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 弓箭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胡服騎射 弓箭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千古一役 懷古長平

毫不誇張地說,長平之戰是決定秦國統一天下的命運之戰。秦國擊敗了惟一能與之抗衡的趙國,45萬精銳被殲滅,讓強盛一時趙國大傷元氣,從此以後,秦國再無敵手。

經過胡服騎射的趙國騎射部隊獨步天下,曾經在閼與之戰中一舉擊破秦國的精銳鐵甲步兵,騎兵手中的弓箭給秦國人留下噩夢般的記憶。彼時,締造這一輝煌戰果的是趙國大將趙奢。

僅僅在8年之後,趙奢的兒子趙括,同樣給世人一個“輝煌”之戰。當趙括的重甲被秦人的弓箭射穿,這位被趙王寄予厚望的將軍以45萬將士的生命給後人留下了一個“紙上談兵”的成語。

胡服騎射 弓箭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丹河

相傳當年的長平之戰,血流成河,屍骨成山。現有的丹河,當年叫楊谷澗,因白起坑殺趙卒血染河水,後人才更名丹河 攝影/ 趙國忠

憑藉座下的戰馬和手中的弓箭,趙國從一個處處捱打的弱國,躍入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強國之列。

由春秋進入戰國時代,一個分界性標誌就是對“戰”的態度。春秋時期各國家之間也有戰爭,雖有凌辱周天子,但底線是不能取代周天子。戰國時代卻不同,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拋棄了基本的尊卑禮數,撕去了維護周禮的幌子,各國所有的大事只有一個核心:打,打贏!

如何能打贏?變革!為了能在弱肉強食的時代中生存下來,列國除了整軍精武,就是變法圖強。韓趙魏三家分晉後,趙國分到了一塊好地方,包括今天山西、河南、山東、河北部分領地各個都是地肥水美,經濟發達。而然,這好地方的周圍卻是強悍的鄰居:北有林胡、樓煩、東胡三支北狄部落,還有大燕虎視眈眈,西有強秦,東有強齊,南有楚國,腹嵌中山。

胡服騎射 弓箭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彼時,在一群狼虎的包圍圈裡的趙軍,以步兵和車兵為主,趙國的日子不好過。趙屢敗於齊、秦、魏等國,損兵折將,不得不忍辱割地,甚至林胡、樓煩也乘此機會,連年向趙發動軍事掠奪,就連中山那樣的鄰界小國也經常來侵擾。趙國幾乎沒有還擊之力。

面對生存問題,趙武靈王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施行“胡服騎射”加強軍事變革,二是積極進行軍事防禦建設,設郡,建城。騎射是騎兵的必備技能,所以弓箭成為了騎兵的首選裝備。

弓箭是攻擊中遠距離敵人的主要武器,另外,弩也是騎兵的裝備之一。弩和弓比較起來,弩把蓄力裝箭上弦和瞄準射擊分為了兩個過程,在發射時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瞄準,一般來說其準確度和射程優於弓。但是弩使用時,需要一定的裝填上弦時間,這使它的射擊頻率慢於弓。而且弩比弓重的多,攜帶也不方便。秦騎兵所使用的弩,是經過改進的裝填時間較快輕便型的臂張弩,這樣才比較適合騎兵戰鬥,可能在臨陣之時,用弩發射一發後,壓制敵人,然後衝鋒到敵人陣地進行近身戰鬥。

胡服騎射 弓箭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米山 攝影 郭中海

相傳戰國時,趙國為抗擊秦軍,派大將廉頗屯兵長平,在今高平市米山村西北的摩天嶺駐重兵。一日廉頗到摩天嶺察看陣地。發現山腰有大量黃沙,為迷惑秦軍,便令士卒用牛皮和葦蓆,在山中部修起一座座“糧倉”。又暗令士卒於夜間拉運黃沙,裝入倉中。秦兵見趙軍糧積如山,不敢輕易來犯,直到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後,秦軍來起運糧食時,才發現倉中裝的全是黃沙。後人便將此山稱為大糧山,把摩天嶺改稱營防嶺。把山腳的一個村叫做米山村。

從高平出土的趙國箭鏃來看,那時已經盛用三翼鏃和三稜鏃,為了提高箭矢的穿透力和飛行速度,往往將銅鏃的鋌部做得很長,可達30到40釐米。這種長鋌使箭矢的重心前移,飛行急速,中物更深入。

手持弓弩,腰挎短箭,遠則射之,近則劈刺。機動靈活的騎射隊伍,大大提升了趙國的軍事實力。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大舉進攻中山國,中山國亡。趙國很快成為戰國七雄的強國之一,以至於在信都大會諸侯,諸侯都莫不敢來。

有了強悍的騎射部隊,趙國腰桿硬了,一個可以和強秦抗衡的強國站立了起來。

撰文:李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