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邊上的一座小鎮因湖鮮出名,每年秋季來這裡的遊客絡繹不絕


都說蘇州美,但是你可知道蘇州下轄的很多地方更美嗎?這次和朋友去領略小鎮生活的樂趣,感同身受著它和蘇州的不同,這裡更原始,更有本地文化的特色。七都,地處蘇州吳江境內,與太湖水乳交融,自古便有“魚米之鄉”、“蠶桑之地”的美譽。

小鎮緊靠太湖,自古水產豐富,有“太湖船菜”招牌系列的太湖三白、又有“秋風起,蟹黃肥”的太湖蟹以及被稱為“太湖人參”的鰻鱺,還有䰾魚,梅鱭魚等,“魚米之鄉”因此而來,這標誌著一個地方的富庶,而富庶不僅僅在於經濟,更在於人的內心淳樸。

來到七都你會發現,這裡的人見面第一句話通常是 “吃了嗎?”簡簡單單的一句問候,就將七都人注重美食、熱愛美食,熱情好客的鄉俗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這次來七都也是為了品嚐難得的美食,就在昨天,七都的捕魚開始了,湖鮮可以盡情享受。


在太湖經歷7個月的休漁期後,再次迎來開捕季,闊別半年之久的太湖湖鮮又將登上吃貨們的餐桌。七都不僅僅是有美景,美食更是誘惑無比。觀看捕魚需要在七都碼頭坐船前往,我們是跟著幾十艘漁船出湖,漁民們和我們講,他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都是有幾十年出船經驗的老漁民,一輩子都生活在太湖邊,就等著這一刻呢。

今天的漁訊很好,只見拉上的漁網上,纏滿了各種個樣的魚,偶爾也有一些雜蝦和螃蟹。他們在利索地收摘魚蟹,分類歸框。看似輕鬆自若,欣喜萬分。

看著漁民黝黑的臉佈滿深深皺紋,心裡有些動容,這是長期從事捕魚作業的特有印記,結實的胳膊與肌肉類似健美運動員,似乎讓我看到了他一次次放網、拉網時的身影。更令人動容的是,他那盪漾滿臉的燦爛笑容,絲毫不見生活的辛勞與煩憂,有的只是收穫的喜悅,樂觀向上、知足常樂的淡定與從容。

不知道今年的魚王會不會是這條呢?本來想嘗試下看看能不能抱得動,結果怕掉湖裡,放棄了,看著叔叔們都很費勁的拿起,想必這條大魚應該有20斤重吧。

遠處一條漁船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開始大家以為是什麼鴨子之類的,到了近處才發現是鸕鷀,這種還是前幾年在桂林的陽朔看過,沒想到在七都也可以近距離的觀賞,原來這是找來的表演捕魚,驚喜不斷啊。

鸕鷀捕魚,一種逐漸消逝的古法捕魚方式。聽見漁夫的指令後,鸕鷀們一頭扎進水裡捕魚,魚多的時候,喉嚨裡會塞滿魚,漁民捏住其喉嚨一擠,魚就從嘴裡一下全吐出來落進竹簍裡,這樣鮮活的場景讓人感嘆驚奇。



旁邊的“漁市廟會”非常不錯,廟會上,太湖揚帆青年志願者在現場為各位遊客提供周到的服務,七都當地特色民俗手工藝、“太湖食堂”等七都特色文創、民間地方特色小吃等一應俱全,現場遊客正有序排隊免費品嚐新鮮的魚獲。喜歡伴手禮的也可在這邊看看,價格都是比市面便宜不少,主要還是新鮮。

現場,一船滿載七都美食的龍舟宴吸引了大量觀眾的目光,總長近20米的龍舟飾以祥雲,龍舟上擺滿了來自太湖的湖鮮:冰醉小龍蝦、清蒸河鰻、紅燒巴魚、盤龍黃鱔……為尋味前來的饕餮們打造了一場視覺和味覺雙重盛宴。你們心動了嗎?喜歡的可以關注留言哦,述說你對七都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