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通衢,黎國故城 革命老區,上黨畫廊——山西黎城

黎城縣,山西長治市轄縣,古稱黎侯國,太行山革命老區,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東大門”,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因古黎國故城而得名。

三省通衢,黎國故城 革命老區,上黨畫廊——山西黎城

黎 城

黎城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靳家街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黎城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史長達2700多年。塔坡西周古墓群發掘,證明黎城縣是古黎侯國所在地。小寨村冀南銀行舊址,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被譽為新中國金融事業的搖籃。1998年,民間手工藝品——黎侯布虎被中國郵政選定為虎年生肖郵票圖案。

【歷史沿革】

春秋,為黎侯國。

漢朝、三國、兩晉,為潞縣。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廢潞縣,置刈陵縣,縣治設於今李莊鄉古縣村,為黎城境內建縣之始。

隋開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縣,此為以黎城名縣之始,從此與潞城各自為縣。

唐初,先屬韓州,後屬潞州,隸屬河東道。天祐元年(905),改為黎亭縣。

五代後唐時,復為黎城縣。

宋初,屬河東路潞州。天聖三年(1025),遷縣城於原縣治東南4公里的白馬驛,即今縣城。熙寧五年(1072),併入潞城縣。元祐元年(1086),復置黎城縣,自此縣名歷代不改。

金朝,屬河東南路潞州。貞祐三年(1215),升涉縣為崇州,黎城屬之。貞右四年(1216),崇州復為縣,黎城仍歸潞州。

元,屬晉寧路潞州。

明代中前期,屬冀南道潞州。嘉靖八年(1529)升潞州為潞安府,黎城屬之。

清,屬冀寧道潞安府。

【近代變遷】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以道承省統縣,黎城屬冀寧道。

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道,直隸于山西省政府。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山西確立專署 ,署黎城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將三區偏城、宇莊等54村劃出,設立偏城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1日,晉冀魯豫邊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太行行署四專署。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31日,為適應抗日鬥爭形勢需要,分黎城為黎城,黎北兩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5日,複合為黎城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屬太行三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恢復山西省建制,黎城屬長治專區。

1959年1月,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

1979年改為晉東南地區行政區署,黎城仍為其屬縣。

1985年4月30日,國務院撤銷晉東南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黎城劃歸長治市管轄。

【行政建制】

2012年,黎城縣轄5鎮4鄉251個行政村:黎侯鎮、東陽關鎮、上遙鎮、西井鎮、黃崖洞鎮、西仵鄉、停河鋪鄉、程家山鄉、洪井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末黎城縣總人口15.96萬人,比2011年增加0.0321萬人,男性人口8.26萬人,女性人口7.70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06‰,死亡率6.53‰,自然增長率4.52‰,城鎮人口比重達到35.68%,比2011年提高1.68個百分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5人。

民族——

以漢族人口為主,2012年末有回、蒙、苗、滿族等少數民族10個,共35人。

【地理地貌】

黎城縣位於長治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13°21′,北緯36°30′。東臨河北涉縣,南接平順、潞城,西連襄垣、武鄉,北界晉中左權,與河南林州為鄰。

黎城縣位於太行山東翼南段,屬黃土高原一部分,以中等構造剝蝕侵蝕山地為主。縱觀黎城縣,四面環山,中間低凹,山多川少,地形複雜,是太行山中的一個小型山間盆地。縣境內西北高、東南低。最高的全榆窪頂,海拔為2020米;最低的黃崖洞鎮清泉村清漳河谷地,海拔為622米;縣城海拔為750米;黎城縣平均海拔800米。黎城縣山區約佔總面積的58%,丘陵約佔總面積的31%,平川約佔總面積的11%。

【主要河流】

黎城縣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濁漳河和清漳河,分別從南北由西向東過境,以橫嶺為界,流入濁漳河的有平頭河、中莊河、原莊河、小東河,流入清漳河的有龍王廟河、大南河、白寺交河、南委泉河、柏官莊河、源泉河、香爐交河。

【氣候概況】

黎城縣屬典型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4℃,年有效積溫3583.8℃,平均降水量547毫米,無霜期180天左右,最長年份達到216天。最熱月為7月份(歷年平均23.6℃),最冷月為1月份(歷年平均-4.3℃)。年平均降水量519.0mm,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548.5時。

【主要資源】

礦產資源——

至2012年,黎城縣礦種主要為黑色金屬和非金屬。黑色金屬主要公佈於北部,而南部則以非金屬礦產居多,主要礦種有鐵、硅石、白雲岩、石灰岩、石膏、花崗石、鉀礦(含鉀岩石)、紫砂岩、以及磷礦、紅石板、石棉蛭石、粘土以及河砂等。各類礦產21種,探明儲量的5種,其中鐵礦探明總儲量為2.03億噸。硅礦儲量20億噸左右,白雲石儲量5億噸左右,鉀礦儲量5億噸左右,石膏礦儲量5000萬噸。

水資源——

黎城縣地下水可採儲量0.2—0.4億立方米。黎城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7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851億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儲量0.97億立方米,重複水量為0.88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至2012年,黎城縣國土總土地面積1665987.8畝,其中耕地面積300564.2畝,園地面積31585.9畝,林地面積422911.3畝,牧草地面積347769.2畝,建設用地面積74781.4畝,未利用地面積410284.8畝。

【經濟發展】

2012年,黎城縣生產總值308064萬元,比2011年增長13.9%。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101萬元,比2011年增長4.6%,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1%;第二產業增加值157102萬元,比2011年增長20.0%,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0%;第三產業增加值122861萬元,比2011年增長8.9%,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9.9%。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48313萬元,比2011年增長14.8%;金融保險業增加值9321萬元,比2011年增長11.9%;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6292萬元,比2011年增長8.6%。三次產業比例由2011年的10.3∶49.6∶40.1調整為9.1∶51.0∶39.9。

【遺址遺存】

靳家街古文化遺址——

黎城是一個古老的縣邑,歷史非常悠久。一九五八年,山西老一代考古學者郭勇先生踏入黎境,第一次對黎城的地上地下文物進行了重點調查。他在縣城周邊發現了兩處古文化遺址:一處是古縣遺址,另一處是仵橋遺址(後因核實其屬地為北泉寨,故更名為北泉寨遺址),當時定為新石器晚期的仰韶、龍山混合文化。

自1982年以來,市、縣相繼組織了數次全面普查,新發現了趙家山、靳家街、仵橋、北坊、望北、西仵、桂花等多處遺址,時代類型都屬同一時期,而每次調查採集的石器、陶片標本都收藏於縣文博館。1990年正式把古縣、望北、北泉寨遺址列為“黎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現的所有文化遺址,都集中在縣城周圍,最近的已因城市建設,包納入縣城之內,最遠也不過十里,這和當時的生存環境分不開。

【名勝概覽】

黃崖洞革命紀念地——

三省通衢,黎國故城 革命老區,上黨畫廊——山西黎城

黎城黃崖洞景區

位於黎城北部45公里東崖底鎮上赤峪村西黃崖山。面積50多平方公里,海拔在1500至2000米之間,山勢嵯峨,群峰突兀;一泓澗水,破崖而出,構成一條迂迴曲折、峭壁對峙、溝壑縱橫的帶狀深谷。因居中的懸崖上有個距谷底約30米,可容百人的天然大石洞,故名黃崖洞。

黃崖洞曾作八路軍兵工廠的倉儲之用。洞因廠而名,廠因洞而存。1942年9月,為紀念在保衛戰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在水窯山中修建了一座烈士公墓並建起一座7米高的紀念碑,碑文上刻著43位烈士的英名和原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團長歐致富撰寫的碑文。1971年又修建了“黃崖洞保衛戰殉國烈士紀念塔”。1985年對黃崖洞進行大規模的修整,修復了兵工廠廠房,新建了牌樓、紀念塔、展覽館、鎮倭塔等建築。牌樓正中是鄧小平親筆題寫的“黃崖洞”三個遒勁的金色大字。紀念塔正面工筆隸刻“黃崖洞殉國烈士永垂不朽”。

展覽館收集了大量珍貴史料和實物。展覽館前依次豎立了14塊石碑,分別刻寫著薄一波、李雪峰、陳志堅、歐致富等領導人的題詞。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廣志山——

三省通衢,黎國故城 革命老區,上黨畫廊——山西黎城

廣志山景區

在黎城與襄垣兩縣搭界處有一座海拔1807米高的廣志山。廣志山俗稱廣志堖,又名中陽山。此山巍峨險峻,峭壁如削,峰頭聳入天際。晴天麗日,在此登高望遠,百里之內,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胸志開豁,故從黎城乘車西北行30公里,使可以到達廣志山的山腰。這裡腹地坦闊,草綠如茵,林泉相映,環境幽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