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崆峒山」進得崆峒~出得崆峒~內觀崆峒~遠眺崆峒~問道崆峒

【平涼·崆峒山】進得崆峒~出得崆峒~內觀崆峒~遠眺崆峒~問道崆峒

「平涼·崆峒山」進得崆峒~出得崆峒~內觀崆峒~遠眺崆峒~問道崆峒

問道崆峒山

知道,不知道。眾生芸芸,誰人?對這個“道”,一知或盡知。

懵懂年少時,不懂得悟道,酷愛武俠小說。腦海中便時常鐫刻著金庸、梁羽生等武俠作家的名字,到崆峒看到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先生題詞“崆峒武術,威峙西陲”。便時常鐫刻著少林、武當、崆峒、峨嵋、崑崙、華山等中國武術流派,並異想自己就是其中某派的某位俠客,能時時仗劍江湖,快意人生,飄然於天地之間。

因了兒時的夢一直在心中鮮活跳躍著,也因為故鄉莊浪與平涼近在咫尺的緣故罷,曾多次登臨崆峒山,身臨其境,也算是深諳世事,多少是悟出些“道”來了。

崆峒山,像一位從遠古走來的智者,默默屹立在祖國版圖的中央,俯視人間冷暖,靜對世界滄桑,把剛毅、綠色、和諧的理念向宇宙傾訴,向人類拋灑。

它那樣美麗,沉默不言,總是吸引人去到它跟前。看它,讀它,體味它。

「平涼·崆峒山」進得崆峒~出得崆峒~內觀崆峒~遠眺崆峒~問道崆峒

山有山的名稱。

崆峒山名的由來,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斗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崆峒山為當地一座名山。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就山的地形地貌來說,崆峒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屬於上三迭系紫紅色尖硬礫岩構成的丹霞地貌。它的前峽涇水縈迴,後峽胭脂河湍流,形成虎踞龍蟠之勢。東西南北中五臺形似蓮花,四面展開,著名的九宮十二院等廟觀殿閣就分佈於五臺之上。

崆峒山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從低處凝視崆峒,想象,也是一種美妙的體驗。想象自己如果化成一座山,或者如一座山一樣沉穩,寵辱不驚,那是什麼境界。

空山無語,幽徑獨行。其實人在大地上所有的活動,終其一生,都在黑夜和白晝之間徘徊,萬事萬物莫不如此。由“道”這個方向看,人的所有慾望都是愚妄和徒勞的。

「平涼·崆峒山」進得崆峒~出得崆峒~內觀崆峒~遠眺崆峒~問道崆峒

名山都有厚重的歷史。

秦漢時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觀。歷代陸續興建,亭臺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鐘,遍佈諸峰。其以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佈,怪石嶙峋,蓊嶺鬱蔥,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隴東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 ,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和銘文。

有古代詩家筆跡為證:“崆峒一何高,崛起乾坤闢。峻極倚杳冥,崢嶸亙今昔。”(宋朝遊師雄《崆峒山》);“西北崆峒山勢雄,千年境界尚鴻蒙。”(明朝唐龍《登崆峒》);“木落層樓出,天高一鳥通。”(明代人陳講的《崆峒》);“天門可階升,引繩心惴惴,絕頂得攀躋,喘定神猶悸。”(清代人安維峻《遊崆峒題》)。

這裡顯要的戰略地位,恐怕更多的是請教治國之道、齊家之理、養生之術吧。司馬遷、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紛紛被這裡的勝境所感染,在此抒發情懷,留下大量詩詞。傳說唐代大詩人李白曾醉酒東臺,留下了酣暢淋漓的“幽谷稍稍振庭柯,涇水浩浩揚湍波”詩句。但其中最有氣勢的估計要數清人譚嗣同《崆峒》七律了“鬥星高被眾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松拿霄漢來龍鬥,石負苔衣挾獸奔。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問武陵源。”

名人留在崆峒的墨寶,在時間奔瀉不息的灰燼中,依舊閃著瑰麗、博大、深邃的亮光,並且以現實作為或隻言片語流傳於世,影響諸人。建言立說,傳之久遠,乃是所有人渴望的無與倫比的榮耀和奇蹟。文字的力量大抵如此,從泥土和根部開始,漸漸成為大樹,而且越來越茁壯、巍峨,蔭庇的面積和深度越來越大,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創造。

「平涼·崆峒山」進得崆峒~出得崆峒~內觀崆峒~遠眺崆峒~問道崆峒

孔子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進得崆峒,出得崆峒;內觀崆峒,遠眺崆峒,崆峒的大致面貌是什麼?

崆峒山路陡峭,樹木蓊鬱,蔭天蔽日,車到達山上中臺開闊地。中臺是崆峒山的中心,地勢平坦寬廣,視野開闊;東面棋盤嶺,相傳為廣成子、赤松子對弈的地方;西面蒼松嶺,斜下直插涇河,因而又稱“龍吸水”;北面捨身崖,又名“鷂子翻身”,極為險峻;西北面笄頭山,酷似古人頭上的髮髻,崆峒山古稱“笄頭山”就是因此而得名。五臺聳峙,危崖突兀,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溝壑縱橫,猶如巨浪排空;奇峰、異洞、怪石、流雲、蒼翠、清秀而瑰偉,蔚然成奇絕天下的崆峒奇觀。

在塔院,只見那古塔一顆松樹,叫古塔託松。那棵松樹高多少,無從估計,只奇怪那棵松紮根在這塔上,土在哪裡,吸收的水又在哪裡,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古塔的所在地即為塔院,同時也是崆峒山佛教的主要活動場所,崆峒山佛教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資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曾親賜崆峒山佛教田宅,使崆峒山佛教在唐代初期便達到了鼎盛。塔院廟宇,氣勢恢宏。寺內神像,法相莊嚴,栩栩如生,讓人歎為觀止。

「平涼·崆峒山」進得崆峒~出得崆峒~內觀崆峒~遠眺崆峒~問道崆峒

崆峒的路不可捉摸,幾乎是隨腳而生。懸崖外築有樓閣,而路又卻穿過樓閣,在懸崖陡壁前,路又變成石鑿臺階,直端端猶如雲梯。有時梯向外凸,弓一樣的驚險。有“黃帝問道處”連黃帝且不知道路該何處走了,人就更覺深不可測。

走在路上,幾乎一步一景,步步深入,每百步之處,景色則有變化,讓人覺得不知身在何處,有時又詫異自己從

那裡來,又要到那裡去。頃刻之間,倒感覺路就此消失,好奇之餘,便更感到人間仙境果有不同。

登臨絕頂,眼界頓開,心曠神怡,各處勝景,盡收眼底。頓時有一種飄然欲仙的感覺,這時在回過頭環顧四周,只見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說崆峒山是飄渺仙境一點也不為過啊。再向下願望,只見涇河,彈箏湖交匯於望駕山下,形成虎踞龍盤之勢。向西望去,只見雲海翻騰,漂浮不定,連自己頓時有種在雲裡行走的感覺。帶著某種祈念回首,但見天地相連,茫茫然不見一物。整個世界空空洞洞,洞洞空空。

崆峒山還是中國道教的創源地之一。最負盛名要數“三教洞”了。洞內釋迦牟尼、太上老君、孔老夫子塑像供於一堂,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懷古撫今,崆峒山的今天仍然無愧於英雄們的垂愛。它如今亦是個生機勃勃的動植物王國。有“崆峒十二景”:香峰鬥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臺寶塔,以及近年來,新修了法輪寺、臥觀平涼、觀音堂、通天橋、飛昇宮、王母宮、問道宮等景點三十五處,基本恢復了歷來所稱的“九宮八臺十二院”中四十二處建築群。景緻較前更奇,景點也較前更密。廟宇、道觀、牌刻、銅鼎、石雕、泥塑、壁龕、古玩店,處處精彩,處處迷人。

「平涼·崆峒山」進得崆峒~出得崆峒~內觀崆峒~遠眺崆峒~問道崆峒

造訪一處勝地,聽聽故事傳說會讓人的心如墜深不見底的碧潭,柔潤至極。

這裡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悽美的傳說故事。據說當年黃帝崆峒問道時,帶來的兩隻大象無法進山,只能默默地守候在這裡,直至變成石頭還一直忠實地守望著。如今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看到有一座大山酷似一對大象,我們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細心的人也會發現到那石階兩旁,都是一尊尊大象守候著這裡的安寧。

還有那靈性十足的玄鶴,傳說是廣成子大仙的仙童所化。當年廣成子釋道授秘,時有兩隻玄鶴,從中悟出道義,聞道即刻成仙。如今鶴已成為道教的吉祥物和文化符號,民間常有“松鶴延年”、“鶴敞羽衣”、“鶴髮童顏”等說法,難怪有人在這裡題寫了“鶴飛龍翔”四個迴文大字。

崆峒石峽壁峙,危巖夾聳,直插雲霄。當年修建宮殿時的山羊,因為是偶形蹄擅長走羊腸小道,所以便承擔了馱送材料的任務,後來人們為了褒揚它的貢獻,就在朝天門兩側塑造了四隻石山羊以作紀念。

更多的故事,恐怕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有所感悟吧。

而此刻,那些被歷代文人墨客萬般描繪的九宮、八臺、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均化為無形,無影,無蹤,疑似過於遙遠的傳說。而傳說中的“道”又是什麼?是崆峒呈現給我的大無世界嗎?

「平涼·崆峒山」進得崆峒~出得崆峒~內觀崆峒~遠眺崆峒~問道崆峒

問道活在世俗中,愛是最大的負累。

黃帝問道,這是崆峒“中國道教第一山”稱謂的硬道理,也是崆峒別於他山的標誌。

天梯半途,峭壁上的“黃帝問道處”巨幅石刻撲入眼簾,儘管山嵐環繞,好在隱約可辨。駐足,無語,敬仰。——黃帝問道,這是崆峒“中國道教第一山”稱謂的硬道理,也是崆峒別於他山的標誌。碑正中豎寫“軒轅黃帝問道處”;碑周圍刻有古代人物的頭像和舞姿像,刻畫線條流暢,極富人物特徵及動態美感;碑背面題刻黃帝問道事。

葛洪的《神仙傳》記載說,黃帝戰敗蚩尤,解除了北方的強大威脅之後,便將主要精力用於治國愛民。斯時,早已修仙得道的廣成子已經在崆峒山石室居住多年。黃帝上前行禮,求問修煉道術的要訣,廣成子告訴黃帝:“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似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

其中道義,我等凡夫俗子,縱拜讀萬般,尚不知夢中的彼岸。知道者,必是個別;不知道者,必是多數。個別和少數,少數和多數,世界因此而有了層次和秩序,而我們這些多數中的一份子,覓得自己在凡塵中的座標,竟是這般之難。覓與難,所謂人生,無不跌宕起伏。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崆峒山,自然人文之天合,北雄南秀之典範,空空洞洞,洞洞空空。

我陡然一驚!崆峒與空洞,世界與無物;崆峒與無物,空洞與世界。這是我多次拜訪崆峒的初衷和發現嗎?這是有所知道,還是有所不知道?這是我的自覺醒悟?還是崆峒悄然給我的謎底?

「平涼·崆峒山」進得崆峒~出得崆峒~內觀崆峒~遠眺崆峒~問道崆峒

「平涼·崆峒山」進得崆峒~出得崆峒~內觀崆峒~遠眺崆峒~問道崆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