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和徐世平先生,急需一場危機公關

東方網和徐世平先生,急需一場危機公關

對傳統媒體人而言,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反思契機。一方面可以想一想,自己的內容是不是經得住多方挑刺。內容有問題,不管是謠言也好,還是“瑕疵”也罷,首先就矮了三分。另一方面,讀罷徐先生兩篇“送分檄文”,可以反思管理模式是否科學,可以思考一下能夠向優秀的企業學習什麼。

今天一早,東方網總裁、總編輯、東方頭條總編輯徐世平先生以個人名義,向騰訊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發出一封公開信,引起媒體圈軒然大波,也帶來巨大爭議。

東方網和徐世平先生,急需一場危機公關

比較持支持態度的一方,主要是傳統媒體人。他們在運營新媒體過程中,大概都有被微信刪文,卻申述不便,欲告無門的窘迫,所以從感情上覺得這封公開信替大家出了一口氣、說出了心裡話;客觀上也認為微信刪文、封號的政策應該更透明,至少解釋更詳細一些,能讓人心服口服。

持批評態度一方,則認為徐世平這封公開信,一方面講了太多不該講的話,比如把找廣東、北京網信辦領導幫忙的事兒,也公開了;另一方面,情緒沒有控制住,過於上綱上線,有借權力打壓互聯網公司的嫌疑,等等。

如果說,今天上午持支持和批評態度的兩方力量還比較平衡的話,在騰訊微信安全團隊《關於違規文章的處理說明》發佈後,天平開始逐漸傾斜向微信一方。

更麻煩的是,徐世平先生在看了微信方面的說明後,居然很快又寫了一篇《致馬化騰的第二封公開信:避重就輕是你們的慣用手法》,給這場官方新聞媒體與微信的紛爭再次添了一把火,卻把東方網和徐世平先生推向了陷入輿論危機的地步。

東方網和徐世平先生,急需一場危機公關

徐世平先生的情緒失控,給自己幫了倒忙

從兩封公開信看,徐先生因為著急手下40萬粉絲的微信公號要被封7天,已經失眠,情緒陷入焦躁狀態。

比如,在公開信裡,對馬化騰的稱呼多處用到“你馬先生”,指摘意味明顯,這就顯得有失風度,畢竟雙方都是有身份的人。

又比如,第二封公開信裡,“有無感悟,看你的造化了”“沒有人願意在一種不講道理、而且是單方面制定的“算法”規則下生活。你是IT人士,你或許是弄不明白的”“我推薦你看一本中國新聞傳播史,我的老師方漢奇先生編的,你一定要看。看明白了,再回過去看看我寫的兩封信,你就會明白的。”等話語,可看出徐世平的語言已經失去分寸,不像兩家公司的總裁在對話,反而開始像罵街了。

還有,作為一個有33年媒體從業經驗,十分優秀的媒體人,公開信裡還存在文字差錯,實在不應該。如,“如果你不願意,我可也可以提供給有關部門”,這句就多了一個“可”字。這說明這兩封公開信寫得匆忙,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更沒經過公司其他領導層會商,也沒有認真檢查。兩軍對壘,自己的武器先出了問題,簡直是兵家大忌。

當然,如其他文章分析,這兩篇公開信,還有體制內單位領導特有的傲慢甚至自大,以及對互聯網企業從心理上低看一等的心態。這些心態的表露,從發公開信的角度來說,都是大忌。

不宜再由徐世平先生個人來處理此次輿論危機

其實,以東方網總裁、總編輯、東方頭條總編輯的個人身份來寫公開信,這種方式本身就不妥,等於把事情一開始就推到沒有迴旋餘地的程度。而微信方面以安全團隊的名義回應,而不是用張小龍的名義,就要巧妙得多。

公司對公司交涉,即使談崩了,公司領導層還可以通過是私人關係協商解決。這一點,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公司之間,其實已經很熟練了。想一想,過去十幾年,這些互聯網公司打了多少口水仗,不一樣沒影響馬化騰、馬雲、李彥宏等人的私下交流,甚至做生意嗎?

現在倒好 ,徐先生一個人單槍匹馬就殺出來,說“我就一個人,一支筆,挑戰騰訊,而且不和解,準備戰鬥到底。”這有唐吉坷德的執著精神,令人心生一分同情心,卻不利於東方網訴求的完成。

要知道,在騰訊內部,可是有著一支久經沙場的公共關係團隊。如果沒猜錯,騰訊公關部內部,今天應該不乏“嘲笑”的聲音吧。

這種“嘲笑”,客觀地說不是源自感情上的殘忍,而是實力上的巨大差距自然而生。對比徐世平先生的兩封公開信,和微信方面的回應,前者情緒失控、措辭失當、口語化嚴重、文字不嚴謹;後者邏輯清晰、目的明確、態度溫和卻不失原則、文字乾淨簡練,高下不言自明。

這就是個人貿然出戰與團隊協同作戰的差別。而且,從徐世平第一封公開信的發出情況看,很可能他並未與東方網高層通氣,至少應該沒獲得上級管理部門的同意。而且,以傳統媒體的管理模式看,內部估計也無人能夠或敢於阻止他這麼衝動,所以導致第二封公開信還是以個人名義發出,且情緒大為失控,簡直給對手送分。

因此,建議東方網上級主管部門暫時接管此次輿情事件的處理權,並尋求專業輿情應對專家的支持,妥善處理這起事件,避免給東方網帶來過大負面效應。不然,東方網曾經花重金,為“新聞早餐”和東方頭條在《深圳晚報》連著打了7天頭版廣告獲得的好評,這次就要一筆抹消了。

東方網和徐世平先生,急需一場危機公關

這次事件,眾說紛紜,但對傳統媒體人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反思契機。比如,一方面可以想一想,自己的內容是不是經得住多方挑刺。內容有問題,不管是謠言也好,還是“瑕疵”也罷,首先就矮了三分。另一方面,可以反思管理模式是否科學,可以向騰訊等優秀的企業學習什麼。

如果只是站隊或情緒宣洩,沒有反思,徐世平先生這兩封信,算是真的徹底白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