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擴疆戰爭,士兵死後屍體一般就地埋葬,但這一樣東西必須帶回

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軍事上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臺灣,逐步掌控全國。

清朝擴疆戰爭,士兵死後屍體一般就地埋葬,但這一樣東西必須帶回

明初,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 後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1583年,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女真各部。 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清朝是遊牧民族,建國之初對治理國家一無所知,因而出現了剃髮易服、遷海令、文字獄等聳人聽聞的慘案。用滿族的暴力方法政府漢人,發現作用不大後才開始學習漢文明。

清朝擴疆戰爭,士兵死後屍體一般就地埋葬,但這一樣東西必須帶回

清朝是滿族人的天下,這些滿人自以為他的東西是最優異的,於是清朝建立後逼迫全國的漢人像他們一樣剃髮留辮子,並下發律令不留辮子者格殺勿論。漢人受幾千年漢文化儒家思想的影響,認為身體髮膚是受之父母影響,頭髮是不能隨意剃的,清朝統治者不論這些,但凡不剃髮全部處死。

清朝擴疆戰爭,士兵死後屍體一般就地埋葬,但這一樣東西必須帶回

滿族是遊牧民族,以打獵捕魚為生,認為頭髮離天近是魂靈的棲息地。所以這種髮式便於騎射生涯,前部不留髮,以免馭馬疾馳中,讓頭髮遮住了眼晴。頭後留一條粗大的辮子,在野外行軍狩獵時,還可以枕辮而眠,確實有其一定的實用價值。滿洲族及先民所信奉的薩滿教認為,髮辮生於人體的頂部,與天穹最為接近,是人的靈魂之所在,所以髮辮為我族人所珍視。

清朝擴疆戰爭,士兵死後屍體一般就地埋葬,但這一樣東西必須帶回

通過幾代人的盡力,努爾哈赤打敗了蒙古各個部落。但他們並滿足疆域現狀,不斷的對外擴大。想擴張就會有戰爭,有戰爭就會有犧牲。遠征的士兵難免戰死沙場,可是遠在千里之外,總不能把屍體送回老家安葬,況且炎熱天氣很可能腐朽疾病感染,所以通常就地埋葬。滿族士兵為了把八旗兵的魂靈帶回家,會把他們的辮子剪下來,然後在辮子上寫上士兵的名字籍貫戰後送回老家安葬。所以戰死沙場的清朝八旗軍士兵死後遺骨通常就地掩埋,辮子卻必須帶回老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