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底線思維,其根本含義是什麼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底線思維,其根本含義是什麼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堅持底線思維,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個重要戰略策略,也是一個很緊要的領導藝術。只有凡事從最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毛澤東同志多次說過,不論任何工作,我們都要放在最壞的基礎上來設想,從最壞的可能性來想,來部署。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準備好對策。這樣,即使出現了大的風險,天也不會塌下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在國際和國內面臨的矛盾和風險都不少,決不能掉以輕心,“各種風險我們都要防控,但重點要防控那些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性風險,這是我一直強調底線思維的根本含義”。我們要提高底線思維能力,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寧可把形勢想得更復雜一點,把挑戰看得更嚴峻一些,做好應付最壞局面的思想準備。

習近平總書記對一些重要領域要堅守底線作過深刻闡述。比如,在道路方向問題上,強調不能犯顛覆性錯誤,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在經濟建設方面,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在依法治國方面,強調牢固樹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守住做人、處事、用權、交友的底線,自覺維護法律尊嚴和權威;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強調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在外交戰略方面,強調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等等。要準確把握這些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樹立明確的底線意識,決不能觸碰、踐踏和逾越那些事關黨和國家事業興衰成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界限,不斷增強堅守底線的堅定性自覺性。

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好,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歷史任務。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要把底線思維貫穿工作始終,增強憂患意識,把困難和挑戰估計得充分一些,把應對各種複雜局面、意外情況的預案做得周密一些,積極尋求規避系統性風險、化解複雜矛盾、謀求創新發展的路徑和方法,千方百計“託底”、“守底”、“保底”,確保在風險可控範圍內實現發展目標。

(作者楊光輯,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