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貼 桌球愛好者比較頭疼的常見膠皮問題(1)

1.怎麼選擇合適硬度?

初學者對膠皮硬度的感受最直接,選擇硬度不只是海綿參數的比大小,硬度合理了,膠皮配置已成功大半。合適的硬度,是在發七八分力量擊球時,剛好能夠打透海綿,感受到球板的力量和形變。如果粘合沒有問題,打起來發悶,不夠通透,那要考慮降低硬度。若很輕的力量都能撞透板,發力後球板震顫感太強,則需提高硬度。更換球板時,如果球板硬度提升明顯,則需適當降低膠皮硬度以防整體偏差太大。

技術貼 乒乓愛好者比較頭疼的常見膠皮問題(1)

專業運動員往往要求更細,在沒有高質量訓練的環境下,會主動降低膠皮的硬度,以獲得穩定性。而當賽前增加了訓練量,再提高到適宜的硬度。業餘球友在球不熟的階段,略降硬度,也許更加理想。

技術貼 乒乓愛好者比較頭疼的常見膠皮問題(1)

硬度大的膠皮,出球速度不一定也快。膠皮硬度僅是反映了海綿對壓力的回彈力,儘管與出球速度有著緊密關係,但絕不是正比。球拍是一個整體,球從接觸膠皮到離開膠皮,在不加減力的理想狀態下,能量損耗越小,球速才會快。

在加力擊球的時候,使用者的力量若能夠儘可能多的傳遞,就會產生球速快的效果。所以往往是一些軟彈的膠皮,在較硬的球板上,獲得的球速比硬度高的膠皮速度快得多,就是這個道理。出球速度快慢,在球板一定的情況下,是回彈損耗越小的膠皮出球速度越快。內能膠皮一直追求的,就是高儲能、高回彈、低損耗的理想狀態。

技術貼 乒乓愛好者比較頭疼的常見膠皮問題(1)

2.配膠為什麼“正手硬反手軟”?

國家隊一直強調多用正手,是考慮到了中國人的身體條件與正反手的生理區別。正手的發力距離較大,動作相對容易掌控,且比賽及練習中使用較多。無論專業還是業餘,通常正手手感較好,發力能力更強,進攻質量更高。

因此,正手能夠適應硬一些的膠皮,能夠發力打透並且控制住。反手發力能力稍差,故臺內挑、帶、撕等輕快動作較多,多借助球板力量,需要小力量能打透的膠皮,通透、較軟成為選擇標準。

技術貼 乒乓愛好者比較頭疼的常見膠皮問題(1)

3.直板反面不用,也要貼膠皮嗎?

這要說到持球感了,顧名思義,即為球拍持球的程度與可控度。對於較薄(小於5.8毫米)、較軟的球板(如STIGA OC),貼單面膠皮會過於單薄,手感顯得“幹”。如果正面反膠,反面為薄海綿的顆粒膠的話,整體感覺會變軟,持球感會增加。反面貼厚海綿的正膠或者雙面反膠,手感上會覺得更軟,持球性也較好。

技術貼 乒乓愛好者比較頭疼的常見膠皮問題(1)

而對於厚重的直板,板身比較堅挺,單面攻擊效果好,貼雙面反膠則略顯累贅,薄海綿的顆粒膠則是較好的反面選擇。如蝴蝶王,雙面反膠會拖累速度,吃球時間是增加了,但持球感反而下降,手感渾濁。

所以,反面膠皮的調節作用至關重要。增加反面膠皮的厚度及硬度,會使手感變軟、持球時間變長,反之則變硬、持球時間變短。可根據自身需要調節,尤其是反面膠皮使用率不高的直板球友,可通過調配反面膠皮來增強正手穩定性。

技術貼 乒乓愛好者比較頭疼的常見膠皮問題(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