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修一、二、三學習提綱 暑期自學一手資料(六)

必 修 一

第 六 單 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包括26課)(現代:中國)

自查(預習著重)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背景、標誌、意義?

建國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設的內容?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訓?

改革開放以來民主法制建設的內容?

"一國兩制"的內涵、理論形成過程和實踐表現?

海峽兩岸關係的緩和的表現、阻礙兩岸統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針對臺灣問題的立場?

建國初期的外交活動和外交政策?

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的標誌?

中美、中日關係正常化的表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有哪些?

一、新中國的民主建設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代行全國人大職責,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2.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3.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二、文化大革命

主要原因:黨內指導思想的"左"傾錯誤發展為以階級鬥爭為綱

表現:"文革"中,公民的民主政治權利及至人身權利遭到嚴重踐踏,典型的事例是劉少奇冤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空前地踐踏,最突出的表現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名存實亡

教訓: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三、改革開放以來民主與法制的建設

1.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首要環節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錯案。

2.法制建設:1982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到2000年一系列法律的頒佈,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頒佈和1999年《行政複議法》的出臺,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與人民平等的原則,是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一大進步。

1999年,"依法治國"被正式寫入憲法,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民主建設:最突出的是基層民主選舉制度的普及,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基礎的一環。

四、"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1.形成過程:"一國兩制"構想首先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的。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使構想正式成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指導方針。"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成功實踐:港澳迴歸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及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政府分別在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正式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3.臺灣問題:國共內戰遺留的中國內政問題。目前阻礙兩岸統一的因素一是島內的臺獨勢力,二是外國干涉勢力。中國政府對待臺灣問題的立場是: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五、新中國的外交(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1.建國初期

外交政策:建國初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針是"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一邊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第一次提出,標誌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外交活動:1954年,中國以五大國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內瓦會議。

1955年,中國參加了亞非國家萬隆會議。

2.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美關係: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兩國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70年代外交重大突破的關鍵是中美關係的改善。

中日關係: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並正式建交。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

①外交政策:改革開放以來外交政策調整的根本目的是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②外交活動: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特點是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躍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2001年由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為維護中亞和平與安全做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