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曾經主執中國書協展覽評審的書家,他的書法水平如何?

楊吉平(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副院長兼書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劉恆的第一幅作品(圖1)寫於丙寅年,即1986年全國第二屆中青展。此作是20世紀80年代較為流行的書法風格,特點是用筆講究中鋒,結字則充滿流行元素,有碑體行書的特徵。此時的書法水平普遍處於稍懂點筆法便可入展的層次,當時的評委,比如王澄、何應輝、王鏞等的水平未必高過劉恆的這件作品。

這位曾經主執中國書協展覽評審的書家,他的書法水平如何?

圖1

此作線條圓潤,富有張力,結字趨方而使筆圓轉,在“文革”結束,書法開始復興的歷史階段,這件作品無疑是相對優秀的。但審其結字,臆造者多,法古者少,故耐看程度有限,這在復古風氣漸盛的當下就更為顯見了。但無論如何,作品所透露出的則是作者對書法藝術的虔誠與恭敬,值得肯定。

與前作相比,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作品(圖2)則出現了很大變化。首先是由碑轉帖,此前的碑學意味在作品中蕩然無存,代之以流暢秀美的帖學風格。次則是書寫態度發生轉變,由原先的矜持莊重一變而為輕鬆自然。同時,在章法上也由原來的刻意安排而為自然排列,有古人手札的意味。

劉恆先生的不足顯然在技法上,而他在技法上的不足不是才情的不足,而是態度的問題,是“尚技”尚得不夠。其在全國第二屆中青展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中的作品都有結字問題,如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的“甓”“意”“盤”“鑄”等字,結字都顯得鬆散。另外,劉恆書法筆力不足、偏於柔弱也是一個顯見的問題。同時,其取法隱約有陸儼少行書的意韻,也有點取法乎下的嫌疑,建議越過現代書家,學其所學,師法古人,如此方可真正解決技法問題。

這位曾經主執中國書協展覽評審的書家,他的書法水平如何?

圖2

周德聰(三峽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在中青展的歷史上,唯有第二屆的主辦單位有文化部的參與,劉恆入選展覽的作品是橫幅形式的“缶廬論印詩二首”,簡淨沉厚的用筆、收放自如的結字、疏密有致的章法,表現出一個其時20多歲的青年人在書法上的早熟與老到。如果用當下的藝術眼光來審視其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書法,或許會覺得劉恆作品的藝術語言稍嫌單調;然而,只要把他放在那個時代,那個年齡段(20多歲)來考察,定會產生異樣的驚奇:老一輩書家的寫字立場及新生代對書法藝術的多未覺醒,使得那個特殊的時期在書法上表現出“承續香火”的狀態,只有少數天賦極高者能在古代經典裡窺探消息。劉恆便是那個時期的“少數人”。

2017年他參加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作品,書寫同一文辭內容,但在外形式上卻變橫為方了,其在早期行書的基礎上增加了草書的語言,使得整體的章法更為活脫與通透。劉恆以他特有的空間敏感,不僅將字的大小、疏密、奇正、縱斂進行了有意味的組合,而且每一行的長短分佈與墨色層次的邏輯結合,線的推進與字勢的變化,使得行與行之間的構成關係也變得豐富起來——將濃遂枯的墨色,不經意間搖曳的行氣,與字外空間的氣韻流動,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外廓之方因其內部空間的參差多變而極富情味。

劉恆的書法,幾十年來似乎集中在行草一系,篆、隸、楷較少涉獵,而從更為宏闊的藝術視野看,多體研習與探索,必然會對某一書體產生積極的影響。以他對書法的認識,我們期待有新的嘗試!

這位曾經主執中國書協展覽評審的書家,他的書法水平如何?

亓漢友(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書法勢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劉恆先生的這兩幅作品一為全國第二屆中青展的橫披,一為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斗方,兩幅作品相隔正30年。在這30年中,先生的作品一直保持著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書卷氣,一如他的謙謙君子風度、文人氣息。

但仔細分析後發現其作品前後的書卷氣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從字法勢分析,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的字法勢的鬆緊關係不是十分明顯,即松勢因素和緊勢因素的對比不強烈,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則出現了強烈的對比關係,所以,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比之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的結字增加了駐足、思索、玩味的理由。

從章法勢分析,由於兩幅作品在章法勢因素應用上的不同,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呈現出散淡、平直的感覺,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的“起承轉合”則呈現出了跌宕起伏、波濤洶湧的氣息,這在一幅書卷氣濃郁的行書作品中實在是難能可貴!

這位曾經主執中國書協展覽評審的書家,他的書法水平如何?

通過以上對兩幅作品的字法勢和章法勢分析,可以看出,劉恆先生在書法理論研究大豐收的前提下,書法創作依然顯示出了勃勃生機。特別是先生保持的這種文人書法的風格,更是先生理論修養、學術修養、文化修養的結果。

當然,兩幅作品也有碧玉之疵,主要表現在筆法勢方面。筆者以為兩幅作品的起筆、收筆的筆法勢因素應用過於單一、粗放。如果寫手札一路作品,在起筆、收筆的取勢方法上再豐富一些、精到一點,那麼,清澈、明快的“天籟之書”會更加餘音繞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