駿隨筆丨不能丟失的好奇心

骏随笔丨不能丢失的好奇心

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對374個5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行為活動測評,包括爬行、試探和擺弄,然後追蹤他們在之後14年裡的成長。他們發現,那些學業最好的14歲青少年正是當初那些最忙於探索世界的嬰兒。因此,兒童的好奇心離不開父母的參與。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與這個世界有不斷的觸碰,這是他在進行生命的初級探索。每個孩子都會“狀況”頻出,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媽媽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奇心,那可能剩下的就是焦慮不安了,根本無法有效助力孩子成長。孩子自己在成長中,一樣需要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才能不斷探索,迎接挑戰。

骏随笔丨不能丢失的好奇心

圖片來自於菲蓓爾大型音樂劇《勇闖音樂島-咕嚕咕嚕小人國》

不止是在育兒上,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也不應丟失好奇心。有朋友說,她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個女孩子的樣子,而不是一個老成持重的企業家。她說不清原因,而我深知,那是因為我一直是個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我身上的色彩來自於我率真童趣的狀態。當一個人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她才會產生探索的慾望,她也才變得充滿色彩。

有人說自己的生活平淡如水,其實就是缺乏一種好奇心。當孩子缺少好奇心,性格就會變得冷漠。但一定年齡,他可能只會沉浸在虛擬的遊戲世界裡,因為他對遊戲以外的真實世界沒了好奇心,也不懂得從真實的生活中發現色彩和趣味。所以,缺乏好奇心的孩子會逐漸遠離生活,而不會擁抱生活。

我一直強調音樂教育該從低幼齡開始,而且是從打開孩子的聽覺開始,讓他通過聽見音樂有一雙善於傾聽世界的耳朵。當一個孩子能敏銳地聽到很多美妙的聲音的時候,也一定會好奇地打量這個世界。聽、看、感受,達到一種良性循環。

骏随笔丨不能丢失的好奇心

圖片來自菲蓓爾數字音樂教室

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存在兩種狀態。一種是不願意發現,另一種則是不會發現。我認為不會發現的人群佔的比例更大。世界是充滿變化的,也是充滿未知和樂趣的。怎樣讓孩子發現這個世界的新奇,並且對未知充滿好奇,有去探索和把控未知的慾望,而不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者恐懼害怕未來,需要他有靈敏的感知,更需要他有勇氣和力量。

骏随笔丨不能丢失的好奇心

圖片來自菲蓓爾數字音樂教室

美國哲學家、教育學家約翰·杜威,在1910年提出了好奇心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兒童時期想要探索和考察周圍事物的慾望,是一種本能;第二階段,兒童的好奇心開始變得更加社會化,當他發現其他人是有用的信息來源後,就開始提出無窮無盡的“為什麼”的問題,而具體的答案本身並不如這種收集和消化信息的習慣更為重要;第三階段,好奇心被轉換成“在觀察事物和收集信息過程中所激起的對問題的興趣”,在這一最終的階段,好奇心變成了一股強化個人與世界聯繫的力量,為個人經歷添加了趣味性、複雜性和愉悅性。

我女兒出國深造之前,很多朋友建議我去陪住一段時間,擔心她不能快速地適應異國生活和學習。對此我絲毫不擔心,因為我瞭解女兒,在音樂中長大的她,對未來留學生活更多的是好奇、憧憬而不是畏懼。而且她感官敏銳,觀察迅速,因此適應速度會非常快。就像她在彈琴階段,每次學一首新的曲子時,都會困難重重,但她內心多是對彈出這首好聽曲子的好奇心,而且通過覺察和分析總能很快跨越障礙,完成一次次的挑戰。

骏随笔丨不能丢失的好奇心

圖片為女兒拍攝於美國聖何賽

對每個人來說,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但後天的成長環境對其影響往往是巨大的。正如專欄作家伊恩·萊斯利所說:在這個信息獲取的不平等性終將被消除的世界裡,一種新的分界線開始浮現——有好奇心的人和沒有好奇心的人。

骏随笔丨不能丢失的好奇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