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核動力飛船,核反應怎麼轉化爲飛船向前的推力?

核動力飛船是以核能為動力的,我們目前化學燃料的火箭推力大但持續力太低,所以每次發射必須尋找合適的發射窗口,以便利用行星的引力來加速,使得它們能真正飛往宇宙深處。安裝核動力的飛船和探測器由於推力強大,就不必利用行星的引力,更不必在航線的限制上操心過多,所以說核動力飛船是未來航天業的必然趨勢。

未來的核動力飛船,核反應怎麼轉化為飛船向前的推力?

美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嘗試進行核能推力火箭的研究,中國最有名的火箭專家錢學森在美國時就參加過核能火箭研究。但核能火箭研究面臨問題很多,美國直到現在也沒能研究出實用的核能推力發動機,唯一成果是推力很小的核能離子火箭,可以在行星探測器上使用,但要用到載人航天上就貽笑大方了。

美俄雖然有許多核能火箭發展項目,甚至聲稱多長時間能研究完成,但都是為了給近乎破產的核能研究項目要資金。我國也有相關項目,據估計真正意義上的核能飛船至少要21世紀50年代才能研究出來,到時至少要完成對核聚變的完全控制才行。

未來的核動力飛船,核反應怎麼轉化為飛船向前的推力?

核熱推進技術或者核熱運載火箭技術是較為高效的航天器推進方式,採用具有極高能量密度的核熱反應系統為能量源,根據其的反應類型分為:核裂變和核聚變兩種方式。

核裂變反應推進的基本原理是:採用工作介質流過核熱反應系統(核裂變反應堆)吸收能量,產生高溫高壓氣體,然後通過噴管被加速到超音速,從而產生推進動力。核裂變反應推進系統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總體部分(貯箱、增壓輸送系統、渦輪泵及噴管)和核裂變反應堆部分。

未來的核動力飛船,核反應怎麼轉化為飛船向前的推力?

與傳統的基於化學能的航天器推進系統相比,基於核裂變反應的核熱推進系統的突出優點是比衝高(當採用氫作為推進工質,理論上的比衝能夠達到1000S)。由於比衝高,完成相同的空間飛行任務,其所攜帶的推進工質,僅為氫氧火箭發動機推進劑質量的1/3,空間飛行成本不到氫氧火箭的44%,與電推進相比,推力有數量級的優勢,更加適合作為各類航天器的主推進。

核聚變反應推進的設想是:採用等離子體噴射流技術,將等離子體流注入噴嘴,在聚變系統內形成強大的磁場,在磁場中的等離子體周圍使用金屬環內爆,等離子體在各層金屬環(鋰)結構控制的壓力室內被壓縮,從而對等離子體施加強大的向心壓力,進而引發核聚變。通過核聚變產生的足夠能量,迅速加熱並且導致鋰金屬外殼在磁場控制下的噴嘴區域進行蒸發、離子化,並且高速噴出,推動航天器飛行。

由於固體金屬鋰不需要很大體積的貯箱,鋰會被迅速加熱,並且加速到非常高的噴出速度(30公里/秒),因此比衝可以達到5700S,同時高溫電離的推進劑與航天器沒有物理接觸,也避免了對航天器的汙染和腐蝕。

未來的核動力飛船,核反應怎麼轉化為飛船向前的推力?

核動力推進裝置今天就有,不過我們稱之為核電池。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即所謂的核電池。其原理是通過熱電偶陣列,利用西貝克效應將放射性元素衰變過程中的熱能轉換為電能。以旅行者兄弟使用的“核電池”為例,這種型號為MHW-RTG的核電池質量為37.7kg,使用鈈-238作為燃料,最大熱功率為2400W,能輸出160W的電力供儀器使用。當然,核能並不是取之不盡的。

隨著放射性燃料的衰變,核電池的輸出功率也會逐漸下降。旅行者兄弟使用的電池每年會減少大約4.2W的輸出功率。兩兄弟已經開始逐步關閉各個儀器以節約電力。大約到2025年後,二者的電池功率將不足以供應任何一個儀器運作。二者的工作,也就算是正式的結束了。除了旅行者探測器,前往冥王星的新視野號探測器也是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這樣做的優勢就是不需要太陽能,可以在深空飛行,不受光照的影響。

核動力推進的話,使用離子噴射,太空中沒有阻力,任何一個加速都可以推進前進,還有一點就是離子推進的加速比較緩慢,但速度可以達到很高,每秒十幾公里可以輕鬆達到。如果要飛出太陽系,目前技術是不夠的,需要我們對推進裝置進行改革,比如使用核聚變,畢竟核電池也是有壽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