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儲產量難題

中國需要一套切合實際的“組合拳”來破解儲產量難題。

破解儲產量難題

中國會是一個優秀的解題高手嗎?當儲產量危機被赤裸裸地擺到面前時,人們不禁要問。

偶然、必然;外因、內因。當錯綜複雜的局勢交織在一起,作為破題者,“三桶油”必須多方突破,從勘探思路、技術、管理等方面著手;同時,也需要政府部門在政策等方面的指導和引導。

高效勘探

幾個月前,中國石油剛剛結束了一場跨期長達一年的座談會。

人們知道,這不尋常。

2017年4月,中石油集團公司召開了塔里木盆地勘探技術座談會。至今年5月,隨著準噶爾盆地勘探技術座談會的結束,中國石油七大盆地油氣勘探技術座談會全部結束。

這是中國石油首次以分盆地座談的形式召開勘探研討會議。

上游業務是中國石油的生存之本、發展之基和效益之源,是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資源是上游業務發展的基礎。然而,經過幾十年的勘探歷程,各盆地大多進入勘探中期,普遍面臨發現成本和工程成本居高不下、工程技術存在諸多不適應、相當一部分已發現儲量沒有得到有效動用和升級、管理體制機制不適應新時代勘探的需要、接替區帶和目標準備不足等問題,亟待解決。

松遼、渤海灣、四川、柴達木、鄂爾多斯、準噶爾等盆地,在系統梳理各盆地勘探現狀、面臨的瓶頸問題及解決對策,明確下一步勘探方向。

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給出的最關鍵的四個字是“高效勘探”。

對於油企來說,這是一場從外到內的蛻變。

在長慶油田,有一個“南梁速度”:原油產量高,比規劃提前一年建成50萬噸油田……這一切,讓位於隴東的南梁作業區躍升為長慶油田目前最大的作業區。

這,也是其高效勘探的一個縮影。

“霧裡看花、懵懵懂懂”,往往是勘探工作人員形容最初對地質認識和開發不到位的句式。長慶油田勘探事業部總工程師侯雨庭介紹,過去理論認識和科技水平的限制,隨著勘探理論認識的突破和三維地震等新技術的應用,曾經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隴東終於揭開了面紗,露出了美麗容顏。

比如曾經被打入“冷宮”的馬嶺油田,由於是一個老油田,曾經在開發後期被認為已經枯竭。但在加快隴東發展的過程中,科研人員通過對標青海的尕斯庫勒油田,發現馬嶺油田和尕斯庫勒油田地質條件相似,提出了“馬嶺下面找馬嶺”的思路,終於讓一批老油田又煥發了青春。

“高效勘探”帶來的成果是巨大的。

截至2017年年底,長慶油田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48億噸,連續7年新增石油探明儲量超3億噸,並新發現了宜川、黃龍兩個氣田,有力地支撐了中國石油儲量工程。

而中國石化西北石油局,也在高效勘探的引領下,相繼在躍進—順北、順託—順南、塔河深層和碎屑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油氣大突破大發現,累計提交石油控制儲量2.72億噸、天然氣639億立方米,保持了年均控制石油儲量增長近5500萬噸油當量的良好態勢。

海外經驗頗為豐富的中國海油,在“一帶一路”戰略指導下,其海外勘探堅持“戰略驅動,效益優先”的勘探理念,圍繞“世界級烴源巖”佈局,正逐步實現“經營勘探”。

“經營勘探”含義是以獲取投資回報最大為原則,選擇最為有利的時機和條件,對海外勘探項目權益進行增加、部分出讓或退出。

在加快提升國內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水平的同時,中國油企不斷積極向國外深水區拓展,一是為了獲取豐富的油氣資源,二是“取經”。

近年來,中國海油海外油氣勘探持續獲得重大突破。

目前,全球深水油氣發現1178個,其中油田682個、氣田496個。巴西、墨西哥灣、西非是世界深水油氣資源的主要集中區域。

據介紹,“十三五”末期,中海油海外深水油氣產量計劃將達到1000萬噸規模。

破解儲產量難題

技術突破

如果沒有完整成熟的頁岩氣開發技術,美國很難一躍成為產油大國,實現能源獨立。

這對於中國的能源道路,亦有借鑑之處。

目前,國家能源發展開始由常規勘探領域逐步向隱、深、低、非、海領域轉變,常規勘探技術難以滿足勘探開發需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色技術尤為重要。

曾經向國外“取經”的中國石化涪陵頁岩氣田開發,目前已經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和關鍵裝備國產,形成頁岩氣藏綜合評價、水平井組優快鑽井等五大具有涪陵頁岩氣開發特色的技術體系和近百項技術標準,部分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涪陵大型海相頁岩氣田高效勘探開發”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正是依靠自主創新,才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使中國成為與美國、加拿大鼎足而立的頁岩氣生產大國。

短短5年,涪陵頁岩氣田便如期建成100億立方米/年產能,相當於建成一個千萬噸級的大油田,成為全球除北美之外最大的頁岩氣田。

測井,是油氣勘探的關鍵技術手段,被稱為地質學家的“眼睛”。將油氣儲層看準、看清、看全,是測井評價的核心任務。

庫車山前深層白堊系是塔里木油田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產能建設的主力目標區塊。

但據勘探人員介紹,撐起原油產量半壁江山的碳酸鹽巖因其極強的非均質性,形如“太湖石”,儲層和流體的準確預測以及高效開發,屬於世界級難題。

直到近年來,得益於超聲波井壁成像裂縫識別、油基鑽井液電成像井周構造沉積精細評價等一系列技術攻關,科研人員才有了“千里眼”,看清了庫車山前深層白堊系緻密裂縫性砂岩儲層的真面目,測井解釋符合率從64.5%提高至90%。

這項測井技術首秀告捷,分別在白堊系兩個層段精確識別出含氣量均超95%的優質儲層,進而落實了博孜1氣田東部含氣面積。同時,相比常規測試縮短鑽井週期32天,節約鑽井投資約1000萬元。

而以高科技、跨學科著稱的海洋石油,近年來也憑著技術實現突破。

去年8月,中國海油渤海油田發現億立方米級大油田—渤中34-1油田,順利由千萬噸級油田邁入億立方米級大油田行列。這也是近年來國內油氣新增儲量的主要貢獻地。

渤中34-1油田年產油已連續7年超過100萬立方米、連續2年超200萬立方米,發展勢頭強勁。

然而該區域是一個典型的複雜斷塊油氣聚集區,具有“小、碎、散”等特點。

“僅最近三年,通過對影響開發的拼接帶、氣雲區問題,開展技術攻關,進行滾動評價,油田就增加探明儲量1700多萬立方米。”渤海石油研究院渤南開發室副主任王月傑表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相當於在中型油田內部又發現一箇中型油田。”

這一成績,通過勘探開發一體化,經精細研究及滾動挖潛,實現的儲量規模成倍增長。這一模式在我國海上油田開發中是首次應用。

近年來,全球重大的油氣發現全部來自深水。

油氣專家指出,2000年之前,深海的油氣產量基本為零;2010年,產量佔比達到8%;2020年深海產量將達到13%。

可以說,深水已經成為世界油氣儲產量的重要接替區。

目前,中國在南海深水區共發現13個大中型油氣田,累計發現天然氣探明儲量3000億立方米,原油探明儲量6829萬立方米。

可以想見,技術缺失,將會令我國油氣的形勢帶來多大的損失。

科研技術,並未辜負油氣行業。

破解儲產量難題

政策鬆綁

礦產資源“圈而不探、探而不採”的局面,成為部分業內人士眼裡的“頑疾”。

要走出這一步,實在不易。

不久前,首批流轉區塊內蒙古巴彥河套探區傳來喜訊:8月7日,華北油田在這個探區吉蘭泰坳陷部署的預探井吉華2X井,在2000米井段內發現一、二類總計195米厚油層,在對37米油層試油後獲高產工業油流。

這時,距中國石油集團礦權區塊流轉改革實施不到一年時間。

至此,華北油田僅用7個月時間,就打成3口工業油流井,打破了河套盆地2萬多平方千米找油40餘年沉寂的局面。這一盆地有望成為華北油田現實的儲量接替區塊。

中國的油氣改制行之久矣。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由於企業之間資源、技術、資金、智力共享和融合度不夠,各自單打獨鬥難成大器。

去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這被視為政策鬆綁、利好勘探的一大重要決策。

《意見》提出,推進國有油氣企業專業化重組整合,支持工程技術、工程建設和裝備製造等業務開展專業化重組,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參與競爭。

該政策具體到石油行業就是放開礦權流轉,施行競爭性開採。登記一塊礦權資源,每平方千米每年的投入是1萬元,登記得越多投入的就越多,但如果連續兩年投入不足,礦權必須退出,比如投入額度是80%,就必須退出20%的礦權面積。

當年12月4日,中石油年中啟動的東西部油田礦權內部流轉基本完成。中西部鄂爾多斯、四川、柴達木三大盆地及部分外圍盆地共16個探、採礦權區塊從西南油氣田等3個地區公司流轉到了大慶油田等4個地區公司。

本次礦權內部流轉採取勘探區塊和未動用儲量區塊“1+1捆綁”模式,實行新體制新機制,投資計劃單列、單獨考核,實現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實行內部流轉新機制後,獲得礦權流入的油田將在資源所在地註冊成立公司,由中國石油集團直接投資、獨立市場化運作,以後該公司在建設、開發中可以直接在社會上招標。

由此,這促成了深受“探礦區域有限、後備資源不足”之困的華北油田突破勘探難題。

據瞭解,巴彥河套探區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預探,先後實施20餘口井沒有突破。華北油田接手後,選準吉蘭泰構造帶及周緣為勘探突破口,將新獲礦權區視為油田可持續發展的希望所在。公司主要領導對加快勘探工作多次具體指導,領導班子成員結合各自分管工作加快落實。

另外,公司成立巴彥河套項目部,精心組織勘探科研人員,在長慶油田的全力支持下,在東方物探、內煤集團、渤海鑽探、測井公司等工程技術服務單位密切配合下,進行全面科研攻關。

今年3月以來,相繼鑽探的兩口井在幾百米深處獲日產2立方米工業油流,成為中國石油新區快速高效勘探突破的成功案例。在此基礎上,從去年年底就開始研究部署的吉華2X井,於今年7月3日開鑽,7月28日對白堊系上部油層射孔並初步求產,日產純油10.26立方米。

業內人士指出,作為中國石油歷史上的第一次礦權流轉,該項目打破了礦產資源“圈而不探、探而不採”的局面,滿足了多年來礦產企業“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強烈願望。有利於解決過去產生的經濟效益與自身所佔面積不相稱的問題,滿足技術資金人才科學流動、融合發展的現實需求。

下一步,國土資源部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有關要求,會同有關部門,深入推進油氣體制改革,進一步規範油氣勘查開採行為。

破解儲產量難題

破解儲產量難題

第五燃料

石油企業的“內功”重要,而國家乃至社會的“外力”同樣重要。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節能被看作一種重要的能源利用形式,甚至被稱作為‘第五燃料’。”黃曉勇說。

據他介紹,在上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的影響下,發達國家普遍採取了一系列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的有效措施。

相較而言,我國能源密集型產業的比重仍舊偏大,鋼鐵、有色、建材、化工四大高耗能產業用能約佔整體用能的一半。“我國單位GDP能耗不僅遠高於發達國家,也高於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

能源的粗放消費無疑會對我國能源安全帶來威脅。

以石油為例,從我國原油生產能力和產量看,若按照年均4.0%增速測算,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總量將接近6億噸。按照我國《十三五能源規劃》中原油產量2億噸計算,則2020年我國石油將有68%來自於進口。

最佳出路便是倒逼能源消費和供給革命,建立能源節約型社會。

“我國可以將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掛鉤,對高耗能產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實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強約束,其他產業按先進能效標準實行強約束。現有產能能效要限期達標,新增產能必須符合國內先進能效標準。”黃曉勇說。

另一方面,要控制煤炭、石油等主要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同時著力實施能效提升計劃。堅持節能優先,以工業、建築和交通領域為重點,創新發展方式,形成節能型生產和消費模式。

也有專家指出,我國目前正在進行能源結構的調整,需要更科學的評價和規劃。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認為,我國能源安全實際上並不是過去那種所謂的能源總量不夠,主要問題還是優質能源不足。他指出,能源轉型主要是清潔能源的發展。在新能源發展中,要統籌考慮,水、風、光等協同發展。

另外,業內人士指出,在煤炭不會一下子就退出歷史舞臺的實際情況下,可以適當發展煤制油、煤制氣等。

“我個人認為,中國在能源結構調整,在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方面,還有更大的潛力。要加快能源革命的步伐,加快推進能源結構的調整,節能效率的提高,能源的清潔化、低碳化,能源轉型的步調還需加快。”周大地說。

另外,還需要在拓展資源渠道上下功夫。

無法避免的是,我國在提升油氣儲產量的同時,不可能完全不與國外發生能源交易。因此,多元化的能源供應思路更為現實。

舉例來說,去年,作為全球第二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的澳大利亞,曾以“遭遇颱風”、“生產裝置輪修”等理由多次向中國提出減供LNG的要求,拒絕了中國的補氣需求。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採取天然氣進口多元化來保障供給。”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勤華說。今年,中國石油擬與卡塔爾簽訂長期LNG的供應,無疑減少了風險。

許勤華認為,目前,中國建立了多個油氣國際合作區域,獲得了相當規模的權益油氣資源。中國在全球33個國家執行著100多個國際油氣合作項目,建成了5大國際油氣合作區。

同時,也建立了對外能源貿易體系,初步形成了以石油、液化天然氣、天然氣、煤炭、鈾礦為主的能源進出口貿易體系,運輸方式以油輪為主、管道為輔,國際市場上以現貨、期貨及長期購買協議等多種方式結合。

在這些成績下,她認為,中國全球能源戰略佈局首先應考慮“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中亞國家和俄羅斯,開展能源合作不僅可以降低運輸成本,而且可以減少安全風險。

數據印證了這一點:2017年,中國原油進口前五大來源國是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俄羅斯連續兩年蟬聯中國原油進口第一來源國。

能源發展之路,歷來不易。

中國要應對儲量產量危機,需要多管齊下,短中長期措施並行,才是最佳解題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