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圪僚上的「好江南」真是絕處重生,命不該絕,由來更讓人發思


南泥灣,說到南泥灣我想我們都不陌生,因為有首歌《南泥灣》享譽中國大地,其中有一句詞是,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方那個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其實歌詞的後半段也說往年南泥灣也是荒山,人煙稀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哪?

現在南泥灣已經是延安的一個旅遊名勝景點之一,百年前,這裡人煙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產和經濟都十分繁榮,到了清朝中期,清統治者挑起回漢民族糾紛,互相殘殺,使這裡變成野草叢生、荊棘佈滿遍野,人跡稀少,野獸出沒的荒涼之地。

到了1941年3月,八路軍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在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南泥灣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內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戰勝困難,奪取勝利。

南泥灣位於陝西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流域面積365平方公里,系丘陵溝壑區,土壤為黃綿土、水稻土,林草覆蓋率83%,是汾河的發源地。1941年廣大官兵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平川稻穀香,肥鴨遍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後來被歌唱家郭蘭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的家喻戶曉。都知道陝北還有個好江南-南泥灣。

南泥灣是延安的南大門,墾荒南泥灣,是一個悲壯又令人產生革命浪漫情懷從而振奮的故事,當時國民黨向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發動掃蕩,並調集軍隊包圍陝甘寧邊區,等嚴密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邊區地廣人稀,土地貧瘠,生活極其困難,面對這種日益困難的經濟形勢,毛澤東在延安發動了大生產運動,並率先垂範,在楊家嶺親手開墾一片荒地,才有了我們的紅色革命-南泥灣。 謝謝欣賞 喜歡請關注。我是漫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