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的移民爲什麼又回到了十堰?

管理策劃專家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水更不應忘記移民人!滄海桑田之變化,背井離鄉之痛苦!只有經歷的人才懂!任何一個大的工程都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移民搬遷,而水利工程因其特殊性而移民問題變得尤為凸顯!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繼三峽工程之後又一偉大的世紀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總共分為三條線路,分別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今天就來重點說一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但是北調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與河南省南陽市共同擁有的丹江口水庫,途經河南河北地區流入北京。為了能夠保證清澈的江水,能夠自流到北京人的飯桌上,丹江口水庫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實施之前開始做了加高加固,提高了丹江口水庫的庫容容量,因此水域面積也大幅度擴大,淹沒了更多沿岸的土地和村莊城鎮,600多年的均州古鎮和淅川古鎮因此湮沒於浩瀚的湖水之中。武當山遇真宮被迫抬高,更有數不盡的古墓群埋在水下。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只能背井離鄉遠走他鄉。


無數關於故鄉的記憶和回憶,從此被深藏心裡不敢觸碰,被安置的地方或人生地不熟,或語言不通,或習俗千差萬別而變得格格不入,生活不僅談不上幸福,更顯得孤獨和寂寞,放棄了賴以生存的謀生手段而選擇新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人無所適從。隨著時間的積累,而慢慢在內心沉澱。

這些漂泊在外的人們,終於在離開故鄉幾年之後,選擇無論如何也要回到故鄉,回到那片埋葬了自己父母祖先的地方,即使這片土地已經被浩渺的湖水所吞噬,即使曾經的房屋早已經化入泥土之中,他們也願意選擇在湖畔江邊,擇一僻靜之處,搭一個棲身之所,守望著這片熟悉的土地,享受著鄰里鄉親鄉愛的生活。


珞珈山的貓


我回答的是他們為什麼留了下來。

我是鄧州市林扒鎮的,我們離丹江水庫幾十公里,我們鎮有幾個移民點。

我的父親是一名農村信用社的員工,也是一個移民點的一個聯絡人。

父親講確實很多人故土難離,很多人離開家時這邊坐上搬遷車,那邊就用勾機把房子扒了,很多人在那一刻都止不住的嚎嚎大哭……

但是,作為一名駐村聯絡人,政府的要求是:移民到地方後,房子是蓋好的,電,水,必須能夠正常使用,而且要配備一個月的米、面、油、菜、移民到的第一天,要陪他們做飯一起在家做飯吃一頓,並留下聯繫方式,意思是有需要了,負責到底,為此父親還結交了很多朋友。

當然,我不否認,有些地方政策可能落實的不夠。讓移民傷了心,又要回去的。

也確實有很多老人捨不得,後來又陸陸續續回去的~


視遠堂


南水北調工程自從正式通水,3年多的時間,供給了北方上百億m³的丹江水。十堰這座「北方水井」,約有47萬人背井離鄉,隨後,他們的故鄉和祖祖輩輩的記憶,一同被水庫徹底吞沒。

今天我們來聊聊,為什麼南水北調的移民,很多又悄悄回到了十堰?


先說第一次移民搬遷時,有記者問:“知道為什麼搬嗎?”

從老人到小孩都明白,“知道,北京渴”“為了國家,這是個利民萬代的工程”。

丹江邊的淅川縣,有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以後這裡就成了水庫,再也回不來了。離開時,很多村民都帶了一根故土的樹枝,也有人帶上一瓶丹江水。

從此以後,老家的一切都只能在夢裡相見了。

不只是看著自己家變成斷壁殘垣,背井離鄉的撕裂感讓人難以忍受。

當南水北調的移民到了安置的新地方,「新鄉」沒有水、沒有山,有的移民常年在江上捕魚,當賴以生存的技能突然一無是處,他們要靠自己的一雙手去種地,重新開始,這種落差感是巨大的。

而且兩地的口音不一樣,移民融不入當地的生活,又賺不到錢時,就有少數人悄悄的回到了十堰。他們寧願開墾故鄉旁邊的荒山,搭個小房子,也要回到過去的生活。

最後,故土難離,移民的選擇也在情理之中,各位小夥伴認為呢?

如果你對南水北調五十多年來的故事感興趣,biubiu介紹一部紀錄片「水脈」給大家,篇幅有限,今天就到這裡啦~


我是找靚機二手機,每天更新有趣的視頻,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Peace~

找靚機二手機


移民後離家數百里,舉目無親,在家以養魚,捕魚,販魚為生,現在以種田為主,不習慣,種地靠天吃飯,不旱即澇,看天吃飯,周圍村上人又不認識,打零工都不方便,河南淅川的近20萬移民,分佈在河南各地,很多回老家用石棉瓦搭棚捕魚,販魚,當地強制拆掉,又搭,有的只好種田,打工,時間長了,慢慢就學會種地,新的謀生方式,在移民前我瞭解的一個移民村莊,全村700多人,只有四戶沒在當地鎮,縣,市裡買房,就有想法,萬一不適應,都回去。十堰的情況應和河南的移民大致一樣。


草民正道是蒼桑


水庫移民迴流的問題是比較普遍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水庫的形成,當地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生活質量提高了,而外遷的水庫移民是按照生活條件不低於水庫形成前的條件為標準的,所以這些外遷的移民往往不會得到因水庫形成使生活條件改善的好處,相比較之下,部分外遷移民就回流了,這個問題最突出的是三峽水庫移民,據人口統計發現,現在三峽庫區的總人口比移民前增加了,這個增加是因為有部分三峽水庫外遷移民迴流,還有外地移民遷入庫區,兩者相加的總人口數比實際遷出的總人口數還多,所以庫區總人口反而增加了。


龍一歐


我不是移民,但有親戚是移民,搬到黃石去了,我告訴你為什麼。新地方偏遠,交通不方便。新蓋的房子,一年四季一樓潮溼,到了雨季,恨不得不下雨都能積寸把深的水,一下雨整個小區都被淹,茫茫一片汪洋,從山上,河邊,搬遷到海里了。附近沒有打工的地方,搞農業也就幾分地,自家種菜吃剛好。還不如回到十堰,打工,交通各方面都方便


茶博士6581143


南水北調的移民為什麼又回到了十堰?因為對故鄉的那份情,是永遠無法割捨的!

南水北調工程是除了三峽大壩工程之外,中國第二大水利民生工程。牽扯到的沿岸老百姓有幾十萬。這是一場舉世矚目的世紀工程之一。

作為一名十堰本地人,我有親戚就是住在丹江口的,在南水北調工程中,他們就被安置到了河南省。雖然給予他們的安置房非常不錯,家家戶戶住的房子簡直就是完美的新農村,要說河南屬於平原地區,不缺土地,一樣可以好好生活。

可是前幾年,在掙了一些錢之後,他們又選擇了從那邊搬回來了,其實原因大致就只有兩個。

第一,生活環境無法適應。一方山水養一方人,我們十堰地區主要是山區,並且他們生活的地方靠著丹江水。突然搬去了平原居住,沒有養魚、捕魚的生活,沒有了在山上種植橘子樹的生活,他們難以適應。特別是對於中老年人而言,這種背井離鄉的感覺,更讓人無法接受。

第二,難以割捨的親情。自從親戚搬遷去了新鄉安置區居住,我們就很少能夠走動。因為實在太遠了。他們在那邊定居以後,也很少有機會能夠回到十堰這邊。眼看著親戚之間的走動逐漸變少,他們就決定搬回來住。

我不知道其他人迴歸十堰的原因是什麼,我覺得大部分可能都是由於這兩部分原因。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收入也提高了。完全有能力自主選擇去哪裡生活。不管怎麼樣,南水北調工程都惠及了千千萬萬老百姓。我相信大部分被安置的的百姓都過的非常幸福。


楊豫新


我家住在湖北十堰市房縣軍店鎮何家村,因為計劃生育,生了一個兒子,就設有在生,可是去鎮上領獨生子女證時,說農村戶口不辦獨生子女證,什麼補助都沒有,請問我們那裡又是一個政策嗎?


彩雲517


十堰位於漢江源頭,那裡山青水秀,風景逸人,有風景秀麗的車城,世界聞名的旅遊聖地武當山,有清澈如注的丹江口水庫。十堰人民淳樸善良,鄰里和睦相處。平時大家可以聚集在一起聊天娛樂,農忙大家互幫互助,和諧友愛。



南水北調前,人們在這裡基本上過著打漁放牧男耕女織的生活,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早已習慣了,相互無拘無束,親和自然。



南水北調後,他們由原來的漁牧生活習慣改變為種田生活習慣,且左鄰右舍也都來自各個不同地方。各自生活方式不盡相同,由原來的熟悉變得陌生。因此,在移民後生活不如意時,就想著回到老家,知根知底的故鄉。自然而然就回到了家鄉十堰。


秦巴客


其實這個問題,筆者不是親歷者,並沒有什麼發言權。不過作為一名江西人,也接觸過另一項水利工程- -三峽的移民,二者存在很大共通之處。


這些移民為中國發展作出了巨大犧牲,國家也一直通過各種政策和手段對他們進行補償和援助,接收安置地比原庫區的生存條件肯定是要好很多的(遷出之前會有移民代表實地考察),應該說絕大多數移民遷出後都是安居樂業的,回遷的是極少數。

不適應,主要還是來自生活方式的變更。不論是三峽庫區還是丹江口庫區都深處中國腹地,社會生產模式相對還是落後的。譬如三峽移民搬遷到江西奉新,就遇到不會種植水稻的問題。而每個人的適應能力是不同的,自然會有些人產生排斥的現象,部分人想著重返故土,原因無非有三:

  1. 安土重遷。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不願意離開故土的,這是習慣問題,其實整村整片搬遷多少解決了這個問題。
  2. 生活融入困難。中國地域文化千差萬別,庫區人口遷移到長江中下游城市,生產、語言、氣候各方面都是個大問題。
  3. 政策落實不到位。雖然政府想盡辦法安置移民,但是執行起來肯定有偏差,而且當時國家經濟能力有限,補償款、就業安置等都存在一些瑕疵,這不是普遍現象。

移民之後,又恰逢中國經濟騰飛階段,突然從農業為主的封閉庫區,來到日新月異車水馬龍的東部地區,這種心理反差巨大,適應不好就會產生排斥情緒。因此有部分移民還是排除各種困難,毅然回到庫區周邊生活,

這部分多是上了年紀的老移民,而年輕人對安置地的適應就比較順利了。(下圖為三峽移民在上海統一樣式的安置房)

移民能否“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不僅是簡單的經濟問題,更事關社會發展大局。1993年,國務院發佈《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把開發性移民方針寫進了條例的第一章。

水利工程大移民,決不是百萬人口的簡單重組,這裡涉及到社會文化、產業結構等方方面面的調整與適應。2002年,中央電視臺評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百萬三峽移民獲得特別大獎,我們應該永遠銘記這些庫區人民作出的犧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