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多事少在家辦公,這樣的美差叫天皇

在日本人心中,天皇是神話傳說中的創世之神,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也是國的象徵。

其實,不僅很多日文是從漢字中引進演變的,就是“天皇”二字也是從中國引進的。

(一)

錢多事少在家辦公,這樣的美差叫天皇

古代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生產水平落後。最早對日本的確切記載,是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中的記述。班固稱日本為“倭”。對於中國給予他們的這一稱謂,日本人很高興,稱他們的領袖為“倭王”。

到了公元4世紀,日本人逐漸知道“倭”字含有貶義,便對“倭王”之稱不滿意,號稱日本人只敬奉天上諸神,他們的首領應是天神之子,所以不能叫“倭王”,於是將“倭王”改稱為“天子”。

(二)

錢多事少在家辦公,這樣的美差叫天皇

圖注:唐朝時期,留學生大多入讀“最高學府”國子監

古話說:打天下靠的是弓馬騎射,治天下則靠文教科舉。

公元673年,日本天武帝即位。為鞏固權力,他大力強化皇權,但畢竟沒有什麼文化和先進思想引領,怎麼強化都不得勁兒。

於是,天武派遣學者、僧侶到大唐國土“取經”,這些遣唐使把唐代文化藝術、服飾、律令制度等帶回了日本,還努力學習儒、道、佛思想,效仿生產經營和農耕種植。

到了唐高宗後期,武則天被尊稱為天后,唐高宗自然就是天皇了。日本天武帝感到“天皇”很有意味,遂又引進了“天皇”稱號,將自己也定為“天皇”,沿用至今。

(三)

錢多事少在家辦公,這樣的美差叫天皇

圖注:裕仁

後來,隨著皇權加強,特別是明治維新時,天皇權力達到頂峰,完全被神化了。

1889年,日本公佈法制,規定日本是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神”,所有人都得服從他的權威,於是天皇總攬政、軍、祭司大權於一身。這就是為天皇操縱軍國提供了可能。

尤其是裕仁,他指揮策劃、相繼發動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在侵華日軍看來,天皇是神主,所以心甘情願為天皇獻身。

錢多事少在家辦公,這樣的美差叫天皇

日本戰敗後,美國為順應民意,其實主要為了方便對戰後日本的統治,故而允許保留天皇。

緊接著,美方逼迫昭和發表“人間宣言”,否定自己是人間的“神”,承認自己不再具有“神性”。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長久以來存在於民眾中的愚忠。

但因為天皇始終是軍國的偶像,這一體制的保留,就使得日本與軍國相關的文化因素無法徹底根除。

(四)

錢多事少在家辦公,這樣的美差叫天皇

圖注:明仁和皇后美智子及女兒紀宮清子

今天的天皇沒什麼實權了,他的主要工作是名義上的任命領導人、召開會議等。由於天皇不再具備乾綱獨斷的權力,越來越成為文化的象徵。

他們雖然沒有多少工作幹,但待遇卻非常高,有上千人侍奉,每年大大小小開支高達2億多美元,主要用於支付皇室的運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