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爲何不傳位給朱棣? ?

cizck22979


朱元璋能從乞丐做到皇帝可見他並非常人,非常人總會做出一些非常的事情,比如朱元璋不把位子傳給朱棣就著實讓人難以理解。

“嫡長子繼承製”是歷朝歷代普遍遵循的原則,這樣可以確保政權穩定延續,保江山永固。朱元璋最初也是按這個制度來的,1368年,朱元璋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但是朱標先於朱元璋去世,皇太子之位出現了空缺。這下朱元璋犯難了,到底該把位子傳給誰呢?

按前代慣例來說,朱元璋應該在其他嫡子中選擇一個。馬皇后一共生有5個兒子,分別為朱標、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關於朱棣生母問題存在爭議,但我認為朱棣是嫡子,這裡不做討論)

朱標去世後,按理說老二朱樉應該是最合適人選,但是朱樉在藩國多有過失,曾被朱元璋召回南京痛罵了一頓,於是被排除。老三也因為在藩國多有過失,被朱元璋叫到南京責罵,也被排除。而老五朱橚的爵位則在朱標去世前因為擅自離開封地被朱元璋發配到了雲南,也被排除。

這樣一來,沒有犯錯的朱棣就成了嫡子中表現最好的一個,所以不出意外的話朱元璋應該選朱棣為接班人。可是“嫡長子繼承製”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如果皇太子生下了兒子,朱元璋也可以立皇孫為接班人。

太子朱標有5個兒子,分別為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其中朱雄英夭折,朱允熞和朱允熙在朱標去世時不到7歲。所以15歲的朱允炆和14歲的朱允熥就成了選擇對象。而朱允炆是庶出,朱允熥是朱標嫡子,按理說朱元璋應該立朱允熥才對,但朱元璋最終選擇的是卻是朱標的庶子朱允炆。

朱元璋既然可以立皇庶孫為接班人,也就可以理解他為何不立嫡子朱棣為太子了,因為朱元璋完全就不按套路出牌。

但朱元璋選擇朱允炆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史書記載,朱允炆“純孝”,是他的孝心打動了朱元璋。但從朱允炆繼位後對叔叔們大開殺戒看來,朱允炆並非是個善茬。另外,朱標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兒,如果立14歲的嫡孫朱允熥為接班人,朱元璋害怕將來常家會奪了朱家的位子,所以選擇沒有背景的朱允炆為接班人。

而朱允炆繼位後也因為自己的庶出身份不安,所以對威脅到自己位置的叔叔們進行削藩,並囚禁他們。朱棣被逼無奈,發起靖難之役,


石頭說歷史


朱元璋傳位於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看到了朱允炆的優點。

朱允炆才識過人。當時朱元璋的兒子除了皇太子朱標以外,都被封了王,安排在全國各要害之地。目的是屏潘皇室。這些親王既享有優厚的待遇,又手握重兵,特別是在北方邊境地區的親王,在於北元的作戰中還可以牽制諸軍。這些手握重兵的人都是朱允炆的叔父,人人都做著皇帝夢,根本沒把朱允炆放在眼裡。一天朱元璋問朱允炆:“備邊抵禦外敵,交給你的皇叔們,只要邊境沒事,你可以安心做你的太子,怎麼樣?”不料朱允炆說:“如果皇叔們有異心,誰來對付呢?”朱元璋沉默良久,問道:“那你看怎麼辦?”朱允炆答道:“以德爭取他們的心,以禮約束他們的行為,若無效就削弱他們的封地,再不行就只有更換他們的封地。興兵討伐是最後一條路。”朱元璋聽後,覺得孫子成熟而又有謀略,可以繼承大統。



二,朱元璋的統治太過嚴酷,而朱允炆處理政務則以寬大為本。立他為皇太孫正好可以緩解一下國內的矛盾,而朱棣殺戮成性,不利於長治久安。

三,朱允炆不但明德,而且明斷。常州有子殺父一案,朱允炆認為是繼母誣陷兒子,朱元璋不信,便據拿了犯人的鄰居,奴婢進行審問,果然朱允炆判斷正確。原來案中抱病多年的父親死於庸醫誤診,繼母非常恨這個兒子,便力證為其子所殺。還有一次,朱允炆懷疑被巡邏的士兵抓住的七個強盜中,一個人於其他人不同。一審問,果然,這是一家田主的兒子,六個佃客為盜,劫持其同行。朱元璋對此很是驚奇,問道“你從何處看到不同?”朱允炆答道:“《周禮》中談到色聽,這個雙目炯炯有神,神態端詳的人肯定不是強盜。”朱元璋聽後,說道太孫仁德明斷,我可以無憂矣。”



1398年,朱元璋在休息的時候逝世,遺詔上寫到“皇太孫朱允炆,性情寬厚,處世聰敏,講究孝道,眾望所歸,當繼大統。”


關山明月779


明朝的傳位制度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元璋是一個相對比較保守的人,實際上在太子朱標病逝後,在儲君的問題上朱元璋確實經過了較長一段時間的心理鬥爭,多子多福的朱元璋本來可以選擇在他剩下的十幾個兒子中找一個立為儲君,但最終還是沒有打破常規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總結下來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朱標生於1355年,那一年朱元璋還在龍鳳政權底下東征西討,朱元璋對於長子的出生可謂喜形於表,朱元璋在應天稱吳王后就立朱標為王世子,並派宋濂,劉基等人為老師悉心栽培世子,1368年朱元璋稱帝后朱標被冊立為皇太子,歷史上對朱標的評價是非常高的,方孝孺稱他“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聖子承皇業,能疏四海通”,朱標不像父親那樣嚴苛無情,他溫文爾雅,禮賢下士,慈仁殷勤,德行端正,友親愛弟,所以深得朝中文武的擁戴和喜愛,朱元璋也是深以慰之,故而竭盡全力培養這個未來的大明天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年僅37歲的朱標從陝西視察回來後即因風寒而病逝,人已風燭之年的朱元璋痛失皇太子,心情悲憤交加,久久不能從失去太子的陰影中走出來,可見朱元璋對朱標的這個舔犢之情是極為深,這是朱元璋其他十幾個兒子所不能比的,這也是後來促使他下定決心立朱標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的重要原因。



二:朱元璋需要找一個以寬政見長的接班人。一生殺伐不息的朱元璋久歷征戰,破張士誠,驅方國珍敗陳友諒,直至最後滅元朝,身為一代梟雄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後以嚴猛治國,為了給太子朱標掃清繼位路上的障礙,也為了防止功臣勢大行亂,動搖國本基石,朱元璋開始大興詔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几乎將開國功臣一網打盡,連退休在家七十多歲的李善長也沒放過,朱標的岳父徐達也在這期間不明不白的死去。經過這一連串的殘酷殺戮,這些追隨朱元璋一路打下江山的功臣元老也被殺的差不多了,沒有人可以威脅到皇帝的皇權了,那就沒有必要再選一個像他一樣以猛苛治國的接班人了,老皇帝讓自己背了屠殺功臣無情冷血的罵名,就不會讓他的接班人再走他的老路,這是朱元璋最終選擇和朱標性格極為相似的皇太孫朱允炆為儲君的又一個原因。



三:朱元璋對諸子缺乏信心,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除了幾個兒子早夭之外,活到成年的有十幾個,但能活的比朱元璋長久的卻沒有幾個,他的晚年是在一次次送走兒子中度過的。再加上諸子之中堪稱治世之才的很少,比如蜀王朱椿醉心吟詩作對,悠遊山水,對治國毫無興趣,秦王朱樉輕佻浮躁,到處惹是生非,能力比較突出的像燕王朱棣,晉王朱綱,寧王朱權朱元璋不是沒想過,但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1年)年僅四十歲的晉王朱綱在出徵回來後不久便去世了,這讓朱元璋再一次陷入喪子之痛,晉王朱綱能文能武,才行高亮,朱元璋對他的喜愛僅次於長子朱標,朱綱死後朱元璋便不再尋求從皇子中甄選繼承人,經過九個月的艱難選擇,1391年秋朱元璋正式徹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立儲大事就此定決。

平心而論朱元璋立朱允炆作為接班人是一個比較正確的選擇,因為經過洪武年間幾次充滿血腥暴力的屠殺後,朝廷上下急需一位寬仁敦厚的儲君作為皇位接班人,對於性格和父親朱標極為相像的朱允炆來說,這確實是個不錯的人選,但是朱元璋生前為了鞏固皇權讓諸子在自己封國自領軍隊,這無疑為他死後藩王之亂埋下了禍根,而年輕的小皇帝朱允炆在銷藩過程中又履犯錯誤,最終釀成了叔叔奪侄子皇位的人倫悲劇,朱元璋泉下有知應該會為他當初的決定後悔不已吧。


大國布衣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中,絕對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

這不僅僅體現在他的出身上,更體現在他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

作為一代帝王,朱元璋有很多英明君主的一面,最起碼在生兒子這一方面,朱元璋同樣非常厲害。

朱元璋精力非常充沛,和康熙大帝不相上下。

朱元璋有成群的妻妾,精力充沛的他,一生養育了四十多個兒女,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閨女。

在這眾多的子女中,朱元璋最喜歡朱標。

他為朱標找大明最好的老師,讓他享受當時最好的教育。

而且朱元璋也早早的就歷練朱標,讓他管理國事,朱標也非常賢明,在朱元璋的培養下,他一定是帝國未來非常優秀的繼承人。

然而,朱標命不好,他英年早逝了。死的時候還不到四十歲。

朱元璋還有一個兒子,他也是非常優秀的,特別是在帶兵上,此人就是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

如此優秀的朱棣,其實是可以當帝國繼承人的,而朱元璋也考慮過燕王朱棣。

當時朱元璋還找大臣商量,朱元璋問大臣,燕王的英武和朕差不多,你們感覺讓他當皇帝怎麼樣?

這些大臣也非常聰明,他們知道,這時候是不能下定論的,因為個個王爺都是手握重兵,一旦燕王當不上皇帝,誰現在擁護朱棣當皇帝,事後很可能身首異處。

後來一個叫劉三吾的學士出來說話了,他說如果燕王當皇帝,秦王和晉王怎麼辦。

朱元璋不知道說什麼了,當時朱元璋還為難的哭了,史書記載“大哭而入”。

朱元璋之所以有這樣的無奈,是因為封建王朝是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死了,就得按順序來。

後來很多大臣表了態,要立皇長子朱允炆,他們不選擇朱棣,是因為大臣認為朱棣殺氣太重,以後在他手下辦事不太容易。

而朱允炆也確實是比較仁慈的,有一次,因為大明律中的刑罰太過殘忍,朱允炆便說服朱元璋修改了,這一點也是大臣站在朱允炆這一邊的原因。

朱元璋不選朱棣,他還考慮到朱棣的脾性,他認為朱棣上臺後,一定會對自己的兄弟手足下手。

最後朱元璋權衡各方面,選擇了皇孫朱允炆。

為了讓皇孫坐的比較安穩,他用各種罪名,把昔日的大臣全部清洗了。

不過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最後朱棣還是發動了靖難之役,將自己侄兒的皇位搶佔了。


史家吟唱


【與你分享歷史故事,也陪你看清歷史真相,小二在評論區等你~】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一生戰功赫赫,治理國家也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可謂是千古一帝,但是在朱元璋晚年卻選擇了能力一般的朱允炆為太子,沒有選擇有魄力、有思想的朱棣,這是為什麼呢?到底是年老糊塗還是另有他意。

其實一開始朱元璋根本不愁立太子的事情,因為在朱標13歲的時候便被立為太子,據說這個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生的孩子,朱元璋很喜愛這個孩子,為朱標聘請宋濂等人做他的老師,從小就培養朱標,希望他可以成為一代明君。

在朱元璋精心培養25年之後,朱標身上突然長了個大肉瘤,不久便去世了,為此朱元璋傷心了好久,28天不上朝。

太子死後,朱元璋就要開始尋找新的太子,在朱元璋心裡朱允炆和朱棣都不錯,可是最後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具體因為以下原因。

  • 朱標生病的時候,朱允炆日夜守在父親身邊,在朱標死後,朱允炆把3歲的弟弟照顧的也很好。朱允炆這個人性格仁柔、善良心軟。

  • 朱棣的母親只是一個妃子,地位不夠,而朱允炆是朱元璋最愛的兒子的兒子,愛屋及烏吧。

  • 朱棣脾氣暴躁,而朱元璋想選擇一個宅心仁厚的人繼承帝位。

  • 朱元璋在位期間,已經為子孫鋪好路,只是需要一個可以延續下統治的子孫就夠了。

  • 隔輩親,人老了更加喜愛自己的孫子。

  • 大臣反對,大臣們都希望有個仁慈的君主統治自己,而朱棣太過殘暴

  • 朱棣可以與其他藩王達到權力平衡的現狀,如果立朱棣為太子,其他藩王會反對。

綜合各種考慮,最終朱元璋立朱允炆為太子。

現在看來,朱元璋這個決定是錯誤的,朱棣各方面都比較傑出,更適合做皇帝。可是有些事情就不會圓滿,從朱棣可以看出來,不管什麼,更相信的實力。

【我是小二,95後雙子座女漢紙一枚,其實我有個建議,建議你關注我~】


小二說歷史


這個很好理解,因為朱標生的早。

如果穿越回明朝,其實朱棣並不起眼。朱元璋不重視這個兒子,把他封到了邊境,請問誰會把自己心愛的兒子送到邊境去?

朱標是長子,立長子也是明朝的規矩,這個沒有什麼可以爭議的,但是竟然說了,我們就請兩位來比一比。

朱標同志宅心仁厚,朱元璋非常喜歡,從小就重點培養,在朱棣和蒙古人拼殺的時候,朱標正在讀書呢。另外朱標有一個好兒子,就是朱允炆,這個孫子也是朱元璋非常喜愛的。

反觀朱棣同志,本就不是馬皇后生的,又是老四,大哥死了也輪不到自己。當了燕王卻在邊境和蒙古人打個沒完,自己比不過就算了,自己兒子也不爭氣,朱高熾又是個殘疾,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呀。

後來朱棣立朱高熾也是因為朱高熾有朱瞻基這個好兒子,所以孫子輩的較量朱棣也不是對手。

其實朱棣並不比朱標差,他更像朱元璋,就好像朱高煦更像朱棣一樣,可以倫理綱常是個不可逾越的限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你出身不好,你運氣很差,想成功就只能靠自己。


正白旗都統


1.朱棣後來篡改了史書,所以馬皇后到底有沒有兒子我們不清楚,但是朱標很可能是馬皇后唯一的兒子。要不然就是李貴妃的兒子。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一直把他當接班人培養,連他的兒子朱允炆也很喜歡。這是出於感情還是嫡子繼承的緣故,我們不知道,但是要知道,朱元璋心裡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兒子。其他的兒子,不過是傳宗接代的產物。

2.朱棣是很能打仗,有點像後來朱棣的兒子朱高煦的情況,朱高煦還救過朱棣的性命,那又怎麼樣呢?不是能打仗就可以當太子的。李淵當時也是封李建成為太子,而不是李世民,搞的李世民要政變。

3.朱棣的母親不是漢人,是朝鮮人或者蒙古人,血統上是有很有問題。而且他生母地位低微,有可能是被朱元璋殺死的。這確實是個問題。

4.不過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從未考慮過朱棣當繼承人。他生前應該也沒想到朱棣會是最終篡位成功的那個。

5.朱元璋最後想的是,如何讓朱允炆的江山長治久安,自己的其他兒子就在封地好好待著吧。李世民還曾經在三個嫡子之間猶豫過,但是朱元璋從未猶豫過,一直就是朱標和朱允炆。

6.打江山是靠武力,但是治理江山是靠綜合實力。朱元璋一直用帝王的準則在教育朱標和朱允炆。當時江山已經穩定,朱元璋將有可能壓制住朱允炆的臣子也都殺的差不多了,只是自己的兒子,就算他再殘暴,也不忍心處理掉。王朝穩定,朱棣這種會打仗的沒什麼作用了,只能好好當王爺,保衛朱允炆的江山,抵禦蒙古人。

這隻能說明,朱元璋再殘暴,對待自己的子女還算有點親情。否則朱棣這種狠人,如果臣子,早殺掉了。

朱元璋的希望是,其他兒子封國就藩,幫皇帝抵禦外敵,江山就永遠是朱家的,世世代代。


實夢閣


  1. 朱標一直是群臣甚至兄弟們公認的太子,所以朱元璋沒準備第二繼承人。

  2. 朱棣據說是個早產兒,因此他親孃好像一直都被質疑有外遇,死的老慘了!

  3. 朱標的早夭讓朱元璋非常傷心,但是慶幸是朱標已經有子嗣,所以從情感上來說,朱元璋也願意將皇位傳給皇孫(朱元璋估計想著早晚都是他的)。

  4. 朱棣其實不是太被朱元璋待見,估計還是因為他早產的問題吧。

  5.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


輪迴的刻度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冊立自己和馬皇后的長子、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

也算是對馬皇后這個賢內助有個交代,讓她吃了個定心丸。朱元璋並且聘請當時朝廷最有學問的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養25年之後,朱標已經38歲,繼承父親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因為和朱元璋的政見不統一,而朱元璋又很霸道,看不上兒子的仁慈和懦弱,所以朱標每天都在對父皇極度驚懼中度過,日久天長他慢慢變得鬱鬱寡歡,最終熬壞了身體,英年早逝。朱標的死對朱元璋來說有如五雷轟頂一般,喪子之痛倒是其次,主要是自己辛辛苦苦培養了20多年的帝國繼承人突然說沒就沒了,想想自己九死一生,受過多少磨難才從一個乞丐赤手空拳打出了一個大明朝,內心真的是在滴血啊。可是沒有辦法,淚水過後生活還得繼續,朱元璋不得不開始重新選擇繼承人。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可是真正成器的沒有幾個,最後用排除法,去掉那些爛泥扶不上牆的紈絝子弟、喜歡玩弄文字沒有政治頭腦的藝術家和沒有才華和地位的,就剩下兒子燕王朱棣和孫子朱允炆了,關於這兩個人朱元璋權衡了很久,



朱元璋對朱允炆抱著一種複雜的感情,他對朱允炆那仁柔的性格是又喜又憂,如果朱允炆登基,他一定會施仁政治理天子,這對於他的百姓、大臣乃至他的那些叔叔們應該是一個好的選擇,起碼不會出現屍山血河的局面,但轉念一想,他那柔弱的肩膀,能擔負得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嗎?這麼仁柔,跟個兔子似的,多麼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須有獅子、老虎的硬漢性格,否則必定會被政壇上的獅子、老虎吃掉。朱元璋就立儲問題,曾經悄悄徵詢過大臣的意見。他問翰林學士劉三吾:“太子死了,皇長孫(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國家必須選對人,我想讓燕王接班怎麼樣?”


劉三吾是知識分子,你問他誰當儲君,他當然只推薦自己的同類。他頭搖得像撥浪鼓:“立燕王絕對不行!如果立燕王,那麼秦王、晉王怎麼辦?皇長孫朱允炆四海歸心,大家都擁護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覺。”文官們擁護朱允炆,因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臺後能實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軍事化的高壓獨裁。朱元璋的統治太過猛烈,官員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長久下去沒人吃得消,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孝”就是奪取皇位繼承權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將“孝”進行到底。對於第四子朱棣,


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尤其欣賞他的“武”,這是朱允炆不具備的特殊優勢。朱棣是聞著戰爭的硝煙味長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於南京,正是陳友諒大舉進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歲封燕王,17歲迎娶徐達 的長女,20歲就藩北 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彎弓射大雕不在話下,尤其喜歡打仗,智謀過人,知道怎麼打勝仗。作為罕見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謂一代“戰神”。現在他 33歲,正當青春年少。論才能和胸襟,朱棣都勝過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宮裡看賽馬。朱元璋出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沒有打仗經驗,所見不過平凡瑣事,憋足勁想出“雨打 羊毛一片氈”,軟綿綿的,沒什麼味道。而朱棣見過世面,巧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宏大,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為眾藩王之首,與寧王、晉王、肅王、秦王等沿長城一線封國,為天子守邊,抵禦北方蒙古人的侵犯,號稱塞王。朱元璋允許他們擁有 3000人的護衛,最多的可以達到1.9萬人。燕王、晉王、秦王勢力最強,多次奉詔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藍玉 這樣的大將也要聽塞王指揮。尤其是燕王朱 棣,負有控制北部門戶的重任,能夠直接指揮的軍隊多達30萬人,軍中大小事自己裁決,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彙報。1390年,一場戰鬥使年僅30歲的朱棣威名遠揚。那年元旦剛過,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晉王分兵合擊,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兒不花。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摸清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銀裝素裹,車馬輜重行進十分困難,士兵們凍得直打哆嗦。將領們請求燕王安營紮寨 ,等大風雪過後再想辦法。朱棣說:“戰機就擺在你們眼前,你們怎麼看不見呢?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大好時機!”命令大軍頂風冒雪,快速而進。大軍出現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他竟然還在帳篷裡烤火。朱棣圍而不殲,派乃兒不花的好朋友、降將觀童勸降。乃兒不花知道是雞蛋碰石頭,只好請降。朱棣擺酒設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兒不花感動得眼淚嘩嘩的,主動要求勸降咬住。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獲全勝 ,讓朱元璋非常高興,賞賜寶鈔100萬錠,誇讚朱棣:掃清沙漠裡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而另一路晉王,生性怯懦,一踏上當年成吉思汗 征戰的土地,就兩腿發虛,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連個兔子都打不到。朱棣和朱元璋是同類,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傑出,更適合當皇帝。經過權衡再三,最終朱元璋選擇了立他的孫子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朱元璋是想立原太子朱標,只因朱標與他政見不一,並且性格不同,加上朱元璋疑心太重,導致太子抑鬱不得志,英年早逝。死後朱元璋非常後悔,而朱允文需朱標各方面又很相像,出於感情上的補償,就想立朱標的長子朱允文。其二、朱標做太子多年,背後也有一些支持者,因此,立朱允文朝廷會更加穩定,讓朱元璋放心。其三、立朱棣是太平一代,立朱允文是太平萬代。如果讓大家知道做太子是立賢不立長,那後人就有更加正當的理由造反,天下更加不安。其四、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他的目前是偏妃而且可能還是是少數民族,古代講究立皇后的兒子為儲,名正言順。其五、為了確保朱允文的能夠順利延續大明王朝,朱元璋幾乎除掉了他認為有威脅的猛將和權臣,結果他沒想到的是卻為朱棣造反去除了屏障。用今人的眼光來看,朱元璋當初的選擇是個錯誤。如果選朱棣當皇帝,就不會出現後來歷時4年的內戰。但歷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淚,它只相信實力。朱棣發 動戰爭,將朱允炆趕下臺取而代之。這應該是朱元璋當時萬萬沒有想到。


Trafalgar18051021


【一二二三 寫正史的工科碩士】

朱元璋願不願意傳位給朱棣,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說法!

首先作為嫡長子的朱標繼承皇位無可厚非,但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死後,朱元璋就按照皇祖明訓所規定的父死子繼,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內迅速任命朱允炆為東宮儲君。

朱元璋的這一決定一方面是為斷絕其他四位嫡子的爭寵念頭,另一方面也為後世挑選繼承人確定了規程。而朱棣為朱元璋四子,尚有兄長秦王、晉王在前,且晉王之能並不在燕王朱棣之下,朱元璋對於晉王的能力也是相當認可,倘若朱元璋真要傳位於諸子,第一個該考慮的對象是晉王而非燕王。

至於朱元璋有意將王位傳給燕王的說法則來源於朱棣對實錄的篡改,因為朱元璋死前察覺到燕王有不臣之心,就曾命晉王挑選軍馬在藩國守備,以備不測之需。這也從側面證實晉王和燕王在朱元璋心中地位並未一二之分。


此外,關於朱棣身世之謎我將此前所發表的文章轉載如下,希望能憑此為大家全面澄清關於朱棣身世的謠言,還燕王嫡子身份一個清白!


明成祖朱棣畫像

歷史學界關於明成祖朱棣的生母之事長期爭論不休,自明中後期至清末民初,都未有定論。而後經過上世紀三十年代傅斯年、吳晗、李晉華等學者的認定,“朱棣為碽妃所生,高後所養”似乎已經成為學界共識。

然而筆者翻閱大量文獻資料後,卻更加堅定認可朱棣乃高後馬氏所生。因此,通過對各類史料的邏輯對比和推證,希望在其他更多史料被挖掘之前,能給歷史研究者提供一個不同的邏輯判斷和分析切入點。

一、朱棣母碽妃謠傳的來源

二十世紀初,比利時聖母心會的一位蒙古學者田清波神甫,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發現了一本名為《大明永樂帝建造北京城的故事》的蒙文書籍。此書作者以及成書年份均不祥,但這位神甫將其翻譯為法文後卻引起中外轟動。

此書中所載漢人於八月十五中秋起義抗元,朱元璋攻克大都等事均流傳甚廣。而其中關於朱棣身世的記載更是被後世以訛傳訛,大加引用和修飾乃形成如今“朱棣為碽妃所生,高後所養”的荒誕言論。

此書中寫到,大明朱洪武皇帝大軍攻克大都後,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倉皇棄城而逃,其已有身孕的皇妃被朱元璋納為妾室,是為碽妃。此後為碽妃生下“真太子”朱標,“元太子”朱棣。其他後續之事更是荒誕不羈,在此不做論述。

明朝疆域勢力範圍圖

後人所傳朱棣生母為碽妃之事起源於此,而後更有傳碽妃為朝鮮族,也有傳其為李妃所生,從出現如此之多毫無根據的猜測便可知此碽妃之事大不可信。

而從時間年份上的出入便可以斷定此事為後人所擬。據記載皇家家譜之事的《天潢玉牒》所載,朱棣生於公元1360年,也即至正二十年。此時的朱元璋尚在江淮之地,正處遭受陳友諒、張士誠兩面夾擊的戰略關鍵時期,直到七年後的至正二十七年才命大將軍徐達揮師北伐攻克元大都。倘若朱元璋真將蒙元遺妃納為妻室,也不可能生出已年滿七歲的朱棣。

因此,現今所傳朱棣為蒙元碽妃所生之事絕不可信。

二、邏輯出發點和實據

而後人對朱棣並非高後所生之事的猜疑出發點,來自於其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對《太祖實錄》等大量史籍資料的編纂重勘。學者們認為朱棣在刻意美化其篡位的事實時,首先也是最為關鍵的就是確定自己嫡子身份,從而能絕天下之舌。

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種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而朱棣起兵之初便是打著遵循朱元璋祖訓,以“清君側”之名對抗朝廷,因此倘若朱棣非朱元璋嫡子,他便沒有合法的繼承權力。這便是許多學者篤定朱棣存在編纂自己嫡子身份的嫌疑的邏輯出發點。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此外,有了這樣的邏輯推理,就需要足夠有說服性的證據以為支撐。

筆者此前在成祖篡史一文中曾講過,朱棣登位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修改《太祖實錄》以為篡位正名。而歷經三次大修的《太祖實錄》,以及轉錄實錄記載的《明史》中卻有這樣一句話常被學者拿來證明朱棣非高後嫡子:建文帝大臣黃子澄曾對其分析削藩機宜,他認為“周王,燕王之母弟。削周,是翦燕手足也。”

許多學者認為周王朱橚與燕王朱棣為一母所生,與懿文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等為高後所生不同,因此據此三修之後所遺漏之語而斷定朱棣非太祖嫡子。

三、朱棣三修實錄的疑惑

《明史》所載黃子澄之言原文來自於永樂元年六月定稿的第二版《太祖實錄》,然而這句歷來被諸多學者提出作為斷定朱棣非高後所生的例證,卻有其先天性的缺陷。主修管解縉等人為討好已登位的朱棣,在此版實錄中將懿文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均改為諸妃所生,唯獨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為高後所生之嫡子。然後又借黃子澄之語來將此事坐實,斷定燕王以及周王為朱元璋嫡子。

然而稍微知曉明初歷史的人便能明白,懿文太子必為高後之嫡子,不然早已立下“立嫡不立長”訓誡的朱元璋豈會傾心培養朱標二十多年?這種低級失誤根本經不起後世推敲,這也為朱棣第三次修纂《太祖實錄》埋下伏筆。

但是解縉等人將懿文太子誣陷非為高後所生可以力竭,為何也要連帶上秦王和晉王呢?

這是因為“朝廷無子則兄終弟及”,倘若真按照祖訓,朱標和朱允炆都死去的情況下,有權繼位的應該是秦王,其次為晉王,最後才是燕王朱棣。雖然秦晉二王已於洪武年間去世,但為絕後患,解縉倉促修書時便一同將秦王、晉王排除在朱元璋嫡子之外。

建文帝朱允炆畫像:南京城破後便不知所終

深知此理的朱棣懷疑解縉等人是有意為之,因此於永樂九年下令命心腹姚廣孝再次修纂《太祖實錄》。最終定稿的實錄中還原了最真實的記錄,將“二嫡子”之說修正為“五嫡子”之言。

以上所述,可知黃子澄之言並不能作為朱棣為庶出的證據,只不過是解縉為討好朱棣刻意所為,然而此後三修之際又未能將此話改正,甚至被載入《太宗實錄》,反將後世學者誤導。

四、朱棣嫡子身份的鐵證

此外筆者為朱棣實為朱元璋嫡子身份提供一個常被遺忘的證據。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對抗中央朝廷,建文於初次北伐之際下達徵燕詔書,而這份詔書中卻有一句話可以坐實朱棣之嫡子身份。

“邦家不造,骨肉周親屢謀僭逆。去年,周庶人橚僭為不軌,辭連燕、齊、湘三王。朕以親親故,止正橚罪。今年齊王榑謀逆,又與棣、柏同謀,柏伏罪自焚死,榑已廢為庶人。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今乃稱兵構亂,圖危宗社,獲罪天地祖宗,義不容赦。”

這份詔書之中,建文帝親言“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朱允炆自述齊王被廢,湘王自焚,而唯獨以燕王朱棣在親屬之中最親,所以此前不忍對其治罪。

明成祖朱棣狩獵圖

朱允炆於公佈於三軍之詔書中親言與朱棣最親,足以說明其父懿文太子和朱棣是一母所生,即高後馬氏所生。而未言同為高母所生的秦王、晉王是因為此二王分別於洪武二十八年和洪武三十一年均已離世,再加上此前被廢黜為庶人的周王朱橚,朱允炆在朱元璋五個嫡子之中只與朱棣最親了。

由此可見,朱棣實為高後所生,其為朱元璋嫡子的身份並非篡改史料所為。且作為洪武三年第一批被封的藩王之一,朱棣所鎮守北平是為北境之最為關鍵之處,倘若沒有嫡子身份和雄才謀略,朱元璋是決不可能將此對抗蒙元之重任交由朱棣。

關於朱棣嫡子身份之爭論並不會因一人之文而停息,在更多更具有可信度的史料被髮掘之前,這場爭論仍不會休止。

但筆者想通過此文想給歷史研究愛好者提供一個不同的邏輯出發點和思路:朱棣雖對大量史籍進行過篡改,但並不能認為其所有的身份事件均是其造假所為。我們應採用詳實可信的史籍資料去盡力還原當時的情景以分析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而非從主觀臆斷的角度藉助一些風言野史來成荒唐之語。

萬幸朱棣之於明朝如同李世民之於大唐,憑其雄才武略、威德韜謀,再次將漢族王朝推向了新的高度。大明雖經四年劫難,但得此雄主,不亦幸耶!

參考文獻:

[1] 《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明史》、《明史紀事本末》、《天潢玉牒》[M].

[2] 楊永康.朱棣篡史述論[J].

[3] 楊永康. 《天潢玉牒》考論[J].

[4] 梁曼容.明代藩王研究[D].

[5] 吳德義.明太祖欲傳位於燕王朱棣嗎?[J].

[6] 陳昌旺.明成祖朱棣的軍事思想研究[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