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爸寶媽,你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家嗎?

當父母被育兒焦慮、教育焦慮,壓得“動作變形”,其實我們的家,也會隨之“變形”,在一個變形的家裡,爸爸媽媽沒有辦法做純粹的、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的父母,孩子也沒有辦法安安心心地做爸爸媽媽的寶貝

寶爸寶媽,你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家嗎?

啊,回家啦!

每個假期,真心爸媽都會帶兩個孩子出門旅行,每次旅行回來,無論時間長短,孩子們放下行李,都會長出一口氣,特別舒服地感嘆一句:“啊,回家啦!”

然後兩個人換上舒服的家居衣裳,或是趟到床上,和他好久沒見的床親近一番,或是撲向電腦,趕緊和好幾天沒聯絡的遊戲夥伴打招呼,等著媽媽做好飯菜,喊一聲“孩子們,吃飯啦!”才施施然上桌吃飯。留下老爸老媽兩個人,勤勤懇懇地打掃房間,收拾行囊,清洗髒衣服。

兩個男孩子,一個十五歲多,一個十二歲多,誰都不著急馬上開始寫作業,也誰都不主動來幫助爸媽做家務。我們倆也既不要求孩子寫作業,也不要求孩子來幫忙家務。

換成抓孩子學習抓得特別緊的爸媽,或者是認為這麼大的孩子得幫助多少多少家務的爸媽,可能對兩個孩子大為光火,覺得真是給慣壞了!

不過,真心爸媽倒是不這麼看,我們喜歡看到孩子們這樣,喜歡看到他們在家裡完完全全放鬆的樣子,喜歡孩子們特別享受自己的家。

寶爸寶媽,你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家嗎?

家,對於孩子來說,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我們覺得,一個家,就得是讓孩子待得特別特別放鬆、特別特別舒服的地方。我們的標準是:

想吃啥能吃啥——

真心媽媽每天都會問孩子今天想吃什麼,然後在自家的廚房裡,把好吃的做好,開開心心地端上桌;孩子們有個小小的“零食倉庫”,裡面存著他們最愛吃的零食,庫存變少了,真心爸媽會隨時補充;兩個大人從不批評他們愛吃糖果,也不批評他們挑食偏食,雖然他們倆一個不愛吃青菜,一個不愛吃肉。

想說啥能說啥——

孩子們有什麼要求,都儘管提,不用擔心爸爸媽媽拒絕;想聊天時,可以隨時找爸爸媽媽聊天,不用擔心被問作業寫沒寫;我們每週還有一次“家庭聚餐”,是一家人專門坐下來邊吃邊聊的時間;聊天的話題沒有限制,時事、八卦、遊戲、二次元、同學、老師、學校,孩子們說什麼,我們認認真真地聽,積極分享自己的想法。

想做啥能做啥——

只要每天保質保量完成作業,孩子們什麼時候寫作業,是他們的自由,我們基本不管;只要遵守上學日不玩電腦的約定,其餘時間,用電腦玩什麼、看什麼,是他們的自由,我們基本不管;電腦可以設密碼;微信可以屏蔽爸媽;不愛收拾房間?沒關係,媽媽幫助收拾;今天不想洗澡?沒關係,明天再洗。

想玩啥能玩啥——

大兒子說,媽媽,我想裝一臺電腦,媽媽答:好的,去做自己做預算吧;小兒子說,爸爸,我想學漫畫,爸爸答:好的,我去給你找老師;倆娃說:我們想去冬令營,爸媽答:好的,去跟老師報名吧。

而且隔一段時間,我們還會對孩子做個小小的滿意度調查“最近吃得滿意不?”“爸爸媽媽還有啥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寶爸寶媽,你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家嗎?

一個甜蜜的家,慣不壞孩子

看到這兒,你可能想了,我的天哪,你們這倆孩子,就這麼慣著,得慣成啥樣?

事實是,哥倆都沒被慣成啥樣,都長成了特別好的樣子:

彼此好好說話,和爸爸媽媽好好說話,守規矩、不驕縱、不叛逆、認真學習、情緒穩定、學業上佳、不亂花錢、不索求無度,搞得真心媽媽經常謝天謝地,“咱家的娃們,咋這麼好呢?”

真心爸媽覺得,一個真正好的家,就得是家的樣子:

  • 甜蜜;溫暖;不讓人緊張;不彼此施壓;

  • 大人孩子,都不用像只小刺蝟,隨時準備蜷縮起來,用尖刺防禦別人;也不用像小綿羊一樣馴服順從;更不能像匹脫韁野馬,不管不顧,橫衝直撞。

  • 最好每個人都像一隻院子裡曬太陽的鵝,放鬆從容,自在徜徉,而且每個人都發自內心地覺得,天下沒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這樣的家,會慣壞孩子嗎?我們覺得不會。不但不會慣壞,還會讓孩子的內心,安定、強大、充滿力量。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經打過一個比方,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他說,南方的冬天沒有暖氣,外面冷,屋裡也冷,所以會讓人特別難受,而在氣溫經常是零下20度甚至更低的哈爾濱,人們卻覺得過冬是一件舒服的事,因為屋裡特別暖和,冷了,就在屋裡呆一會兒,再出門,就不會覺嚴寒難以忍受了。

對於孩子說,家就是北方嚴冬中有暖氣的屋子,享受到足夠溫暖的孩子,才有勇氣走出去,面對外面的世界。

寶爸寶媽,你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家嗎?

一個不像家的家,才會消耗孩子的能量

我們有好幾個朋友,都是中年人,他們都很怕過年回家。

一個是家有一位特別嚴厲的老父,和兒子一言不合,還會一個嘴巴掄上來;一個是家有一位特別“好鬥”的老父,和兒子吵架,能吵得天翻地覆;一位是家有一對特別喜歡訴苦的父母,每年過年,都會把幾十年前自己如何如何辛苦帶大幾個孩子重新回憶一番;另一位是菸民,而他家嚴格禁菸,搞得他連打開窗戶對著窗外抽上幾口煙都不敢。

對於他們來說,家都不是一個充電的地方,而是消耗能量,讓人緊張疲憊的地方。

和很多父母交流時,我們也常常擔心,孩子雖然不能像成年人那樣,表達自己對家的“恐懼”,但恐怕對很多孩子來說,家並不是一個讓他們感到舒適、放鬆的地方,而是一個令人緊張、不安,甚至想逃離的地方。

對他們來說,家是什麼樣的呢?

可能只是一個上學的中轉站——

早晨,爬起來去上學,回家吃個飯,再出去上各種各樣的課外班不惜班,待在家裡,要麼是完成作業,要麼是完成爸爸媽媽給制定的各種計劃,除了吃飯、睡覺,幾乎片刻都無法放鬆。

可能是爸爸媽媽的絕對領地——所有的事,都得爸爸媽媽說了算,他們做什麼都是為你好,所以你得乖、得聽話、得懂事、得不任性、不叛逆。

可能一個想做什麼都不能做的地方——

想吃什麼不能吃,因為爸爸媽媽不允許貪吃零食、不允許挑食、偏食;想說什麼不能說,因為大人會說“你小孩子懂什麼”;想做什麼不能做,因為所有的時間,都得用來做爸爸媽媽認為對學習和成長有用的事;想玩兒什麼不能玩,因為電視、電腦、手機,在爸媽看來,都是會讓孩子“變壞”的東西。

還可能是他和爸爸媽媽的戰場——

爸爸媽媽不停為了各種各樣毫不重要的事和他較勁,而他為了爭取自己的一點點小自由,也不得不時刻和父母較勁,然後被批評任性、叛逆、不好管教。

站在孩子的角度,這樣的家,想想都可怕,而更可怕的是,焦慮的父母們,帶給孩子的,很可能就是這樣的一個家。

寶爸寶媽,你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家嗎?

讓家,真正變成家的樣子

當父母被育兒焦慮、教育焦慮,壓得“動作變形”,其實我們的家,也會隨之“變形”,在一個變形的家裡,爸爸媽媽沒有辦法做純粹的、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的父母,孩子也沒有辦法安安心心地做爸爸媽媽的寶貝。

問題是,當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時,我們想給他的,真的是這樣的家嗎?待在這樣的家裡,我們的孩子舒服嗎?

也許,夜深人靜時分,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孩子在如何感受自己的家,自己又在如何感受這個家,然後審視那些變形之處,讓家,真的成為那首著名的《家,甜蜜的家》中唱的樣子:

“家,家,甜蜜,甜蜜的家!天下沒有比家更好的地方,哦,天下沒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十二歲,一個十五半。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真心爸媽的育兒直播課程已經推出,請至千聊客戶端搜索“真心爸媽”。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