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斑塊是什麼?如何形成?平時又應該注意什麼?一篇就看懂!

隨著頸動脈彩超技術的日漸成熟與普及,檢查出頸動脈長有斑塊的人越來越多,這是因為頸動脈的位置表淺,非常適宜彩超觀察,而且頸動脈的解剖結構較為特殊,有一個分叉,是全身血管中容易長斑塊的一根血管,所以常被用來作為發現動脈斑塊的檢查部位。

頸動脈斑塊是什麼?如何形成?平時又應該注意什麼?一篇就看懂!

當頸動脈發現長了動脈斑塊時,常提示全身血管可能也發生了相同的病變,特別是如果心腦等重要器官的血管有動脈斑塊形成時,預示著發生梗塞性疾病比如心梗、腦梗的風險大大增加,所以頸動脈斑塊是一個判斷血管病變的窗口,是應當予以重視的一個問題。

【那麼,頸動脈斑塊是如何形成的呢?】

它是一種血管的病變,是由於血管內表面受到損傷,血液中的大量脂肪沉積於此,併發生一系列炎性改變形成脂質團塊,從而破裂了血管的正常結構的一種結果。這樣的血管不僅會變厚,而且彈性下降,不僅會導致管腔狹窄,還可能發生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心肌細胞與腦細胞缺血壞死而危及生命。

在臨床上,我們根據超聲檢查的結果,將頸動脈斑塊分為兩種,硬斑塊和軟斑塊,這兩種斑塊的治療方式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大的區別。

(1)先說硬斑塊吧。硬斑塊的性質比較穩定,牢牢地附著在頸動脈內膜上,一般不會發生炎症、脫落、破裂等風險,因此也就不會造成嚴重的腦血管意外事件。既然如此,我們就沒必要對它趕盡殺絕,只需要進行嚴密的定期檢測和藥物控制即可。

通常來說,我們建議患者服用阿託伐他汀、阿司匹林等藥物來防止斑塊進一步變大和發生脫落;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建議患者每半年進行一次超聲檢查,如果斑塊變大,有堵塞血管的風險,也可以採取頸動脈內膜剝離術來治療。

(2)再來說說軟斑塊。軟斑塊相對於硬斑塊性質則不那麼穩定,更容易發生脫落、破裂等情況,從而引起腦血管意外事件。因此,對於軟斑塊的治療,一方面要使用藥物進行治療,防止其發生脫落和破裂;同時,對於較大的軟斑塊,我們也可以採取支架植入的方式。

頸動脈斑塊是什麼?如何形成?平時又應該注意什麼?一篇就看懂!

對於已經發生的斑塊,由於已經經歷了炎性反應的發生,所以想使血管完全恢復正常是難以做到的,我們能做的只是阻止斑塊的繼續長大和新的斑塊發生,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從斑塊形成的原因上入手:

(1)一般防治措施

1.合理的膳食:控制總熱量的攝入,40歲以上者尤應預防發胖。食用低脂、低膽固醇的食物,並限制菸酒及含糖食物的攝入。建議飲食清淡,多吃富含維生素C(瓜果蔬菜類)以及富含植物蛋白(豆類及其製品)的食物,嚴禁暴飲暴食。

2.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對預防肥胖、鍛鍊循環系統的功能和調整血脂代謝均有一定的益處。活動要循序漸進,避免作劇烈活動,老年年提倡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極拳等。

3.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分睡眠。

4.提倡戒菸戒酒,控制原發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1.調整血脂的藥物:即可降低血脂,也可達到穩定斑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治療方式,基本上是長期終身服用,常見的有阿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2.抗血小板藥物:可防止血栓形成,用於預防冠狀動脈和腦動脈血栓栓塞。常用的藥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用帶球囊的導管進行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將突入動脈管腔的粥樣物質壓向動脈壁而使血管通暢。這種方式一般是在前面的方法都已經沒用的情況下才考慮使用。

以下是有幾項具體的指標應努力做到達標,分別是:

空腹血糖小於6.1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7.8mmol/L

血壓控制在120/80mmHg最為理想,至少應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ol/L以下,甘油三酯控制在1.7mmol/L以下

頸動脈斑塊是什麼?如何形成?平時又應該注意什麼?一篇就看懂!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啦,如果您覺得有所幫助的話,請收藏或者轉發給身邊的朋友吧!歡迎關注“老年痴呆學堂”,定期更新科普小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