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農民種地主的土地也能養四五個孩子,現在的農民種自己的土地卻養一兩個孩子都費勁,爲什麼?

北國小野草


您好,對於這個問題,說實話,原因真的有很多。

過去儘管是種地主的土地,不是自己的土地,也能養活四五個孩子,但是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比較低,而且糧食也比較值錢,比如說,過去養孩子,只要求他們能吃飽穿暖,但是現在養孩子,他們還應該穿的更美更漂亮更好。這就一定是一比不小的花銷。當然,在生活中,一定不僅僅在這一個方面。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育

過去,在農村,可能有很多孩子不上學,或者是上一段時間,由於家裡沒錢就不上了。這種情況在當時是十分常見。

但是現在,孩子上學的學費,以及補課費啥的,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這還是在孩子沒有成人的時候。之後上大學,就業,結婚,再有娃……

其實想想,你們夫婦一輩子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努力大半輩子都是為了自己的娃,真的沒啥養得起養不起的,有錢的時候就花,沒錢的時候就節約就好了,事情總是這麼簡單。

說實話,現在的父母可能是因為以前受過苦,現在國家好了,條件好了,所以總是希望孩子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從而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駿景——裡脊


駿景農業


過去,種土地,農民養四五個,甚至七八個孩子,都不費勁,現在種土地,農民養一兩個孩子,都覺得吃力,為什麼?

我們來對比一下消費數據,你就覺得為什麼現在養一個孩子都覺得吃力

過去,農民生幾個孩子,吃的是土罐子飯,那時家裡主糧,大米和麵粉相當少,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沒有多餘的糧食,生了小孩後,喂兩三個月奶,就開始用罐子給孩子單獨煮米粥,煮得粘稠粘稠的,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餓了什麼也吃,沒有大米家庭的人,煨一兩耙紅苕,就給孩吃,不用花幾個錢

現在的孩子,生下來,幾百上千塊錢一罐的配方奶粉,幾天一罐,一年下來,要吃多少罐,花多少錢,不用算,你該淸楚了,有錢人,每頓還要給孩子堡一個營養湯,又該花多少錢

以前農民幾個孩子,大孩子帶小孩子,一年基本上,只有過年才縫一套新衣服,穿得補上重補,疤上重疤,一塊爛布都捨不得丟了,一直到無法補為止,大人穿不得了,就給大孩子穿,一直向下延續,那時一套衣服,幾塊錢搞定

現在的孩子,一套幾十上百,一年幾套,基本上還沒穿爛,又在不停地買,光衣服一年都要花不少錢,能不吃力嗎


讀書,我們那會兒農村讀書,一學期,交一塊五毛錢,減免下來,有時只交五毛錢讀一學期,如果實在拿不出,老師又沒法強迫,一分錢不交,也混一學期

現在的學費,雖然也按國家政策全減免義務教育,但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大多送到辦學質量較好的民營學校就讀,光學雜費,隔壁那個學生,一學期就是一萬四千元,還不包括,興趣班,重點班。星期天補課,八十塊錢一小時,上下午補一小時,算算該多少倍錢,能不吃力嗎?

我曾經記得,有一次,我感冒了,到赤腳醫生那裡去看病,打了一針,弄了一副西藥,赤腳醫生收了七分錢

現在,你感冒了去看一次,不收你上百元錢,你來找我說理

其他大道理不講,光憑這幾個對比,你覺得是過去農民養七八個孩子吃力,還是現在養一個孩子吃力,談談你的看法?


隱居仙境


關於“過去的農民種地主的土地也能養四五個孩子,現在的農民種自己的土地卻養一兩個孩子都費勁,為什麼?”這個問題我認為還是很好解釋的。

勞動力的原因

過去的農民家的小孩,在一定程度上是勞動力的,而不僅僅單單是人口的。而現在的農民家裡的小孩,基本上個個都是家裡的寶貝蛋,更何況說下地去幹活,這基本是很難實現的。

經濟水平的原因

在過去消費水平低,農民們吃的也少,基本上是很難外出買東西的,家家戶戶對於糧食都可以一定情況下自給自足。而現在的農民,經濟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升,導致方方面面用錢也是激增的。

教育的原因

過去的農民,家裡很少有小孩是送去上學的,基本都會是幫家裡幹活了。現在的農村家裡的小孩基本都是送去上學的。那教育的投資是很高的,如果小孩對藝術方面感興趣,有天賦,一些家庭也是會滿足的。所以收入水平不高,但是支出是巨大的。

綜上所述,所以以前養孩子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的。


鮮農場


農村消費低於城市,如果不考慮當時的計生政策,養活四五個孩子應該不是問題……。


一九四九年前,‘’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當時中國農民最高的生活期盼。由於當時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再加上如果年景好風調雨順,一個勤勞的農民即便是一個佃戶,通過一個時期的打拼,即可以置地建房娶老婆養孩子。當時農村一些殷實富足的農戶往往就是這樣起家的:電視劇《闖關東》中,原本一貧如洗的朱開山一家到了東北後,憑著吃苦耐勞精神,再加上東北平原肥沃的土壤和風調雨順的年景,朱開山一家很快擺脫了貧窮,成為來自於關內首家靠勤勞致富的大戶。由於耕種面積較大,農忙時還僱工幫忙。朱開山一大家人殷實富足其樂融融,其經濟實力何止養四五個孩子。

一九五零年土改運動,政府給沒有土地的農戶分配了土地。一九五六年實行農業合作社(由初級社到高級社),家家戶戶土地歸集體所有;一九五八年過渡至人民公社階段。但由於滯後的農業管理機制和落後的農業生產技術,從而導致了‘’早晨敲鐘下地幹活,幹活出工不出力‘’的不良狀況。於是,吃不飽肚子的現象也隨之而出現。因為當時的糧食收成須交納公糧,再加上由於方方面面的原因,從而導致交納了公糧和留足種子糧後,剩下的糧食很難吃到來年。於是,有的農戶遂向公社購買優惠廉價的反銷糧。所謂‘’反銷糧‘’,是當時解決勞動力匱乏的貧困戶的基本保障,即自已到公社糧店廉價買一定量的糧食,以解決燃眉之急。實在沒有經濟能力的,甚至還可吃全免費的救濟款。由於當時農村生活成本低廉,

故而當時養四五個孩子也並非難事進入八十年代,中國開始調整農村經濟政策。新的農村經濟政策,以及一系列惠農政策,農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且農村消費低於城市,因此養四五個孩子也應該不成問題,只是當時嚴格的計生政策不允許。


Mrttlzz99


忍不住真要爆粗話!提問真是腦殘提問!!!

過去農民種地主的地也能養活四五個孩子?現再農民種自己的地卻養一兩個也費勁?這叫什麼屁話!你看問題只看半邊麼?過去如何能好好的養活四五個孩子?穿苦的農民家裡家徒四壁,屋不遮雨,穿著破衣爛衫,一件衣服要穿多年,生病最多隻能請土郎中,請不起就自己搞點草藥,過去的農民大多都識得一點土法治病,病重只能等死,醫院是絕對去不起的,農村孩子的夭折率相當高,而人民普遍缺乏醫療保障,看不起病,讀不起書,直到1949年解放全國人均壽命不到50歲,全國文盲率達92%。

民國時的人普遍骨瘦如柴,除了大中城市有產階級外,多數都穿著破衣爛衫,補丁疊補丁,尤其是農民。我家老輩人是生活於省城,我太外婆是作小生意的,太外公是替人收租賺點跑腿費的,他們一共生了8個孩子,只養活了我外婆一人,我外婆嫁我外公,外公還是開鋪老闆養了幾個夥計,生活自然比一般底層市民又要好得多,可外公外婆也一共生養了8個孩子,也因養育困難死了兩個,送人兩個,還有一個因得病救治困難成了啞巴,唯有我母親得以讀書至師範畢業,其它孩子則失學,學歷都很低。城裡人情況都如此,農村窮苦人命運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再說現再,一些人只看見現再養兒困難,比不上民國能養四五個,可是你的眼睛是怎麼看的?現再生活好了,物資追求比過去不知高了多少個檔次,誰家會揭不開鍋?誰家還住著不能遮風檔雨的房子?哪家還都是文盲?誰會生了病不去醫院只能自己硬扛?你還會穿打補丁的衣服嗎?孩子結個婚起碼幾萬十幾萬還能拿出來吧?以前一年難得吃上一回肉,現再哪天沒肉吃,一般豬肉都不願吃了吧?在家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出門騎著摩托,電動甚至開著汽車,誰特麼沒有一兩部手機呀,孩子小年輕沒事就上上網打打遊戲,捧著個手機走哪看哪,這是民國能比的嗎!!


那年那支56半


問:過去的農民種地主的土地也能養四五個孩子,現在的農民種自己的土地卻養一兩個孩子都費勁,為什麼?

文丨一點三農

早上看到這個問題,收藏的時候只有不到20個答主回答。半天時間,就已經有173個回答了,擠出一點時間,淺談一下一點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拋開糧價的問題不談(就算糧食漲價也遠遠跟不上培養孩子的費用),物價也放在一邊,主要對比一下過去和現在養孩子的巨大差異。過去的養孩子,那真的只能叫做養活孩子。而現在呢,稱之為培養孩子。一點菌僅從教育、衣食住行等方面單一比較。

教育

在過去,九年義務教育都還沒有實行。在農村,一般只有男孩子可以去上學,女孩是沒有上學的機會的,一般都是在家帶弟弟妹妹,幫忙做家務等。男孩子上學,也沒有幾個是正經好好學的,能初中畢業的也是寥寥無幾。

沒讀書了,就變成家裡的勞動力了,能在隊裡出工,掙工分。這樣,十幾歲就能掙工分補貼家裡了,根本談不上什麼教育負擔。

現在呢,入學父母就先要掉塊肉。什麼意思呢?上幼兒園,動不動就是幾千幾千,上好一點的幼兒園還得走關係,靠人脈。好不容易上小學了,學費是不收了。可是,各種興趣班,培訓班不僅壓得學生喘不過氣,費用也是壓得家長喘不過氣。又能咋辦呢,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自家的孩子自然不能落後。

就這樣熬了好幾年,好不容易考上個大學吧,光學費就是動則數萬元,四年下來,簡直差不多要把父母榨乾了。

一個孩子一頭一尾(入園和大學)的教育費用,就足夠農村父母辛苦好幾年了。如果有好幾個孩子,那後果真的不敢想象!

衣食住行

衣:

過去農村家裡的孩子多,哪裡有什麼天天穿新衣服的。往往都是哥哥穿不了的給弟弟穿,姐姐穿不了的給妹妹穿。爛了就縫縫補補,不漏風能保暖就是好衣服。有些家裡更加困難的,穿百家衣(鄰居家、親戚家的舊衣服)。

現在呢,還沒出生就預備著好幾套呢,不但要多,還要好。孩子一年年長大,每年幾套衣服肯定是少不了要買的吧。現在的標準不是說要穿爛,穿舊,有些孩子覺得穿過一次就是舊衣服了。

食:

過去的孩子一般就是吃幾個月的母乳(那時候有的家庭為了多生幾個孩子,生下來兩三個月就斷奶),然後就直接給他喂稀飯了(有的家庭艱苦的,直接就喂地瓜、菜湯之類,稀飯算不錯了)。至於什麼米糊、奶粉什麼的,那時候農村的嬰兒根本就沒有嘗過。

現在呢,開始推薦母乳餵養,許多年輕媽媽懷孕一年,哺乳一年,還有等到小孩上幼兒園才準備上班。之後的奶粉錢,打育苗錢,購買各種補鈣,補微量元素的錢等等,養一個孩子簡直像在燒錢。

住:

那時候可沒有那麼多房間,孩子小時候都是幾個人睡一張床,而且父母和孩子都是住一個房間,只是擺了兩張床而已。那時候,真的比北漂們的蝸居還擁擠,一個幾平米的房間甚至要住一家六七口人。

現在呢,還在襁褓裡就要給他們準備嬰兒房了,兩三歲他們就要有獨立的臥室。至於以後結婚要婚房,想到都會後悔生了他們!

行:

以前小孩子可沒有那麼多名目眾多的車,學走路先學爬,走路上學。

現在呢,一點菌女兒才週歲多一點:開始買了個嬰兒車,接著又買了一個安全有護欄的學步車,然後又買一個學步車,現在又淘了一輛小型腳踏車。按這種速度,我計劃建一個一百平的停車位,專門給女兒停車用,不然那個小家真的放不下了!

小孩的衣食住行,感覺不需要花多少錢,其實日積月累,左一個幾百,右一個幾百,真的是一筆不小的花銷!

養兒方知父母苦,在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支撐下,千萬別想著多生幾個孩子。這樣不但累了自己,而且還坑了孩子。


以上是一點菌的看法,僅供參考。一家之言難免帶有些個人觀點和不足,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和補充。

——END——(完)


一點三農


問:過去農民種地主的土地也能養活四五個孩子,現在農民種自己的土地卻養一兩個孩子都費勁,為什麼?

過去農民能養多少孩子和現在能養多少孩子這個話題我們可以討論,但這與種誰的土地無關,不要把過去的地主和現在的國家混為一談,這有誤導輿論之嫌。

過去的農民養孩子是粗放型,現在是精養和攀比型。

過去財主家別說四五個孩子,就是七八個也能輕鬆養大的。

而舊社會貧農大多不只是生四五個孩子,也許要生七八個甚至還多孩子,其中有超過一半以上是要被埋在亂葬崗的,活下來的也有相當一部分要插上草標放在街邊等幾個銅錢被領人走的。

能夠免強自己養的也是稀粥野菜半飢半飽拉扯大的,吃飯可以說連刷鍋的泔水都要喝掉,因為裡面也許還有米粒。一件衣裳要老大穿過老二穿,老二穿過老三穿,穿到老五就已經是補丁摞補了,還要把它納了鞋底子。

這樣的孩子是用錢養大的嗎?真正意義上就是自生滅地被父母拉扯大的。

就連五、六十年代孩子的哺養也是粗放型的,就是沒有賣兒賣女的了,死亡率也極大的降低了。但你問問五六十歲的人小時侯知道什麼是零花錢?知道什麼叫冰棍汽水可樂飲料餅乾派?知道什麼是變形金剛BABY娃娃?有塊泥巴就夠玩多半天的了。

現在生一個孩子醫院要送去幾千?光高級奶粉就要喝掉多少?還有用尿布的嗎?尿不溼要花去幾千?

孩子咳嗽一聲要花去幾百?

以後穿衣吃飯幼兒園學前班小學中學直到大學,可以說是人多高錢多高。

現在是因為孩子金貴了,所以抓住心理了,所有用於孩子的有形和無形的軟硬設施都提高到刀刀見血的天價了,只要認可低頭投資。

現在的社會氛圍就是這樣,沒有艱苦樸素,只有鋪張和攀比,所以有錢人養幾個孩子是輕輕鬆鬆的,而農民靠種地養一兩個孩子肯定是費勁的。






金蘋果老楊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40, "file_sign": "e1d009963fb8809e006a6ab8d1705aa9\

用戶創維


是花錢的地方多了,譬如,孩子的紙尿褲,高級奶粉,男人都用面巾紙,衣服不用補的,沒事開個房。用馬種地能下駒,花好錢買的農機具,賣時是費鐵


52357105109


像我們五六十年代的人都是過來人,我們那時都是兄弟三四個,姐妹二三個,幾乎都是隔二年生一個孩子,一家孩子站一塊就是一個“加強班”。

那時,沒有現在這麼條件好,吃白米飯還嫌沒菜,只要有紅薯、玉米、土豆、野菜就行,能填飽肚子就算好了,常常有的人家吃了上頓沒下頓,拿個畚斗去東家借西家湊。

孩子穿的衣服就跟部隊一樣,不分男女都是青一色的勞動布,還只有過年才穿的上,很多夏天農村小孩子幾乎都是光著屁股過來的,冬天連個棉襖都沒有,一個孩子身上要穿七八件破衣服才能過冬。

那時讀書學費只有幾毛錢,貧下中農的孩子讀書都減免,老師都是村上的,不拿工資打工分。那時農村培養一大群孩子只要吃飽肚子就好了,有個傷風感冒都是田間地頭的草頭藥,撥一點煎著喝,連看病都不化錢。

而如今,養一個孩子真的都不容易。生孩子剖腹產最少也得六千五,過去生孩子給接生婆一碗點心就擺平。現在孩子一生下屁股就喝奶粉,最差的也要三四百元,好的要上千元。過去孩子奶水少就喂糊糊,要麼就抱人家奶水多的喝上幾口。

如今讀書上個幼兒園都要三千塊錢,九年義務教育雖說免費,但其他費用學校想了一出又一出,都是幾千塊錢一個學期,一個農民工一年打工很難維持一個孩子,更不說給父母養老了。

現在為什麼國家二始開放了,在農村還有那麼多人不願意生二胎?原因就是農民沒有這麼多的經濟收入,消費不起,培養不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