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過事-餄烙面

餄餎面的由來

餄餎面,古稱"河漏",又稱"活絡",傳說,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指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統計上報,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延.一天,康熙尋吃名吃時,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隨命人做好食之。吃後對其獨特的風味讚不絕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諧音與治理河道不協調,心中不快,揮筆把“河漏”改為“餄餎”。

餄餎面,也叫床子面,慶陽人每遇紅、白喜事,親朋好友或來訪者,就用具有當地特色的慶陽人們稱讚的“餄餎面”招待客人。

農村過事-餄烙面

農村過事-餄烙面

許多慶陽人對於慶陽的“餄餎臊子面”情有獨鍾,真是百吃不厭,幾乎天天想吃,幾天不吃就饞的不行,心裡發慌,有些人在外,出差時間一長,回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美美的吃一頓“餄餎臊子面”,才叫過了癮。

農村過事-餄烙面

農村過事-餄烙面

農村過事-餄烙面

農村過事-餄烙面

吃了城裡的“餄餎臊子面”還想著去鄉下做客,吃他們做的“餄餎臊子面”,一頓吃上三大碗,吃了湯的,還想吃“幹拌麵”,“油汪汪的幹拌麵”吃得肚皮鼓了起來,身上熱乎乎,那才叫解了饞,過了癮。

農村過事-餄烙面

特別是鄉下,女兒出閣,結婚,老人生日,孩子滿月等事,住在城裡的親朋好友像趕集似的,無論路程多遠,天陰下雨,風雨無阻,穿上新衣服,手裡提著禮品,拖家帶口,上班族的人們也不例外,在那一天,告上假,前去看望會會多年或多日未見的新老親朋好友,美美香香的吃上一頓“餄餎臊子面”。

這就是“慶陽人的一種美食,更有樂此獨特美味別具慶陽人的“餄餎臊子面”這情結,就是“餄餎臊子面”每天,每日都和許多慶陽人長相思,常相伴,不相離,一年到頭,春夏秋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源遠流長。

本文摘自:喜尚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