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读书?读书和不读书,区别在哪?

一、起因

新一季好声音上李健时不时一句成语,其他三位导师一脸懵逼。这个例子只是说明李健跟其他三位导师在气质和谈吐上存在客观上的区别,

要不要读书?读书和不读书,区别在哪?

这种区别并不是高贵和低贱、有内涵和没内涵的区别,毕竟导师都是做音乐的,不是学者、老师,并不需要学富五车,所以并没有贬低其他三位导师的意思。相反,其他两位导师我也很喜欢,如果没有哈林和其他两位导师在旁边接话,打趣,也显示不出来李健的这种幽默。

二、起点

要不要读书?读书和不读书,区别在哪?

(1)如果你问一个甘肃山沟沟里的小女孩,马百娟:要不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她会告诉你:我长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学,我上了大学,要去打工挣钱,我要一个月挣1000元,买面,因为我家面不够吃。读书,曾是她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要不要读书?读书和不读书,区别在哪?

马百娟的爸爸60多岁,在他的概念中:读书要去打工,不读书要去打工,那为什么还要去读书?所以,在各方游说下,10岁的马百娟才第一次进入学校。进学校读书让马百娟觉得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个东西,它叫“希望”。她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我现在每天很高兴,因为我可以上学,我想一直可以上学。”那时,每一次走在去读书的路上,就感觉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

要不要读书?读书和不读书,区别在哪?

(2)如果你问一个家境优越的北京女孩,袁晗寒:要不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她会告诉你:我从央美附中退学,因为读书解决不了我的疑惑。央美附中,是全国学艺术的小孩挤破头也想进的重点,也是马百娟穷极一切想上的北京学校,17岁的袁晗寒却放弃了。

要不要读书?读书和不读书,区别在哪?

袁晗寒从小接受的教育,从来没有把上学和工作扯上什么关系。袁晗寒的同学有三分之一放弃了高考出国,剩下的去了“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什么的”。她常常会思考生存和死亡的问题。“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她一直在探寻自己的人生意义。也许读书解决不了她的疑惑,她花了2万块钱在方砖厂胡同4号开了一间小小的酒吧。

要不要读书?读书和不读书,区别在哪?

(3)如果你问一个湖北的高三复读生,徐佳:要不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他会告诉你:高考确实改变了我的命运!读书,也是他告慰父亲的唯一方式。2007年,外出打工的徐佳爸爸出车祸死了。临终前,他留下一句话:“爬也要供孩子上学”。

要不要读书?读书和不读书,区别在哪?

他立志要考上大学,但命运之神似乎在捉弄他。徐佳前两次高考都是497分,这个分数离当年湖北的二本分数线还有7分!所幸,在他第三次走进高考考场,终于如愿拿到入取通知书。马百娟和袁晗寒中间的徐佳,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对于徐佳们而言,人生并没有太多选择,读书,是唯一可以改变人生的通道。

三、结局

(1)2012年,马百娟已经放弃了读书,因为这条逆天改命的路,对于她,对于她的家人而言,漫长得看不见未来。16岁的马百娟嫁给了亲戚的孩子,花季般的年龄,没有梦想只有生活,挺着肚子和邻里谈论孩子、尿布和丈夫,比比谁的肚子大。

要不要读书?读书和不读书,区别在哪?

要不要读书?要,只是对于她而言并没有过多的选择。读书与不读书,区别在哪?或许,她真的不愿也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曾经对于读书的向往,如今看来更像是小时候不谙世事的玩笑,未曾真实过。

(2)袁晗寒的酒吧没开多久就倒闭了。2012年,她重新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就读艺术方向的硕士。这里有全世界顶级学者艺术家来这里讲学、开讲座,汇聚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资源。

2015年,袁晗寒在北京注册了自己的艺术品投资公司,成为一名CEO。要不要读书?读书与不读书,区别在哪?或许吧,读书对于她而言并没有赋予过多的意义。读书和开酒吧、创办投资公司一样,只是换个方式摆脱自己的困惑和恐慌。

(3)大学毕业后,徐佳进入一家电力公司工作。最终,他靠自己存的钱结了婚、修了老家的房、还给妈妈开了间小卖部。

要不要读书?读书和不读书,区别在哪?

要不要读书?读书与不读书,区别在哪?三个人中,他是唯一一个被读书改变命运的人。虽然,他深知自己奋斗的终点只是袁晗寒们的起点,但是他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存在,并会努力去改变。

四、出路

或许正如罗胖所说:今天的中国,社会分层还没有最终形成,教育分层还远着呢,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而超越自己的阶层。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读书就像我们家族的接力棒,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让我们从马百娟变成徐佳,从徐佳变成袁晗寒。可是,人生又何曾是简单的阶级跨越,每个人都有其无可奈何。

马百娟向往读书,她的愿望很简单,能上北京读书,每个月工资1000元,但她的愿望似乎是最难实现。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徐佳实现了马百娟的梦想,却是以无比沉重的方式,让人觉得欣慰却又可怜。依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生活,让徐佳无比渴望却又无可奈何。袁晗寒实现了徐佳的向往,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但袁晗寒却深陷生活的困惑,招架不住现实的迷茫。

我对徐佳的经历有更多的感同身受,因为我们同处一个阶层。但我又比他要幸运一些,并没有经受过多的苦难教育。同处于这个阶层的我们,很早便自觉的知道认真读书,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可是,当我立足之后,也有深深的困惑: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不用背负过多的柴米油盐,随心度过自己的人生,却又害怕过多的选择让她迷失自我,无从抉择,浪费了光阴,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立生之本。


要不要读书?读书和不读书,区别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