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南疆鐵路的記憶

修建南疆鐵路的記憶

時間:2018-09-04 17:50 來源:文苑群 作者:十九團 智全德 鐵道兵戰友網

修建南疆鐵路的記憶

1975年3月,鐵四師十九團完成修建通古鐵路之後,奉命赴疆修建南疆鐵路。修建南疆鐵路是黨和國家的戰略決策,對鞏固邊防、支援邊疆建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重要的經濟意義。南疆鐵路北起吐魯番(大河沿),南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庫爾勒。鐵路全長457公里,1979年貫通,1984年5月全線通車。

新疆是個好地方。地處祖國西北邊陲,面積1860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六分之一;有13個民族;人口(當時)近1千萬。新疆地大物博,地廣人稀,物產豐富。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煤炭、鋼鐵等諸多礦藏,擁有原始森林、廣袤草原、遍地牛羊和優良的農牧產品。它也是抵禦外敵入侵的重要邊防。

當年親歷修建南疆鐵路,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修建南疆鐵路的記憶

為部隊調防當 “先遣”

為確保部隊調防順利進行,十九團決定成立調防領導小組。團長周富任組長,幾位副團長、副政委任副組長。司、政、後部門首長為成員,辦公室設在作訓股。瞿廣勝參謀和我是辦事人員,負責調防的具體工作。

俗話說,軍馬未動,糧草先行。瞿參謀負責車皮安排,人員調動;我負責車皮請領和運輸調度,分工合作,協調統一。“先遣”小組還派員到鐵路沿途兵站,聯繫部隊經過時就餐問題。大部隊從北線進疆,途經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包頭、銀川、蘭州等,轉蘭新線到大河沿(吐魯番),當時大約需要7-10天時間。

調防期間,工作複雜繁忙,不得有絲毫馬虎。小組人員幾乎沒有休過星期天,沒有睡過囫圇覺,時刻準備接收車皮並安排裝運。調防需要的火車皮噸位不等,有30噸、50噸、60噸的,根據車皮數量和噸位安排人員、物資和車輛。按照上級要求,進疆部隊需備帶3-6個月給養,儲存一年的副食,部隊所屬連隊都裝得盆滿缽溢,這給調防增加不少工作量。汽車和機械設備必須裝在平板車皮上,對每臺設備加以固定,防止移動損壞。

這次部隊調防是跨越大半個中國的區域性大調動,從渤海之濱到西北天山之巔,時間跨度也有半年之久。調防共使用軍用專列70多列;運送兵員五千多人;汽車、設備上萬臺;生活給養幾萬噸;工程物資數十萬噸。調防大體在三河站、邦均和薊縣南站裝運。戰友們揮淚惜別了自己用血水和汗水澆灌的通古鐵路,踏上西去的列車,奔赴新的征程。

由於調防小組強有力地領導和全團官兵的共同努力,歷經半年時間,調防工作圓滿完成,沒有發生任何問題。我也感到當“先遣”員,想在前、謀在先,使命光榮,保證了部隊安全順利地到達新的戰鬥崗位。

修建南疆鐵路的記憶

艱苦結伴鑄“軍魂

部隊在天山山脈奎先大坂對面烏拉斯台山坡上安營紮寨。宿營地四面環山,海拔3500多米。山腳下有一塊開闊地,烏拉斯臺小河穿地而過。為部隊吃水提供了條件。

說起南疆鐵路還有一段插曲。據說,這段鐵路,鐵道兵部隊沒有來之前,有地方鐵路施工單位,曽用幾年時間施工修建,由於地質構造複雜,地理環境惡劣,適應不了,工程沒有進展就擱置了。

南疆鐵路起點是著名的火焰山(吐魯番),素有火盆之稱,炎熱季節地表溫度高達攝氏60-70度;跨過杳無人煙戈壁大漠;途經新聞經常報導的托克遜大風口;穿過崇山峻嶺的天山山脈。這段鐵路地形複雜,千溝萬壑,橋隧相接,高寒缺氧,常年積雪,是人跡罕至的無人區。全體官兵打破了生存禁區和生命極限,克服了人們難以想象困難和施工難度,完成了看似難以完成的任務。

說到部隊修路艱苦不能一言撇之,人的生存離不開吃、住、行。鐵道兵以艱苦為榮,與艱苦結伴,真的吃苦耐勞。

吃,伙食單一。 部隊第一年冬季,全部吃的是進疆帶去的副食,黃豆、鹹菜、海帶、粉條、輪換著吃,基本沒有新鮮蔬菜。一年四季與牛羊同飲一河水。冬季也要到幾百米外,砸開河面凍冰取水。現在聽說還有核汙染。由於氣壓低,水燒到攝氏80度就開了鍋。熟饅頭一抓一個粘疙瘩,米飯也是夾生的。半年過去,官兵們的手指甲全是癟的,大多數患上了營養不良症。

住,簡易帳篷和土坯房。當年部隊營房是搭建臨時帳篷駐紮下來的。駐地烏拉斯臺小河下游,有一座土橋叫勝利橋。這是南、北疆的分界線,也是翻越天山山脈去南疆的唯一通道。部隊所在地屬於北疆。由於高寒缺氧,烤火期在十個月以上。部隊到達的當年,己經是十一月份,不少戰友還在修建房子。不少女戰友還挽著褲腿,也跳進刺骨的泥漿裡打土坯。大部分官兵由於水土不服,患上了拉肚子、痢疾和感冒,反反覆覆影響著部隊戰鬥力。六師師長來十九團視察慰問,剛坐下來,由於氧氣稀薄昏了過去,司機拉著就往山下跑,車到了巴倫臺一切恢復了正常。

行,交通困難。工程物資、軍需物資和人員全部靠汽車運輸。有的新戰士入伍幾年,沒有出過深山就退伍了。冬季由於大雪封山,阻斷了所有交通運輸。有一年,我夫人和孩子到部隊探親。我到吐魯番車站去接。由於當時通訊條件限制,她們母女倆到了部隊。大雪卻把我隔阻在大山那邊。直到大年初三,我才返回了部隊。還記得一年冬天,保衛股長林祖源,急著到烏魯木齊辦事。由於冬季汽車發動困難,他從機關徒步2公里到汽車二連。坐在連部椅子上,已經說不出話來,面如土色。不一會頭腫得像個大氣球。又過了一會,全身大汗淋漓,連棉衣都溼透了。這些例子不勝枚舉。

鐵道兵面前無困難。大家只有一個信念:“再大的困難要克服,再難的施工任務要完成!”十九團的官兵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迎難而上,磨練出我們鐵道兵的堅定信念,鑄就成我們的鋼筋鐵骨,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範,為鐵路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修建南疆鐵路的記憶

“燈泡”隧道變通途

鐵十九團擔負的上新光隧道群(1、2、3號隧道)施工,是南疆線難啃的硬骨頭之一,也是全線重點控制工程,戰友們習慣地稱之為攻鑿“燈泡”隧道。為了降低坡度,在山體一個剖面高處開挖隧道進口,山體內掘進一個數公里長的弧型360度隧道,又在同一個位置剖面低處開挖隧道出口。要求進、出口同時開挖掘進,分進合擊,對接面誤差不得超過5公分。

針對工期緊、任務重、施工難度大等困難,十九團機關成立現場指揮所。副團長劉文海任組長,張總工程師任副組長。司、政、後、衛生隊選派人員參加。我被選派到指揮所後勤保障組。指揮所設在隧道口不遠處,準備隨時解決現場出現的問題。隧道口距地面500米以上。當時,沒有現代化運送設備,所有的設備和物資全靠人工搬運。運那麼多物資談何容易。就是靠螞蟻搬家的精神,踏著“天梯”一點一滴往上運,保證施工所需。官兵們背水泥、扛沙子、抬物資,上山下坡一天往返多次,累得精疲力盡。憑著堅強意志,不叫苦,不怕累,保證現場物資供應。

修建南疆鐵路的記憶

部隊的汽車兵,在極其嚴寒條件下保證車況完好。冒嚴寒,鬥酷暑,克服山高、路險重重困難,運輸各種物資,保障部隊生活,保證工程所需,為南疆線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施工條件非常艱苦。加上地處深山,氣候變化大等諸多因素,有時缺電停電是難免的。時常因停電,空壓機不能往隧道送風,風槍停止運轉。一度成為影響施工進度的主要原因。針對電力問題,指揮所決定,集中全團部分大功率發電機,整合成發電機組作為備用,很快解決了電力供應難題,確保了正常施工。

修建南疆鐵路的記憶

冬季隧道施工溫度較高,加上隧道滲水,一個工班下來,戰友們穿的棉工服全溼透了。洞外零下30-40度,瞬間就結成冰,戰友們下班列隊走起路來發出"唰唰"的響聲。這聲音一直刺疼著我的心。幾十年過去了,這聲音彷彿還在腦海裡迴響,終生難忘。回到營房,戰友們把溼透的棉工服放到火牆上烤。下一個工班,再把上次沒有烤乾的棉工服穿上。這樣循環往復,始終都穿著溼棉衣。不少戰士患上了風溼病和關節炎。

隧道施工困難始終存在,危險隨時發生。有些現實是殘酷的。雖然說,要奮鬥就會有犧牲。但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沒有了,令人難以接受。有的犧牲了的戰友我很熟悉。寫到這裡,我寫不下去了……。有多少戰友為修建南疆鐵路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長眠於天山山麓,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為國捐軀的精神永存。

修建南疆鐵路的記憶

轉眼間5年過去了,上新光隧道終於貫通。兩個隧道口共同掘進,戰友們在掌子面終於見了面,大家相互擁抱,喜極而泣,飽含戰友們多少血水、汗水、淚水。我在這裡用一兩句話難以表達清楚……。

經工程驗收,所有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上級領導和機關發來賀電錶示祝賀!上星光隧道的貫通,為南疆鐵路全線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間是個常數,我離開天山,離開南疆線已有37年之久。那裡的山、那裡的水、那裡的營房、那裡的牛羊馬群;那裡的一草一木;烏拉斯臺蘑菇圈;在腦海裡依稀可見,回味無窮。我多麼渴望故地重遊,多麼渴望能在我們修建的鐵路坐上一程……。

回憶當年,鐵道兵全體官兵憑著對黨的赤膽忠心,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對革命事業的無限追求,為鐵路建設,建立的豐功偉績永載史冊。

(2018年9月4日寫於北京)

修建南疆鐵路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