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和小勺

大腦和小勺

古人喜歡用自己的腦子做禮物送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古裝劇或者描寫古代的小說裡面出現:閣下大恩無以為報,在下願意/不惜肝腦塗地之類的。

那知此翁心,肝腦作佈施—— 宋 · 彭龜年《藥翁吟》

你看,肝啊腦子都不要了,施捨給別人了。

我們有理由懷疑,在古代,人的腦袋上都有一個洞,方便人們把腦子拿出來塗地。只是後來人們變得越來越自私,不再隨便送人,也越來越不喜歡動腦子,慢慢地進化後,顱骨就長起來了。

囟門這個位置,應該就是古人腦袋上的洞。

大腦和小勺

囟門指嬰幼兒顱骨結合不緊所形成的顱骨間隙。有前囟和後囟之分。後囟門靠近頭枕部,是兩側頂骨與枕骨之間的骨縫形成的三角形間隙;前囟門在頭頂部,是兩側額骨與兩側頂骨之間的骨縫形成的菱形間隙。

一般會有2種疾病:囟門提前閉合推遲閉合。提前閉合這是真的疾病,推遲閉合呢,其實就是簡單的返祖現象了。

我們現在所說的挖腦洞,就是從這裡來的。

需要動腦子的時候,古代人就會拿把小勺,放到這個腦洞裡面攪一攪,讓腦子動一動,然後就能想出一個點子——整個這個過程,就叫做“挖腦洞”,或者叫“動腦筋。現代人的顱骨雖說是長密閉了,但是這個古典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

我們再關心一下勺子的誕生。

按照已有的線索,勺子的使用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河姆渡文化時期,那時已經出現了很典型的骨頭做的勺子。

擁有這麼久遠的歷史,難道勺子的出現僅僅是為了人們吃飯喝湯嗎?我們需要拿出科學的精神來考證一番。

你想啊,直到現在,印度人用餐還在用手抓來吃,中國人用2根小棍子就解決了問題。單純的為了吃,人們完全沒有必要發明勺子。

據我研究,勺子的出現,就是為了挖腦洞用的——

  • 碰到需要報答的人,用勺子挖出腦子塗地;
  • 需要動動腦筋的時候,用小勺攪拌一下腦子,刺激腦神經的活動。

古人們每人隨身攜帶一把小勺,平時非常注意清潔衛生,不但洗得乾乾淨淨,還絕不外借混用。

這絕不是因為那時就有了分餐制,每個人必須有自己的餐具。而是為了防止同一把小勺在不同的腦子裡面攪和,萬一碰到不健康的腦子後引起腦膜炎的交叉傳染。

以前我在《 “吃”的惡趣味》說過,中國人對吃是非常痴迷的。

人頭上有這麼一個現成的洞,腦子整天在眼前晃來晃去,就一定會有人研究怎麼吃了。

有詩為證:

病為兀兀安身物,酒作蓬蓬入腦聲—— 宋 · 蘇軾《病後醉中》

若要還精補腦時,除非一盞醍醐飲 —— 宋· 白玉蟾《萬法歸一歌》

這都是說,吃腦子的時候要喝酒,大概和現在吃刺身要加芥末的道理差不多。

鹿胎點點上輕裘,腦片飄飄入寶篝—— 宋 · 趙時韶《落梅》

這是不堂食,要加工成香蕉片一樣的腦片,打包帶走。

行年將四士,素標已插腦—— 宋 · 五邁《白髮嘆》

挑選了4個人,腦袋上插了白色標籤,晚飯就是他們了!

野草塗肝腦,貪心怒虎狼—— 宋 · 孫衝《過古夾寨城》

這個是太講究,吃腦子的時候還要加作料慢慢享受,連虎狼都覺得沒人性看不過去了。

誰起心中炎,奪我腦上涼—— 宋 · 蒲壽宬《送使君右司趙是齋》

有人發火了,吃了我的腦子讓我覺得頭上涼涼~

憶昔當年富貴時,如今頭腦尚依稀—— 唐 · 張保胤《又留別同院》

回憶當年發跡的時候,都是吃別人的腦子;現在落魄了,但是吃腦子的嗜好改不掉,只能吃自己的,導致腦子也被吃得七零八落沒剩下幾口了。

腦子不靈尤怪事,竟將腔血灑燕京—— 明 · 徐渭《讀文信公仙岩祠集焚吊》

飯店吃到了不太新鮮的腦子,又不滿意賠償,竟然在京城大鬧事!!

只是腦袋屬於每個人的制高點,你稍微長得矮一點,就沒可能看到別人的腦子,更別說吃了。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有史以來就喜歡做官,往上爬

皇上那是天子,誰當皇帝都是天註定的,凡人求不來。所以人們普遍追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樣,只有皇帝一個人能看到自己的腦子,被吃的風險一下子降到馬裡亞納海溝,而自己可以任意挑選感興趣的腦子食用,這是人生一大享受啊!!

像詩裡面說的

書中自有千鍾粟,

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車馬多如簇

這些都是障眼法。作者宋真宗趙恆是個大吃貨,尤其對人腦著迷,他想表達的真正意思是——書中自有萬人腦。

身為皇帝,不能直接表現出統治階級吃人啊,所以他隱晦地來表達,激勵那些懸樑刺股的讀書人,寒窗苦讀時要想想美味的人腦。

所以啊,各位還是要好好讀書,雖說顱骨已經長閉合了,但你要爬得夠高的話,還是可以吃到人腦的。

那些不願意好好讀書的人呢,要注意保護你們的腦子,最好是睡覺也帶個鋼盔,戴的結實一點,以免有人來偷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