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特色小吃都是什麼?

魅力金張掖


丨麵食千千萬,我們就是不一樣

▲ 攝影/朱銳

- 風物君語 -

之前,我們寫過山西的面和陝西的面

後臺的留言區都被擠爆了

陝西的鄰居,甘肅的吃貨們紛紛表示不服

我們甘肅的麵食

那也很好吃啊!沒在怕的好嗎!

最近幾天,風物之旅大部隊正在甘肅平涼

這麵食,是從早吃到晚

花樣,簡直太多了

分量,真是太大了

每頓,肚子都撐了

你要問口味如何?

那還用說——

太!好!吃!啦!

這是一篇註定會讓人口水直流的推送

但風物君的原則是,😋絕不吃獨食

今天,就請大家跟我一起

去嚐嚐平涼的舌尖美味

🍜

大西北上的吃貨重鎮

▲ 平涼雲海。圖/視覺中國

千年秦川文化,孕育出不少黃土高原上的美食。位於隴山東麓的甘肅平涼,與陝西毗鄰,是關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衝。西北特有的豪爽與實在,也深深融入了當地無數舌尖美味之中。

▲ 隴東的五月意味著“收穫”,原野上金燦燦一片,這是屬於農民們的麥收時節。圖/視覺中國

平涼地處黃土高原的邊緣,黃土層厚實、土質疏鬆,不適宜種植綠色蔬菜,更適宜玉米、大豆、高粱、小麥、蕎麥、燕麥等農作物生長。這裡的小麥產量大,含澱粉量、蛋白質量都很高,用它磨成的麵粉製作食物,

韌性大、勁道足、耐飢餓。尤其是麵條,拉扯也不易斷,因此成為了當地人最愛的日常吃食。另一方面,平涼大面積的地域與陝西毗鄰,當地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也與陝西關中多有相似。平日裡的主食以小麥為主,輔以各種各樣的雜糧。家家戶戶都有釀酒、做醋的習慣,鮮幹辣椒、鹹菜也是每餐必備佐料。

▲ 攝影/韓詩揚

對於當地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平涼更適合過日子的地方了。你要問如何體現?簡單,首先便是在“吃”上。平涼位於陝甘寧三省交界,融合了來自三省各地的吃食美味,又在其基礎上融入本地風味,各種舌尖美食層出不窮,可謂大西北中的複合型實力派選手。除了花樣繁多的麵食一直穩唱主角戲,用料做法上也講究炒、熘、燴、炸、煸、煎、氽等,口味則以酸辣為主,香酥脆嫩也都各佔自己一方席位。

▲ 平涼羊肉泡,掰成大塊泡著吃,舒坦。攝影/韓詩揚

來這裡別怕吃不飽,就怕你嫌自己胃小!鍋盔烙得又厚又大如鍋蓋,麵條也扯得寬寬長長,吃飯都要用海碗。各類麵食小吃看得人眼花繚亂,餄餎面、漿水面、生汆面、酸湯麵、炒麵、牛肉麵、燴麵、搓搓面、臊子面、鍋盔、酥饃、苜蓿饃、爐齒饃、柿麵餅、油餅、炸果子、酥饃、牛羊肉泡饃、罐罐蒸饃、釀皮、麻食……不管吃什麼,都足以讓你“咥咥”不休“咥(dié)”,平涼當地的方言,描述的是一種吃的方式。把這個字拆開來看,大抵可以理解為——吃到極致,方為“咥”。《廣雅·釋沽》曰:“咥,齧也。” 這可不描述的就是吃的本能嘛,要痛快地吃、敞開肚皮來吃

▲ 戰研老師親自示範:咥面的正確打開方式。蹲在路邊,大口吃!攝影/丁貝貝

▲ 水哥:風物之旅埋頭苦吃第一人。攝影/阿毛

之前,曾看到這樣一段對於“咥面”的形容:

咥面也是件頭等大事,一天不咥面就會覺得心慌,好像沒吃飯。就像小指頭撓心、小刀子割肉,讓人心神不寧、坐臥不安,甚至暴跳如雷。縱使硬菜滿桌、美酒滿壇,沒一碗好面最後墊底、收官,那種折磨像萬丈熱情呼啦啦點燃,噼噼啪啪燒了半天,燒到最後卻是根溼木頭!你說窩心不?

——姜曉文《咥面》

對面食的情愫和愛,一直以來都被平涼人刻在骨髓裡。而只有“咥”,最能體現出當地人獨有的飲食特質。也只有這個字,才能配得上大碗麵的豪邁痛快、高亢激昂

,再撒上蒜和辣子,爽的咧!

咥一碗,美的咧!

攝影/朱銳

平涼麵食小吃知(吃)多少?今天就跟著風物君一起來口水如瀑布長流吧!

羊肉泡丨“不吃羊肉泡,枉把平涼到”

▲ 攝影/朱銳

平涼人的一天,常是以一碗暖和飽肚的羊肉泡饃開始的。嚴格說來,這兒的羊肉泡應該稱為“牛羊肉泡”,一鍋湯裡,牛羊肉均有。製作起來更是細微處見真章,講究的是湯清、肉嫩、好看。先說這湯清。需選用肥瘦適中的牛羊肉,切片入清湯鍋熬煮。煮時不加任何調料,肉熟後色澤新鮮,湯水清透、不見一絲渾濁。第二,肉得嫩到什麼程度呢?食客夾起一片放到口中,有一種能立刻化掉的感覺,咬下去又帶著微微的嚼勁兒。最後一點是要好看,平涼的羊肉泡,湯和饃是分開端上桌的,當地管這個叫做“單走”。湯上飄著滿滿的綠色蔥花,再倒點兒當地人最愛的辣子,色香味十足,讓你吃了以後就停不下筷子!

▲ 羊肉泡饃夾著吃。攝影/朱銳

同是吃羊肉泡饃,這裡卻和西安的不大一樣。在西安吃羊肉泡,地道吃法是得將死麵餅子細細掰成指甲蓋大小。在平涼,吃法上卻沒有什麼規則,隨你怎麼喜歡怎麼掰。饃是發麵餅子,香軟而酥,掰大塊泡在湯裡或就著湯吃,將湯裡的肉和粉絲夾在饃中間吃……隨意點,吃著開心就成。配料豐富,有油潑辣子、香菜、糖蒜等。價格也始終向實惠看齊這碗羊肉泡裡無一不透著平涼人的性格因子,純樸粗獷、實實在在。一碗量大粉多的羊肉湯、一塊烙饃、一勺辣椒、三兩糖蒜。熱騰騰地開胃,吃下去是從頭到腳的舒坦,紅光滿面,精神氣兒十足。

▲ 足粉足肉,吃起來酣暢淋漓。攝影/朱銳

在過去,羊肉是當地專門用來待客的,後來慢慢發展成了全民日常飲食上的心頭好兒。對於平涼人來說,鄉愁就是那一碗香氣四溢的羊肉泡,聞到了這個味兒,便是到了家。外面何等飛禽走獸、山珍海味,到底不是家鄉的味道。

餄餎面丨平涼“麵霸”,夠穩!

▲ 攝影/韓詩揚

在平涼,餄餎面也是日常吃食榜單上排名前三的那一個。在老平涼的眼裡,餄餎面就是他們心中的“媽媽面”,舌尖上無法割捨的味道。尤其是在農村,辦紅白喜事時招待客人少不了它。就算只是家裡日常有人做客,做上一頓活色生香的餄餎面,才不算失了禮儀。以前的時候,做餄餎面的餄餎床子是家家必備的做飯工具之一,因此它也被稱作“床子面”

▲ 壓制餄餎面。攝影/韓詩揚

▲ 攝影/韓詩揚

“餄餎”是北方人自創的一個專有名詞,古時稱為“河漏”。選用上等精白麵粉或混入蕎麵、高粱面的白麵,醒好面後抻成面劑,再搓成條狀放入餄餎床子這個特質的壓面工具中,壓面入沸水煮熟,撈出控幹,拌上熟油待用。一邊是煮麵的鍋,另一邊是做臊子的鍋,都沒閒著。用熱油將辣椒蘿蔔丁炒出香味,入蔥薑蒜、鹽、大料、陳醋等佐料翻炒,再下優質豬肉切成的小丁共同炒熟。做好的臊子加點豆腐丁,加水後文火慢煮,這個步驟叫“調湯”。有的店還會加上豆芽、菠菜、蒜苗、蓮花白等配菜,更添了口味的鮮香。

▲ 吃餄餎面的食客。攝影/韓詩揚

在平涼吃餄餎面,講究的是“油旺湯寬面勁道,實惠殺口餘味香”。說的不僅是餄餎面的美味,也是平涼人性格里的豪爽實在。將酸湯臊子淋到面上,蔥花點綴,色彩豐富,收穫的是視覺上的快感。迫不及待吃個幾口,得到的是味蕾上的滿足。麵條勁道、柔滑香韌有嚼頭,湯味酸中有辣,多種層次在口腔中混合炸裂。直教人感嘆,這餄餎面真不愧是平涼麵界的“扛把子”

靈臺手工面丨韌柔光、酸辣汪、煎稀香

▲ 屋裡太熱,索性門口屋簷下蹲著吃!戰研和大雄可真是“入鄉隨俗”。攝影/飯火花

平涼靈臺縣有著獨具特色的手工面,也被叫做“細長面”“涎水面”,以“細、香、柔、長”而聞名。相傳,當年周文王伐滅密須國,在靈臺縣築臺祭天后,驟然發現天空中盤旋著一條惡龍,於是帶領大軍一舉射殺,後用大鍋煮了龍肉,以犒賞大軍。無奈軍隊人數眾多,龍肉有限,為了讓大家都能吃到龍肉、喝到龍湯,便又擀了長面同下到鍋中,分給將士們吃。這長面味道極為鮮美,大家都稱之為“龍鬚麵”。由於龍肉龍湯都相當珍貴,前面的人吃過後會將湯再倒回鍋中,加熱後再撈上面條給後面的人吃,於是有了“涎水面”這個名字的的由來。在過去,靈臺手工面確實是只吃面不喝湯,湯需倒回鍋中去。不過為了講究衛生,這樣的傳統吃法也早已改變

▲ 擀麵。攝影/韓詩揚

趣味十足的故事色彩讓靈臺手工面的名氣增色不少。其實,就算沒有什麼神話傳說,靈臺手工面在當地照樣是名聲響噹噹。手工面的製作分為和麵、擀麵、切面、煮熟四個步驟。其中,擀麵、切面都相當考驗人。擀麵講究的是耐心和臂力,將細細長長的擀麵杖放於壓好的麵餅上捲起來,一點點滾動著擀好,再從擀杖綻下來,沿順時針方向將麵餅稍作轉動,再次擀動。如此循環反覆,直到麵餅擀薄,再用切面刀根據需要切成或寬或細的麵條。細面得有多細?當地人形容“如頭髮絲一般”,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考驗的是刀工,須得切成“細得不能再細了”,當地人管這樣的面叫做“線線面”。還有歌謠這樣唱道:“下到鍋裡蓮花轉,挑上筷子一條線。走過七州與八縣,未吃過這麼好的面。”

▲ 切面,寬面與細面。攝影/朱銳

▲ 手工面的配菜(菜碼)。攝影/韓詩揚

靈臺手工面的配料雖不見新奇,組合在一起就能在舌尖炸開花。夏秋季多以“面料花”拌青菜炒成面料子,放在麵碗中,白底兒綠菜紅花,又好看又好吃。冬春時則多用肉丁炒成肉料子,炒好後的肉香最饞人。做湯則是選用陳年釀醋,衝進開水,再放醬油煮成酸湯。

▲ 手工面。攝影/朱銳

一碗地道的靈臺手工長面,面料子、麵條、麵湯端上須有分層而陳的效果。長而薄的麵條,柔韌耐嚼,色味俱佳的酸湯,香味撲鼻、酸辣兼有。筷子一挑,接下來滿堂盡是咕嚕嚕的聲音。大口咥完,碗裡絕不剩半截面條。還不等回味過來,旁邊的食客早已又添了一碗。

麻食丨麵食家族裡的小俏皮

▲ 攝影/韓詩揚

麻食,也被寫作“麻什”,還被稱為“麻食子”、“麻什子”,可以簡單理解為“面片”,是西北地區

回族傳統麵食小吃在甘肅平涼也斬獲了不少食客的胃。平涼的麻食如指甲蓋般大小,中間略薄,兩緣翹起,看起來和“貓耳朵”有些類似。不過,其實西北地區的麻食對形狀並無具體要求和規定,所以和“貓耳朵”並不是同一種東西。青海地區有圓筒形的麻食、關中地區也有面團直接切成丁的“懶麻食”。麻食這種吃食早在元代時期便有了書面記載。元代《飲膳正要》曾有相關記載:“禿禿麻食回回食麵,系手撇面,白麵6斤做禿禿麻食,羊肉一腳子,炒焦肉乞馬,用好肉湯下,炒蔥調和勻,下蒜酪、香菜末。” 明代美食學家黃正一《事物組珠》也有過說明:“禿禿麻食是面作小卷餅,煮熟人炒肉汁食。”

▲ 圖/douguo.com

麻食的做法並不複雜。揉好的麵糰,揪半個小指頭肚大小的麵疙瘩,在草帽沿兒上一搓,就能搓出一粒厚薄勻稱、圓形中空、表面帶花紋的麻食來,小小的可愛。搓的力度也要把握好,用力了會厚薄不一,力度輕了搓出來的就是個單純的麵疙瘩。

▲ 攝影/韓詩揚

搓好麻食後,入開水鍋煮熟,再一邊燴上肉丁、芹菜、胡蘿蔔等,調好佐料,一起舀到盛麻食的碗裡。熱騰騰的香氣就這樣直勾勾撲來,讓人猝不及防吸進鼻腔,喉嚨在頃刻間早已嚥下不少口水。吃麻食要用湯勺,將麻食、湯、配菜一同入嘴,麵食特有的嚼頭、莖菜的脆嫩、肉丁的濃郁,在嘴裡一起交匯奏響歡快的曲子。嘗過後才知道,上天入地,都難得吃到這樣樸實本真的美味了。

蕎麵節節、燕面糅糅丨吃在平涼,雜糧至上

▲ 蕎籽。圖/視覺中國

蕎麵是中國西北地區漢族的傳統麵食,甘肅隴南、隴東、隴西等地的特產。平涼種植著大量蕎麥,也是當地特色雜糧之一。蕎麵是以蕎麥麵粉加水,和成麵糰後壓平切制而成的麵條。其筋韌有度、挑起不斷、有清香氣,食用時可搭配不同的佐料,深受西北人民歡迎。蕎麵的做法種類也不少,有蕎麵餄餎、蕎麵節節、蕎麵煎餅、蕎麵碗坨等等。

▲ 農家制作蕎麵節節。圖/iqiyi.com

在甘肅平涼地區,當地人尤其喜歡吃漿水蕎麵節節。蕎麵白麵的混合硬麵團經過反覆揉麵起筋後,擀成稍厚的麵餅,用刀切成條狀,可寬可窄。其入鍋煮熟的漿水做湯,放入麻油炸好的韭菜、蒜苗、鹹菜。或將土豆丁、黃花菜、胡蘿蔔丁、木耳絲、豆腐丁、青菜丁與調料一起嗆入鍋中炒菜入湯,都是風味十足。夏日來吃,酸酸辣辣、消暑開胃;冬日一碗,暖肚又暖心。

▲ 燕麥豐收。圖/視覺中國

燕面糅糅是平涼當地一道深得人心的民間小吃,相傳起源自寧夏固原,後傳入甘肅平涼。燕面糅糅的主要原料是燕麥,又稱莜麥、油麥、玉麥,低糖分、高營養,是種非常健康的食物。平涼的莊浪縣由於地處關山腹地,氣候冷涼、生長期長,十分適宜種植燕麥。這裡出產的燕麥,澱粉含量高、品質也好。

▲ 農家制作燕面糅糅。圖/v.qq.com

▲ 圖/v.qq.com

製作燕面糅糅,先選用上好的燕麥熱水燙過後炒至六七分熟,再磨成細粉。用燕麥粉製作麵糰,再通過工具壓制成麵條,最後用旺火蒸熟即可。食用時,可涼拌,也可爆炒。涼拌講究“素”,不得有油脂等葷味,配上蔥蒜、鹽、紅辣子、花椒、米醋、茴香、胡蘿蔔等,

色澤豐富鮮豔,口味鮮香酸辣。爆炒的做法也很簡單,將蒸好的燕面糅糅和根據口味搭配的輔料一起入鍋急火翻炒,做出來的燕面糅糅口感清脆、香而不膩

川罐罐饃丨白饅頭的超高級進階版

▲ 攝影/韓詩揚

平涼涇川縣的特產罐罐蒸饃,又名“千層蒸饃”,是當地著名特產。乍一看,也許會有人說,這不就是個頭大點兒的饅頭嗎。人家可不是簡單的“白饅頭”,罐罐饃面白如雪、形如小罐,吃起來更是酥軟可口、柔精耐嚼。還有著康熙爺的“加持”!相傳清朝康熙年間,皇帝訪賢路過涇川,地方官員將民間蒸制的罐罐饃敬貢給皇帝品嚐。康熙吃了以後直說好,贊曰:“天下扶麥之買在涇川矣!” 還將罐罐饃定為了貢品,真可謂是光環在上、身價倍增。這之後,當地販面賣饃的人越來越多,罐罐饃的名聲也越來越盛。

▲ 攝影/韓詩揚

涇川罐罐饃始創於涇川縣的藍家山,選用當地優質精麵粉,先後經過磨面、和麵、發酵、揉制、醒面、二次揉制等共計21道工序,歷經36小時。奇妙的是,罐罐饃熱吃冷吃均可,風味各有不同。熱吃柔軟,冷吃照樣可口。之所以可以冷吃,也是由於原料和製作方法造就了它長期存放也可不黴不變味的特點。

鍋盔丨吃的是餅,還是“車軲轆”?

▲ 平涼靜寧的大鍋盔。攝影/韓詩揚

別說你沒見過這麼大的鍋盔。不大,那有什麼資格被稱作“鍋盔”!平涼大鍋盔歷史悠久,從鄰居陝西省傳入,在清朝同治年間就已負盛名。有著“隴上旱碼頭”之稱的平涼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而古代時由於常備軍少,當地人民大多平日為農、戰時為兵,上戰場時,每人帶個大餅做乾糧,能在路上吃很久。吃不飽的年代,這鍋盔就是飽腹的救命稻草。

▲ 平涼早市上的鍋盔。攝影/韓詩揚

平涼大鍋盔為圓形,個頭巨大、分量十足,以“幹、酥、白、香”著稱。其原料為麥面精粉,以壓稈和麵,採用的是“上烤下烙”的製作方法,不可謂不講究。這餅子個頭巨大、內酥外脆、乾硬耐嚼、味道醇厚,存放時間長、便於攜帶,是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平涼人最喜愛的麵食之一。

酥饃丨金黃酥軟,我最閃亮

▲ 攝影/韓詩揚

走在平涼街頭,各種小吃攤販層出不窮,多看兩眼就把魂兒都勾了去。其中,有一種或圓形或橢圓形、呈金黃色的小餅子,總是明晃晃地闖入視線,讓人無法忽視。平涼人管這種小餅子統稱為“平涼酥饃”,是當地飲食中繁星般的存在。上至酒店餐廳、下至街邊小攤,無處不見其蹤影。平涼酥饃,是

燒餅家族的一員,和北京燒餅、開封燒餅有不少的相似之處。具體什麼時間傳入平涼已無具體歷史考證。

▲ 圖/源自網絡

平涼酥饃雖說很早之前是個“外來貨”,卻在不斷的發展中融入了不少當地人的風格特色,因此獨樹一幟,分為暗酥、明酥、扯酥這三大類。

漢族的暗酥饃,表面不見酥,吃到嘴裡才有了酥的口感,分為甜鹹兩種口味。回族的明酥饃,表面油光閃亮,入口酥軟,口味也分為甜鹹不同。這兩種酥餅都以包酥方法制作。扯酥饃則採用扯酥的方法,外表金黃燦燦、內裡酥脆噴香。厲害的師傅,可以做出牛舌、麻鞋底、方塊等不同的酥饃樣式。不管哪一種,吃了都是回味悠長。

釀皮丨赤裸裸的舌尖誘惑

▲ 圖/匯圖網

夏令時節,哪個平涼人能少得了釀皮的陪伴?

隨意走到街頭巷尾,處處可見釀皮的攤販和小店。玻璃那頭是泛著金黃油光的釀皮在敞口盤子裡靜靜躺著,旁邊放著辣椒油、芝麻醬、香醋、蒜泥、香菜等各式調料。玻璃這頭,是我擦了又擦的口水。

▲ 平涼的早市,有不少賣涼皮的攤位。圖/韓詩揚

不僅是街邊攤,連高檔酒店餐廳也是少不了釀皮這個名小吃的存在。逛在平涼的早市裡,還見到許多攤主將釀皮與調料處理好分裝一起售賣,回家一拌就行,方便又實惠。

▲ 圖/dianping.com

平涼的釀皮子,也叫涼皮,酸辣適口、爽嘴開胃、綿軟潤滑,是當地人都好的那一口兒。釀皮的製作方法並不算難,將小麥麵粉調和洗漿,去掉多餘水分,加入食用鹼後呈糊狀,在放進籠中蒸熟,一張張圓薄的釀皮便做好了,帶著白裡透黃的淡淡顏色。將釀皮抹一層熟油,晾涼後切成細條,加鹽、醋、醬油、辣椒油、芥末等佐料,拌好就放開了吃吧

有了調料錦上添花的釀皮,色澤愈發晶瑩透亮,半透明如玉一般。挑起幾根顫悠悠地迅速吸入嘴裡,釀皮柔韌可口,裹挾著調料的酸辣和醇厚滋味,帶著小麥特有的原香。食物帶來的愉悅感,什麼事能比得了?油漉漉的嘴唇就是最好的見證。 也別管自己吃相如何,只要味蕾過癮了就行。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甘肅的特色小吃有:

蘭州~牛肉麵.手抓羊肉.釀皮.百合.牛奶醪糟.灰豆子.甜坯子…

臨夏~河州筏子(也叫發子面腸),一品鴿蛋湯.河州包子…

天水~呱呱.秦安肚絲湯.回民糖醋里脊.

張掖~炒炮仗面.

酒泉~糊鍋

白銀…酸爛肉.靖遠羊羔肉.大肉面.

慶陽…咯餎面

平涼~牛肉.靜寧燒雞.

武威~三套車(伏茶.滷肉.行面)

嘉峪關~烤羊肉

定西~土豆

金昌~雞肉墊卷子




廚鑫餐飲發展


甘肅位於我國的西北地區,也是一個典型的麵食大省,說到甘肅省的美食就不得不提一下甘肅的十大美食了,來到甘肅的省會蘭州,又怎能不嘗一嘗蘭州牛肉麵了,也是甘肅地區最有名的一道面了,不光是在今天的甘肅,在很多地方都有蘭州牛肉麵,不過還是當地的最正宗。


還有西北地區人們愛吃的釀皮也是本地的一道特色美食,在我國的銀川、蘭州和西寧地區都有吃,配上蒜汁、辣椒醬和香醋,特別是夏天的時候吃起來特別的好吃,還有西北地區的特色小吃手抓羊肉,也就只有在這邊才能吃的這麼過癮。

西北地區的人們對於羊肉真的是有各種的吃法,像除了上面的手抓羊肉還有黃燜羊肉、烤全羊、烤羊肉串等吃法,除了羊肉甘肅的杏皮水、酒麩、驢肉黃面、搓魚面、嘉峪關烤肉等都是當地非常不錯的名吃,有機會一定要嚐嚐。


商丘身邊事兒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裡的旅遊資源很豐富,主要的景點有嘉峪關長城,敦煌的莫高窟,張掖七彩丹霞景區,玉門關,黃河鐵橋,鳴沙山和月牙泉景區,拉卜楞寺,甘肅省博物館,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園,黃河母親雕塑等。

甘肅省的特色小吃還是挺多的,是以蘭州為代表的回族風味為主的,

主要的美食有釀皮子,靖遠羊羔肉,蘭州牛肉麵,羊肉泡饃,羊雜碎,千層牛肉餅,隴西臘肉,臊子面,手抓羊肉,甘南藏包,靜寧燒雞,烤羊腿,羊肉串,烤羊蹄,漿水面,酥食等。

在眾多美食中,我最難忘的是蘭州牛肉麵和手抓羊肉

牛肉麵簡介

北方主要還是以麵食為主的,最正宗的牛肉麵,必須要在蘭州吃,因為只有這裡的牛肉麵味道才是獨一無二的。蘭州牛肉麵最早始於清嘉慶年間,是蘭州的一道傳統名食,面很勁道,具有一清二白三綠四紅五黃的特徵,肉爛湯鮮,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

喜歡吃麵的朋友肯定不能錯過這碗牛肉麵。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距今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他也是當地比較有名的一道美食嗎,這裡的羊肉特別好吃,一點也不羶,肉味鮮美。

那麼,你最喜歡的一道甘肅美食是什麼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哈~


喵總Miao


4月初去了一趟甘南,甘肅美食,還是很好的。我講幾個我吃過的:

1、必須要說一下蘭州牛肉麵,湯汁特別鮮、拉麵很細、很勁道、配上大蔥末,很遠都能聞到。

2、西北烤肉,也是一絕。羊肉很嫩、吃得很帶勁。

3、牛奶醪糟蛋花湯。濃濃的牛奶、配上甜甜的醪糟、加上稠稠的蛋花,還有碎花生、芝麻的香味。正寧路夜市這家長鬍子爺爺家的超好喝,不比網紅店的差。

4、杏皮茶也是甘肅一大特色,也建議嘗一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