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是一种信仰

耕作,是一种信仰

文图:刘铭初

德宏,一个美丽的地方。

在机场的通道、广告牌,在登机牌上,经常可看到这句话。

耕作,是一种信仰

德宏,位于云南最西部,是我这几年来行走最多的地域之一,这句广告词毫不夸张,一如这里低调的美,却足够让人回味。

孔雀之乡的傣族人们,通常生活在“两山夹一河”中间的平坝。德宏,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地,今天,它的全称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人口约占全州人口的三分之一。明代时这里由七个傣族土司管辖,管辖地恰恰都是在河谷的坝子里。从“政府首脑”所在的地理环境中,大概能知道傣族人们大部分生活在平坦的坝子。实际上这些平坝,都是主要的产粮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完美结合。

耕作,是一种信仰

云南西部有许多雄伟的山脉,二三千米的高山很多,有些高山是中缅两国的国界,边关上的高山是人们心中的长城,据守着险要,让百姓享受安宁。良好的生态,促使这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观鸟圣地。以盈江县为例,一个县可观测到三四百种鸟类。在山林、湖泊、河流、田野,常见纵横天下的鸟儿,它们没有国界,自由自在飞翔在属于自己的天地。耕作时,常见大群鸟儿跟在翻土机后,它们在找虫子,那是它们美美的一个大餐。在滇西的行走中,曾看见过小雀居然停留在厨房里的切菜板上,它实在太勇敢,太大胆了!

耕作,是一种信仰

耕作,是一种信仰

耕作,是一种信仰

冬天,这里是旱季,温差极大,日夜温差超过二十度很平常,一天中可感受四季。对比广州,这里的日出日落时间均晚一个多钟。即使日出后一两个钟,整个坝子大都还昏暗。刚开始时,不太能适应。多年在云南西部行走,常日夜兼程,当遭遇了几次梦幻一般的清晨时,我特别喜欢上这里的冬天。

耕作,是一种信仰

耕作,是一种信仰

耕作,是一种信仰

耕作,是一种信仰

清晨,站在高处,你可眺望到前方的坝子都在云里雾里。当太阳升起,这里的傣族村寨才渐渐苏醒,巨大的温差,使这里成为冬季天天有云海的地方。如果从旅行的角度看,坝子里的人都是神仙,天天云里雾里。如果对本地人来说,长期生活在湿气重的环境,也许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冬天的坝子,上午11点多,太阳才冲破迷雾,慷慨地把温暖洒在这片大地,一直到下午七点多,太阳才慢慢回家。这种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大有好处。极冷与极热同时存在,害虫少很多,农药自然可以少用,甚至不用。

耕作,是一种信仰

云南西部冬天的田野,是一幅百看不厌的画卷。在田野上,往往有一条河流穿过,有河流的地方,必有凤尾竹,或沿着河岸分布,或一两丛、三五丛散落在田间地头。当农民在田野耕作、收割时,时有白鹭停留在田埂,甚至与牛群一起觅食、晒太阳。

耕作,是一种信仰

耕作,是一种信仰

耕作,是一种信仰

耕作,是一种信仰

在云南西部,山巅、村寨、田野、树林、公路边有数不尽的佛寺、佛塔,人们耕耘着肥沃的田野,也在佛祖的注视下耕耘自己的心田。我特别爱田野中的佛寺佛塔,空旷的大地上,佛主与田地同在,与其子民生活紧紧相连。他们轮流着每天给村里主持的佛爷和僧人送饭,让他们安心修行。当大米收成,在高高的祭台上,他们把大米、米饭诚心敬献给佛主。有一次,恰逢初一,我一早就在山巅的佛塔守候云海,比我更早的是佛祖子民,他们在佛塔祭台上早早点燃了烛光,同时虔诚地献上花和米饭。看到山巅佛塔摇曳的烛光,那个清晨,感觉到特别的宁静和一点点神秘的色彩。

耕作,是一种信仰

有一次路上与迎佛的傣族队伍相遇,原来他们从缅甸请回佛像,村寨的人倾巢而出,盛装齐聚在村口的桥边。当佛像运达时,她们争相向佛像抛洒爆米花!此刻,爆米花就是农民对佛祖的诚挚谢意。因为有佛祖的保佑,他们才得以风调雨顺,才有他们的一日三餐啊!

耕作,是一种信仰

可以说,在云南西部,无论是对佛祖的子民,还是非佛教徒,他们勤劳地耕作,世世代代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尽管在社会主义的发展新阶段,出外打工的劳动力很多,守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变少,一家一年要吃的稻米自然也很少,但他们基本不会荒废田地,他们珍惜着。

耕作,在这里就是一种信仰。他们遵守着祖制,心怀虔诚,在自然规律和耕种规则下,种下善因,最终,将耕作的善果呈献给一起生活的佛主。

作者

刘铭初,摄影师,专注个性旅行的知途旅行创始人,56小铺创始人。常年考察于中国最原始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是“走遍中国少数民族”总策划师,目前深入了解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文化,已记录一百多项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性记录者和积极的民族文化传播者。

其个人事迹及其创办的知途旅行公司多年来广受主流媒体关注和报导,目前是《中国民族报》特邀专栏撰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