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楚雄有哪些古代名人?

來生緣163716733


雲南楚雄,就是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州常住人口271.9萬人,總面積為2.9萬平方公里,下轄楚雄市、雙柏、牟定、南華、姚安、大姚、永仁、元謀、武定、祿豐等縣市。


楚雄一直就是西南邊陲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古代名人不多,但是到近代,隨著滇軍的興起,也出現了一些風雲人物。

歷史知事認為,雲南楚雄的近代名人,不能不提這幾個;

1,朱培德。

朱培德,1888年出生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一平浪鹽礦元永井礦區。1909年入雲南講武堂學習,與朱德、範石生、金漢鼎、唐淮源都是同學,當時和朱德並稱為“模範二朱”。

重九起義中,隨蔡鍔革命,為民國建設做出貢獻。歷經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始終追隨孫中山先生,第三軍軍長參加北伐戰爭、戰功卓著,官至江西省主席。朱老總和周總理策劃南昌起義時,就利用了和朱培德的親密關係,因為朱老總是軍官教導團團長代表朱德主持江西軍務,名副其實的軍中領袖。朱培德客觀上為南昌起義準備了有利條件。

1937年2月,朱培德去世,他是國民黨軍隊中最早去世的一級上將,也是去世時最年輕的一級上將。臨終前,他要求喪事從簡,節約錢財準備抗戰

2,由雲龍。

由雲龍1877年生,雲南姚安人,清末舉人,曾在京師大學堂和日本讀書。1908年創辦雲南日報,辛亥革命後他和哥哥由人龍都是雲南的知識界領袖,後來又隨唐繼堯參加護國運動。

3,馮素陶

馮素陶,1906年2月8日出生於雲南省楚雄州祿豐縣。曾主編進步刊物《滇潮》,1927年冬參加我黨領導的廣州起義,1928年加入共產黨。1937年8月在上海任“抗戰幹部訓練班”學員隊隊長。1944年,馮素陶加入民主同盟,後來成為民盟的中央委員、雲南省支部常委、組織部長。新中國成立後,馮素陶帶領民盟為新中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知事


雲南楚雄市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2016年12月7日,楚雄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楚雄在古代出現過很多名人,我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

1.朱培德

朱培德(1888—1937年),字益之,祖籍安寧,出生於祿豐元永井(現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一平浪鹽礦元永井礦區)。

國民革命軍南京中央軍校校務委員,國民政府軍訓總監部總監,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朱培德在雲南講武堂時期就和朱德並稱模範二朱。


2.馮光裕

馮光裕,雍正元年,出任雲南大姚知縣,歷任貴州銅仁府同知,升貴州思州知府,調雲南永北府知府、麗江府知府,擢雲南驛鹽道副使。雍正八年升雲南按察使。

人物生平《清史稿·高宗本紀》記載:“乾隆四年二月己卯,以馮光裕為湖南巡撫。“


3.劉策

劉策,字範董,武定人。萬曆二十九年進士。由保定新城知縣入為御史,疏劾太僕少卿徐兆魁,復力爭熊廷弼行勘及湯賓尹科場事。天啟元年春,起天津兵備。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召拜兵部右侍郎,協理戎政。五年冬,黨人劾策為東林遺奸,遂削籍。

崇禎二年夏,起故官,兼右僉都御史,總理薊、遼、保定軍務。大清兵由大安口入內地,策不能御,被劾。祖大壽東潰,策偕孫承宗招使還。第二年正月與總兵張士顯並逮,論死,棄市。


4.池生春

池生春(1797~1836) 字龠庭,一字劍之,號藥亭。雲南楚雄人。清道光三年(1823)進士。由庶吉士官翰林院編修。十三年充廣西學政,十六年七月卒於任。在桂期間,以立志、修身、治經、講學為己任。曾用桂林榕湖經舍書院所捐千金購經籍,貯存書院,以供誦讀;另建榕湖經舍數十楹於榕湖之北,供十二府州之學士就讀。

廣西古文家龍啟瑞、朱琦、王拯、彭昱堯皆出其門下。其動止有儀法,學以不欺為本。為表彰其業績,道光十八年廣西巡撫梁章鉅建池公祠於西華門,並立碑記之。著有《直廬記》、《詩文剩稿》、《塾規二十四條》等。


5.張之霖

張之霖(1875-1945),字澤生,雲南省大姚縣石羊鎮人。清末民初官員、實業家。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生。光緒二十四年(1898),師從姚州甘季賢學習。

1939年,礦業銀號改組為礦業銀行,張之霖當選常務董事,任職至1942年。

1943年,張之霖任鹽豐縣(今屬大姚縣)參議會議長。晚年,張之霖居住在石羊鎮。捐助修橋,施藥濟貧,為人稱道。

1945年,張之霖病逝,享年7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