烈程度相似。


兩場戰役都是有四次交鋒,戰爭都付出了慘烈的代價,有大量的軍隊和人民在保衛戰中犧牲,在戰爭緊要關頭,湧現出一批英雄人物,如馬仁興等。


最終都是以人民軍隊以弱勝強,創造軍事史上的奇蹟。

結合以上幾個相似之處可以看出,四平就是當年的馬德里,所以被譽為東方馬德里。



關於四平的那些事,可以關注老薩,可以私信我,老薩願意和大家一起交流四平那點事。


交通廣播蠻子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交通大優越性,決定了四平的戰略地位,四平是東北的重要軍事基地,,在解放戰爭期間,四平戰役名聞中外,被外國記者稱為"東方馬德里"。

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國共雙方先後調動了大量兵力,在四平展開四次大戰役,歷時兩年,第一次是四平解放戰,第二次是四平保衛戰,第三次是四平攻堅戰,第四次是四平戰役,在這幾次戰役中,雙方共投入40萬兵力,累計戰鬥52天,國民黨軍隊5萬多人被殲滅,我軍也犧牲了3萬多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四戰四平",四戰四平不僅解放了四平,對全國解放也具有重大意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四平又被譽為"英雄城"。

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軍歌中唱道“四戰四平街,威名全國揚,四戰四平街,威名全國揚,我們越打越硬,越戰越堅強,跟著英明的毛主席,嘿!勇猛地向前進!”仍傳唱至今,先輩們的物產注意革命精神,也鼓舞和激勵著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