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操作竟能影響到孩子這些方面?

根據陶行知先生“在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教育思想,首先,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孩子,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動手操作機會。其次,有計劃、有目的、系統地對幼兒進行動手、動腦、動口綜合訓練,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第三,充分開發和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創造條件,提供時間、空間和材料,主動操作學習。

一、動手操作能促進幼兒大腦發育

動手操作竟能影響到孩子這些方面?

心靈手巧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心靈手巧是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兒思維特點是必須藉助於動作才能完成思維活動。為此,我在小班開展了“讓雞蛋站起來”的活動。孩子雖然年齡小,知識經驗少,但也有積極探索與動手操作的願望。教師準備的材料有:碎海綿、沙子、碎布、瓶子、橡皮泥、珠子等,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探索怎樣使雞蛋站起來。幼兒積極思考,動手動腦,最後把雞蛋立在沙子裡、橡皮泥裡、瓶口上……成功後,孩子們全都情不自禁的拍手大笑,拉著老師的手說:雞蛋站起來了。這種動手操作後幼兒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在其他活動中是很難得到的,從中發現,對手的刺激就是對頭腦的刺激,它能促進觀察、注意、記憶、想象、思維、言語等能力的發展,動手操作對提高幼兒心智,促進大腦發育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動手操作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動手操作竟能影響到孩子這些方面?

興趣在幼兒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興趣能直接影響幼兒的注意程度、認識水平、意志狀態,是幼兒求知的動力,是教育活動目標得以實現的前提和保障。例如:幼兒在小班時,由於年齡小,做纖巧動作和運用小物體不靈便,為了發展幼兒小肌肉群的靈活性,開始組織幼兒開展拾豆子、串釦子、串線板等遊戲,在遊戲中發現幼兒對此類遊戲不感興趣,注意不集中。通過觀察,發現幼兒喜歡擺弄自己的小手,在擺弄的同時,嘴裡也在不停的說著。根據這些現象,嘗試用手部遊戲來鍛鍊他們。首先選了一首“手指歌”:(雙手打開手心向上),大胖子睡著了(大拇指收攏),小弟弟睡著了(食指收攏),我睡著了(小拇指收攏),大家都睡著了(雙手握拳隨兒歌節奏左右搖動);你醒了(小拇指抻開),我醒了(無名指伸開),高個子醒了(中指伸開),小弟弟醒了(食指伸開),大胖子醒了(大拇指伸開),大家都醒了(雙手拍出兒歌節奏)。當這首兒歌和動作教給他們時,幼兒興趣濃厚,儘管有許多幼兒手指伸屈不靈活,但他們做得非常認真。當做到“大家都睡著了”,幼兒自動聲音漸小,直到“大家都醒了”,他們才邊拍手邊大笑。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從小班到大班,與幼兒共同創造了許多手部遊戲,如:“小猴爬竿”、“小鳥飛”、“手指轉起來”、“老頭樂”等,玩起這些手部遊戲,幼兒興趣高漲,手指越來越靈活,手部遊戲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幼兒的手腦協調性。從以上教學實踐中發現,幼兒主動求知時,情緒愉快、態度積極、精神集中、思維敏捷、學習效果好,可以說興趣是幼兒獲取知識獲得技能的內驅動力。

三、動手操作是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

動手操作竟能影響到孩子這些方面?

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齡期,為幼兒創設隨意、自然、無拘無束的表達氛圍,讓幼兒動手操作,在操作後講一講,說一說,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如:在教學中注意到幼兒對教師手中各種彩色粉筆感興趣,非常羨慕教師用彩色粉筆畫的圖畫,於是將剩餘的短粉筆積攢起來,讓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粉筆,鼓勵他們在操場上做畫,幼兒邊畫邊講給老師和小夥伴聽,表現得積極主動,情緒愉快。另外,還搞了“摺紙講述”、“撕紙、粘貼講述”,讓幼兒用各種紙任意折、撕,再進行隨意粘貼,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要表達自己意願的願望。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幼兒的自信心、進取心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達到最佳狀態。如一個幼兒回家後繼續摺紙,爸爸媽媽幾次催她睡覺,她仍折到晚上十點多鐘。第二天,她將摺好的紙帶到班上,並用摺好的小動物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全班小朋友聽。幼兒以玩具做教具,邊玩邊講,手、腦、口並用,從動手操作實踐中獲得直接的經驗,促使幼兒想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為發展幼兒創造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徑。

四、動手操作,可以成為融和各科教學的同一載體

動手操作竟能影響到孩子這些方面?

陶行知先生提出,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解放幼兒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和時間,讓幼兒主動活動,自己創造、自已設計、自己操作。據此,我作了認真探索。如,發動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費舊物品,如紐扣、小石子、種子、樹葉、果核、小圖片等,鼓勵幼兒不斷變換分類的方式,在操作中理解分類,講出多角度分類的道理,提高分類技能。又如:當幼兒進入中班後,初次進行撕紙活動時,先讓幼兒觀察教師撕好的各種圖案,然後鼓勵幼兒自己拿不同的紙去撕。有的幼兒說我撕的是麵條,有的說我撕的是手絹等。一會兒幼兒問:老師,我怎麼撕不成你那樣的?我啟發說:“如果你將紙疊成不同的形狀,撕一撕看會變成什麼樣”。幼兒不斷嘗試變化紙的摺疊形狀、大小、層次,幼兒操作後興奮地喊起來,看我撕的多漂亮!到大班以後,他們就自然地從撕紙——發展到剪紙——用剪紙、撕紙粘貼成一幅畫——佈置活動室——裝飾自己的圖畫本——創造性講述……這樣一種遞進式的操作活動,發展了幼兒小肌肉群的靈活性,也認識了物體的形狀大小、多少,同時發展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及審美能力,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在音樂活動中也做了初步嘗試。如教歌曲《爬呀爬》,邊教唱邊讓幼兒想一想:根據歌詞內容,用什麼來爬一爬?經過討論最後大家一致認為用小手在自己的身體上爬一爬。幼兒一邊唱一邊做動作“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頭頂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小腳上。”幼兒用小手按音樂節拍一下一下的爬,很快學會了這首歌。後來,又啟發他們創編歌詞,這樣一首一段的歌曲變成了許多段,幼兒一會爬到鼻子上,一會爬到屁股上、爬到肚皮上……幼兒邊唱邊笑,充滿了天真和童趣,這樣的活動,對訓練幼兒的節奏感,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非常好的途徑和方法。

實踐證明,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有效地把各學科知識融和在一起,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幼兒創造性水平、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認知能力均高於平行班的其他幼兒。總之,幼兒動手操作不僅能滿足幼兒自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剌激幼兒的思維發展,喚起幼兒的創造慾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幼兒不斷去探索、去操作,將為幼兒一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