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人民爲何要幫助美軍推翻薩達姆統治?


薩達姆通過自己的遠方叔叔踏入政壇,隨著自己在伊拉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步步架空了叔叔的權利,發動政變,成為了伊拉克的新一任總統。



伊拉克雖然石油產量豐富,但是事實上,伊拉克人卻並沒有從中得到什麼好處,因為那些“黑金”被西方國家所控制,薩達姆收回了那些石油的控制權,讓伊拉克逐步富裕起來,在伊拉克獲得了很大的支持,薩達姆執政早期,讓伊拉克獲得了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住房,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汽車和住房,已經是每個伊拉克家庭的標配,世界各地的名牌家電也是家家必備,所以他們過的還非常富裕,而且也沒有哪個恐怖組織敢在伊拉克胡來,社會治安也不錯。



但是後來薩達姆因為國力日盛,就想要在中東稱霸,在阿拉伯國家做領頭羊,此時的伊朗人作為中東強國,當然不允許伊拉克做大,同時,美國也不允許有誰可以在中東稱霸,於是在美國的支持下,伊拉克發動了兩伊戰爭,八年下來,伊拉克和伊朗雙方的經濟,治安,軍事等諸多方面被嚴重拖垮,雙方元氣大傷。



幾年以後,薩達姆入侵科威特,企圖把科威特劃入伊拉克的版圖,後來在以美國為主的多國聯軍的幫助下,經過40多天轟炸和100小時的陸戰,伊拉克被迫投降,不過卻把科威特的油田都點著,對全球定位系統空氣汙染是嚴重的,大火用了將近一年還沒有被撲滅,仍然有七百多口人油田燃燒,科威特只能花高價請其他國家的救援隊來撲滅,而此時,伊拉克國內已經是有些民不聊生,所以當美國開始他們的宣傳時,伊拉克人歡欣鼓舞,對於美軍的到來全力支持。



所以薩達姆既是伊拉克總統,又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獨裁者,他成就了伊拉克,也毀滅了伊拉克。


軍事一點通


美軍剛進入巴格達市區街頭那會兒,伊拉克人的確是自發地夾道歡迎這些大兵,幫助他們推翻薩達姆的雕像。由此可見,薩達姆在伊拉克的統治確實已經到了不得人心的地步,美軍不失時機地巧妙利用伊拉克人對薩達姆的痛恨不滿情緒,成功扮演了“解放者”的角色。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薩達姆執政初期,憑藉儲量巨大的石油資源,伊拉克的經濟發展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準,薩達姆政府在國內推廣了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住房,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小汽車出行,其餘家庭消費也很豐富,這個時候的伊拉克人對薩達姆是比較擁護的。但隨著強權統治負面因素的日積月累,薩達姆政權在伊拉克人心目中的形象逐漸向暴政定格。

薩達姆作為中東強人,一直沉迷於昔日阿拉伯帝國的榮光中,為此不惜訴諸武力企圖統一穆斯林世界。與伊朗的兩伊戰爭、出兵佔領科威特,都是雄心勃勃的薩達姆為實現心中夢想所付出的實踐。可惜在美國和以色列主導下,他們並不願意阿拉伯世界碎片化的中東平衡格局被打破,於是除了直接的第一次海灣戰爭軍事打擊外,西方國家更是制定了嚴格的對伊拉克制裁措施。戰爭的鉅額消耗和外部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人的生活水準急轉直下,增加了他們對薩達姆政權的不滿。


此外,薩達姆屠殺杜賈爾村村民、化學阿里對庫爾德人使用化學武器等事件,也嚴重損害了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隨後薩達姆又違背承諾處死了原先叛逃國外後又歸國的兩個女婿,使得他在國際上的公信力下降到冰點。而他的兩個兒子——烏代和庫賽也不是讓人省心的主,兩位“太子爺”每天過著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的糜爛生活,強搶民女、殺人害命更是家常便飯,其他家族成員也多有橫行不法事蹟,伊拉克人由此對薩達姆家族的怨恨日益加深。


竹山清溪澗


不知道大家對傳銷洗腦的過程瞭解多少,大家肯定會有很多疑問為何會被洗腦。因為傳銷組織者為大家提供了一條看似合理的成功之路,通往成功路上的的艱辛會讓大家覺得通過努力是可以做到的,既然有合理性又有可能性大家肯定會去搏一把。在此同時傳銷組織中的專業託也開始不斷的烘托這種成功的氛圍,結果不少人就信了。

所有對生活抱有不滿情緒的人都容易被洗腦,伊拉克人民當然也在其中。對伊拉克人的洗腦可是精心策劃的國家心理戰行動,在散步於伊拉克國內的各種代言人買辦的鼓動下老百姓當然容易上當受騙了。這種奔往幸福路上的熱情只要維持一段時間,那麼毀滅一個國家需要的條件就具備了。

想當年奮勇怒砸巴格達薩達姆塑像的卡杜姆·阿爾-賈布里,如今這位勇士極其後悔當年的衝動行為。賈布里告訴媒體:當年

我恨薩達姆這個獨裁者,他曾經把我在監獄中關押了11年,美軍的到來終於可以出出當年的這口惡氣。可是薩達姆政權的倒臺並沒有給這個國家帶來宣傳的民主和祥和,卻帶了更多的獨裁者,國家也變得更加的動盪不安。

一個獨裁者倒下了,千百個獨裁者站了起來。老百姓由一座大山壓迫變成了千百座大山壓迫,一切美好只不過是一場美夢,伊拉克的國家重新整合穩定不知道又要多少年才能實現。野心家獨裁者歡呼雀躍了,他們獲得了想要的,普通老百姓也只能懷念過去的安定與暢想遙遠的未來。現在大家想想伊拉克人民當年的舉動是不是很傻,不過這樣的傻事照樣還會有人繼續做下去,真的可悲又可嘆!


異域邊緣


伊拉克人幫助美軍推翻薩達姆的統治其實並不意外,伊拉克和利比亞是一樣的,統治者全部都是獨裁統治,並且都是將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非常好,可是這兩個國家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內部分歧非常嚴重,在伊拉克有許多人是反薩達姆的,在利比亞同樣有很多人反卡扎菲,無論他們做的再好都會有這樣的結果。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薩達姆的失敗並不是不得民心,人們推翻薩達姆和他的獨裁統治也沒有太大的關係,根本原因還是民族教派的矛盾,部落的矛盾。在阿拉伯國家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遜尼派穆斯林佔大多數,在伊拉克卻是什葉派穆斯林較多,有趣的是,薩達姆以及他帶領下的統治集團卻是遜尼派,這就是一大矛盾。

其次伊拉克的民族矛盾非常深,薩達姆也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就是現在該地區都是如此。除此之外還要提一點,每個伊拉克人最重要的身份並不是伊拉克公民,而是哪個部落成員。可見當地部落矛盾很深,在利比亞同樣如此,這些矛盾都無法解決,因此薩達姆的反對者很多,推翻他是無可厚非的。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推翻薩達姆雕像的那一刻,在那個時候所有人都很開心,可是事後不久,帶頭砸雕像的卡迪姆·謝里夫公然表態自己後悔了,他表示自己是受到了蠱惑,想想以前,雖然各派矛盾很深,可是有薩達姆在不至於丟掉性命,現在的自己隨時都在擔心性命問題。

在美國發動戰爭之前,一直在對伊拉克進行經濟制裁,那幾年伊拉克人過的並不好,再加上美國用各種方式對其進行軟侵略,最後他們推翻薩達姆非常正常,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伊拉克人民為什麼要幫助美軍?或者問現在的伊拉克人民後不後悔?這一類的問題這一兩年問得特別多,我的回答很簡單“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伊拉克有沒有富裕過?當然有,張局座就曾在七十年代去過伊拉克,根據他的親身經歷,伊拉克當時的富裕程度即使比不過沙特,也相差不遠了。石油國家嘛,在七八十年代沒錢簡直沒天理啊。如果提人均收入,估計即使現在的我們也只有流口水的份,怎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於是順理成章得出一個結論,伊拉克現在的沒落,是美帝國主義的霸權干涉,是對伊拉克人民制裁的結果,再結合我們隔三差五聽到的爆炸襲擊,我們幾乎可以得出結論“伊拉克人民簡直是貴人不做做賤人”,幫助美帝推翻自己的國家,簡直都是“伊奸”。事實真的如此嗎?

伊拉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有錢是真的,但在位的並不是薩達姆,而是貝克爾。在貝克爾執政時期,薩達姆雖然負責主管內部安全事務,翌年成為革命指揮部的副總書記以及宣傳部長和安全部長,已經進入權力核心,但並不是最高領導人,伊拉克在七十年代的發展,薩達姆有功,但不是首功。1979年7月16日,薩達姆到達權力顛峰,當天他就任總統,成為伊拉克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原總統貝克爾被迫下臺改任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復興黨原領導人物Abdul Rahman Mohammed Aref亦在該年淡出政治。

1979年7月16日之後的伊拉克,正式進入薩達姆時期。

當時的世界還處於冷戰時期,進入70年代以來,由於蘇埃關係出現逆轉,蘇聯感到有必要在發展與伊拉克的關係上下功夫,企圖以伊拉克來代替埃及。1979年,一個伊拉克空軍代表團訪問了蘇聯,在參觀各大飛機制造廠之後,他們下了一個大訂單,訂購包括當時最先進的制空戰鬥機米格-25狐蝠在內的240架戰鬥機和直升機。經過審慎的考慮,蘇聯人同意了這一要求。這個時候的伊拉克可謂春風得意,有錢,有武器,也就順理成章有了野心。

伊拉克的所有災難根源於兩伊戰爭。1979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占人口55%的什葉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勢力活躍,從而成為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伊拉克國富兵強,積極謀求海灣地區霸權,企圖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以消除所面臨的威脅並徹底解決邊界爭端。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請注意,1979年7月16日之後的伊拉克,正式進入薩達姆時期,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中間只有一年多一點而已。

如果兩伊戰爭順利,薩達姆能順利解決邊界問題,得到海灣地區霸權也算他本事。但很可惜,這場仗打得要多臭有多臭,打了八年,沒有一次迂迴,沒有一次突擊,仗打得非常簡單,一線兵力平鋪,坦克當炮臺,八十年代的戰爭除了武器是現在武器,戰略戰術硬是給人一種一戰的味道。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35萬、傷7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揹負了大量的債務,這場戰爭前,伊拉克擁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700多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

兩伊戰爭於1988年8月20日正式停止,仗打完了,雖然臭了點,埋頭苦幹,賣石油,賺錢,還債,以伊拉克的石油儲備,不是沒有希望,可是薩達姆不幹,繼續在作死的路上一路狂奔。

1990年8月,伊拉克對科威特發動侵略戰爭,其意圖將科威特變為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五個月後,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伊拉克不但被迫放棄了科威特,本國各項發展也遭到巨大破壞。科威特什麼國家,伊拉克的朋友,兄弟,前文提到過,打兩伊戰爭時欠下的阿拉伯國家300多億貸款中科威特提供了140億,說是伊拉克的恩人也不為過,而薩達姆為了賴賬,居然出兵科威特,簡直就是忘恩負義。而且,科威特的被侵略,改變了當時中東政治格局,特別是石油的出口分佈,甚至影響石油的出口價格,美國將石油和美元掛鉤,蘇聯的石油是他最大的出口外匯項,想控制石油價格,美蘇都不會同意。

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布什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佈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2個航母戰鬥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1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40年在世界地區性衝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8月3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聯合國安理會就以14票贊成,0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660號決議。從8月2日至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12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8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1991年1月15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38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之後的事大家也都清楚,對伊拉克實施制裁,但這個制裁不是沒有人情味,美國主導了一個“石油換食品”計劃,即將石油出售後的美元換成伊拉克人民所需要的食品和其餘生活用品,以保障伊拉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但隨後就傳出薩達姆政府內的高管甚至他自己走私石油,一方面發展軍事力量,另一方面中飽私囊,過著奢靡的生活。而伊拉克人就只能掙扎在生存線上,偶爾回憶一下薩達姆上臺前的那段美好生活。

你說伊拉克人會不恨薩達姆?當美軍到來的時候,什麼投降黨,帶路黨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是雲在藍天,我喜歡歷史,喜歡軍事,也喜歡經濟。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點贊並關注,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雲在藍天8480


薩達姆獨裁專制的殘酷統治,給老百姓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敢怒不敢言。而薩達姆家族卻靠著搜刮民脂民膏,擁有幾千億美元,過著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的糜爛生活,還讓人民對他感恩戴德,否則就喪心病狂地鎮壓。你想想,好容易美軍來了推翻薩達姆,人民能不歡欣鼓舞嗎?擺脫了惡魔的統治,使伊拉克走上了民主文明之路,這不是天大的好事嗎?!


敖包相回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後,我們看到,當美軍浩浩蕩蕩的挺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時,伊拉克民眾竟然在街邊歡欣鼓舞。這個畫面讓很多人為之疑惑,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伊拉克人去幫助美軍來攻打伊拉克呢?

在薩達姆上任後的第二年,在西方國家的鼓動下,發起了對伊朗的戰爭,俗稱兩伊戰爭,歷時八年。從那一年開始直到如今,伊拉克人經歷了無數次戰爭,人們在經歷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後,對戰爭可謂是厭惡至極,但這僅僅是開始。兩伊戰爭使得伊拉克的經濟一落千丈,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儘快的恢復經濟,薩達姆又對領國科威特發起戰爭,並一舉拿下科威特,薩達姆的行為惹惱了西方國家,並組建聯軍對伊拉克宣戰,薩達姆被打的落花流水,聯合國對伊拉克實施制裁,這導致很大一部分伊拉克人沒有飯吃,餓死了無數人,最後聯合國出於人道主義援助,提出以石油換糧食的政策,才勉強幫助伊拉克人度過了饑荒。

經過了這兩次戰爭,伊拉克早已經傷痕累累,直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伊拉克人認為只有將薩達姆打倒,伊拉克才能迎來春天,如今有西方國家的幫助,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出現了伊拉克人去幫助美國推翻薩達姆。


走進伊拉克


因為伊拉克人民認為美國推翻薩達姆後,會對伊拉克進行戰後重建,會讓伊拉克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可是這一切美好的幻想都破滅了。



1.薩達姆是個殺人如麻的獨裁者,也是一位有骨氣的反美英雄。薩達姆1937年出生於伊拉克的提克里特市,曾經親自當過殺手參與暗殺伊拉克國王和伊拉克前總理,不過在暗殺行動中他中槍逃跑。1960年薩達姆被缺席審判判處死刑,他一生多次被捕,可以用亡命之徒來形容薩達姆本人。1968年薩達姆所在的伊拉克復興黨奪得了伊拉克政權。由於薩達姆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幫助復興黨奪取了伊拉克的政權,所以薩達姆一路平步青雲。薩達姆1970年開始就主管伊拉克的經濟發展和石油出口工作,他1979年成功當選為伊拉克總統。自從他主管伊拉克的經濟工作開始,伊拉克政府就沒收了美國在伊拉克的石油公司,損害了美國的經濟利益。薩達姆依靠出口石油,把伊拉克建設成為了當時中東地區的經濟大國、軍事大國、工業大國。俗話說得好:“人有了錢內心就會膨脹,國家強大後也一定會謀求海外利益”。薩達姆在1980年開始謀劃稱霸中東,而當時伊朗執行反美政策,因此美國支持薩達姆對伊朗發動了“兩伊戰爭”。



2.兩伊戰爭打了8年,導致伊朗和伊拉克損失慘重,兩國都揹負了鉅額的戰爭債務,伊拉克的經濟從此一蹶不振。1990年薩拉姆指揮伊拉克軍隊吞併了科威特,雖然美國是伊拉克昔日的盟友,曾經支持伊拉克對伊朗發動了兩伊戰爭。不過美國也知道“強龍壓不過地頭蛇”的道理,美國不希望伊拉克在中東地區崛起,對美國控制中東地區產生挑戰。因此美國經過聯合國的授權,對伊拉克發動了海灣戰爭。海灣戰爭結束後美國又主導聯合國在伊拉克的南部和北部設立了禁飛區,防止薩達姆指揮的伊拉克軍隊,對南部的什葉派武裝和北部的庫爾德武裝進行圍剿。美國聯合西方國家從1991年至2003年,對伊拉克進行了長期的經濟制裁,導致伊拉克經濟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薩拉姆為了反抗美國對伊拉克進行長期的經濟制裁,在2002年宣佈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不用美元結算,改為用歐元交易,這損害了美國的經濟利益。



3.因此美國在2003年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在發動戰爭前美國給伊拉克所有的高級將領打了電話,要求他們不要為薩達姆賣命,更不要與美軍對抗。而美國會讓這些伊拉克高級軍官去美國生活,並且會給他們幾百萬美元。就這樣薩達姆手下的116萬伊拉克軍隊放下了武器,而美國只派遣了3萬軍隊就佔領了整個伊拉克。薩拉姆被推翻後,伊拉克人民非常高興,他們推倒了薩達姆的塑像,並且對美國重建伊拉克抱有非常大的幻想。當時很多伊拉克民眾認為,美國會解除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幫助伊拉克進行經濟重建,讓伊拉克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可是美國只制定了推翻薩達姆的計劃,並沒有制定對伊拉克進行重建的計劃,這導致伊拉克人民白歡喜一場。因為美國知道伊拉克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如果讓伊拉克重新崛起,那麼伊拉克還會重新在中東地區進行爭霸,這就是美國沒有對伊拉克進行重建的原因。


杜達特洛夫斯基


伊拉克人民為何要幫助美軍推翻薩達姆統治?其實在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時,有一些伊拉克人支持美軍的入侵行動,併為其直接提供幫助並不奇怪。因為伊拉克本身就是一個內部分歧非常深的國家,因此在伊拉克國內,反薩達姆勢力始終存在。但如果用“伊拉克人民”這個詞代表多數伊拉克人當時都在幫助美軍去推翻薩達姆的統治,就絕對是不準確的了。


薩達姆時期的政治形勢

薩達姆在伊拉克戰爭之前的統治確實不能說得民心,但這個原因跟什麼它的獨裁腐敗之類的統治其實關係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伊拉克固有的民族教派和部族矛盾。

伊拉克在阿拉伯國家中其實是具有一些非常獨特的特點的,即在多數阿拉伯國家裡,遜尼派穆斯林都佔有多數,但在伊拉克卻是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但以薩達姆為代表的伊拉克統治集團卻仍然和其它多數阿拉伯國家一樣是遜尼派穆斯林,所以伊拉克的什葉派幾乎從來沒有真正支持過薩達姆。另外伊拉克還有著明顯的民族矛盾,即在伊拉克北部居住著大量的庫爾德人,其人口大約能佔到伊拉克人口的20%左右,和伊拉克主體的阿拉伯人也有著明顯的民族差別,所以庫爾德人也基本沒有支持過薩達姆。

伊拉克的社會結構,部落、部族、宗族和家族,國家反而在很多時候並不重要

而除了民族和教派的差別,伊拉克整體的社會發展水平與社會組織形式也決定了對任何一個領導人的支持都只能是少數。因為在伊拉克,每一個人最重要的身份都不是伊拉克公民,而是某個部落的成員,在整個伊拉克一共有150個部落。而每個部落又是由很多部族組成的,每個部族的首領都被稱為謝赫,謝赫們對每個伊拉克人的影響力都非常巨大,而在謝赫下面,則還有宗族和家族兩個層級。所以每個伊拉克人首要的身份是本部族的成員,在政治方面基本要聽本部族謝赫的,而每個謝赫則會受到部落首領的很大影響。然後部落首領又幾乎沒法超越所屬教派的一些基本原則。所以作為少數教派執政的薩達姆,可以說從一開始就不可能贏得多數伊拉克人的支持,能達到的最佳狀態也只能是各教派、主要部落的部族接受其統治。而這在伊拉克戰爭之前和之中也基本沒什麼變化。

薩達姆倒臺的假象

所以其實在伊拉克戰爭期間,也並不存在伊拉克人群起推翻薩達姆的現象,即使是在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憑藉美英的空中支援取得了自治的庫爾德自治區,也沒有真正派出作戰人員參與對薩達姆政權的軍事行動。而在其它的伊拉克地區,一直到巴格達被美英聯軍攻陷,也沒有出現過大量民間人員揭竿而起的現象。薩達姆政權的迅速跨臺,主要是由於伊拉克軍隊在經過聯合國長達10餘年的制裁之後,軍事實力確實和美英聯軍差距過大所致。

當時的電視鏡頭讓人感覺現場人很多

而許多人得出伊拉克人幫助美軍推翻薩達姆統治的印象,恐怕最直接的原因是美英聯軍攻克巴格達當天,通過美英媒體向全球直播的伊拉克“民眾”在巴格達費爾多斯廣場推倒薩達姆銅像的現場,那個直播確實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力,給全球很多人造成了伊拉克人“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假象。但後來公佈的一些材料顯示,當時的那個場面多數確實是一種假象。

但從另一個角度拍攝的當時的情形卻是這樣

因為當時現場轉播的鏡頭顯示似乎那個廣場上有很多人自發前來的伊拉克民眾,但實際情況是當時的轉播機位是經過精心佈置的,現場只有一小塊空間裡圍起了一些人,而這些人多數還是美國的海軍陸戰隊士兵和各國記者。另外雖然確實有一些伊拉克平民,但卻基本都是美軍的心理戰部隊在直播開始之前通過高音喇叭等各種心理戰方式動員來的。

而現場推倒薩達姆銅像所用的工具,則是完全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所提供。以致於美國資深中東問題記者羅伯特·菲斯克甚至將當天的場面稱為:

二戰硫磺島插旗擺拍之後擺拍成分最重的畫面。

而在這方面更有說服力的恐怕是當時鏡頭中在美軍協助下領頭用鐵錘敲打薩達姆銅像基座的卡迪姆·謝里夫在事後的悔恨表態了。在2016年的一次採訪中,卡迪姆·謝里夫竟然說出了下面這段話:

薩達姆走了,但現在在他的位置上又多出了1000個薩達姆。現在每當我走過那個雕像的位置時,我都會感到心痛和羞愧。我會問自己,我當時為什麼要砸掉這個雕像?現在我想做的是把雕像碎片重新撿起來,把它重建起來。我想把它重建,但我卻擔心被人殺了。薩達姆統治時期沒有腐敗或者搶劫,當時很安全,而現在……

當時領頭砸薩達姆雕像的卡迪姆·謝里夫


所以綜合來看,當時的伊拉克普通民眾並沒有過多參與美軍推翻薩達姆統治的行動,當然少量人配合美軍總是有的,任何一個入侵的侵略軍也都能找到配合其行動的人,就像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在旅順屠城的日軍也曾經找到了配合其埋屍體的人。當然桃花石雜談也並不是說薩達姆有多得民心,只是當時的伊拉克民眾多數都採取的是自我保命的態度,能躲開戰事就躲開戰事。只是伊拉克在戰後的情況始終還不如戰前,所以現在懷念伊拉克戰前情形的人反而多了一些,比如去年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伊戰14年過後,認為國家走在正確方向上的民眾仍然只有39%。


桃花石雜談


專治的政權必須推翻它!推翻以後,伊拉克沒有及時組建民主政府,這是導致現在混亂露面的主要原因!國家應該為人民服務!保護國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證人民安居樂業!保證國民的合法權益不受踐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