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彰武縣,地名源於章古台,蒙語意爲有菱角的地方


遼寧省彰武縣,地名源於章古臺,蒙語意為有菱角的地方

彰武縣隸屬於遼寧省阜新市,總面積3641平方公里,總人口41萬。彰武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先進縣”、“國家森林採伐管理改革試點縣”、“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連續九年獲遼寧省農建“大禹杯”。

一、歷史沿革

1、清順治四年(1647年)蒙古賓圖郡王和吐默特達爾罕王將縣境土地獻朝廷,做三陵牧養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設養息牧場(滿語稱“蘇魯克”,放牧牛羊的草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縣彰武縣,屬新民府。光緒三十三年屬奉天省。

2、民國初屬奉天省遼瀋道,後屬奉天省洮昌道。1929年屬遼寧省。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屬遼西行政公署。1946年4月屬遼北省五專區,同年6月屬遼吉區行政公署一專區。1947年屬遼北省五專區。

3、1949年屬遼西省,1954年屬遼寧省。1955年屬錦州專區,1959年屬阜新市。

二、地名來歷

遼寧省彰武縣,地名源於章古臺,蒙語意為有菱角的地方

遼寧省彰武縣,地名源於章古臺,蒙語意為有菱角的地方

遼寧省彰武縣,地名源於章古臺,蒙語意為有菱角的地方

彰武柳條邊遺址

民國 《彰武縣誌》 卷1: “以地在彰武臺門外,故取名彰武縣。”彰武”縣名,出自彰武臺邊門。養息牧河古稱彰武臺河,“彰武臺”即“章古臺”,是蒙古話的音譯,意思是有菱角的地方。清朝在今彰武地區設立柳條邊門時,在彰武臺河畔,叫彰武臺門。設縣時因在彰武臺邊門外因此叫彰武。

邊門舊址在今養息牧門屯和彰武臺門村(今屬新民市於家鄉)兩村中間,距今縣城25公里。當時是內通盛京外通蒙古的重要邊門。

三、柳條邊

清朝為了保護“龍興重地”,在今遼寧和吉林西南修築了柳條邊牆。柳條邊牆始築於順治初年,至康熙中期完成。它是清朝設置的一條標示禁區界線的柳條牆。清柳條邊不似前代的長城,沒有軍事意義,實質只是一條標示禁區的界線,邊門只是稽查收稅的封建關卡和交通孔道。

四、風景名勝

遼寧省彰武縣,地名源於章古臺,蒙語意為有菱角的地方

1、千佛山風景區。坐落在彰武縣城東北部的大四家子鄉阿古廟屯。是集宗教祭祀、摩崖石刻藝術與自然風光於一體的旅遊景區。

遼寧省彰武縣,地名源於章古臺,蒙語意為有菱角的地方

2、章古颱風景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章古臺地處號稱"八百里瀚海"的科爾沁沙地南緣。

遼寧省彰武縣,地名源於章古臺,蒙語意為有菱角的地方

3、高山臺森林公園。是遼寧最大的五角楓培育基地,為省級森林公園。這裡的果樹有幾十個品種,尤其以蘋果和梨著名。

遼寧省彰武縣,地名源於章古臺,蒙語意為有菱角的地方

4、巨龍湖風景區。位於後新秋鎮樂園村西北1公里處。它是一座以農業灌溉、旅遊開發,水產養殖為主,兼顧防洪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

遼寧省彰武縣,地名源於章古臺,蒙語意為有菱角的地方

5、那木斯萊風景區。地處遼寧省彰武縣境內東北部,名源蒙古族人名。總面積7103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716公頃,蓮花泡水面面積76.7公頃,最大水深1.8米,是縣境內大型泡沼之一。

遼寧省彰武縣,地名源於章古臺,蒙語意為有菱角的地方

5、烽火臺。烽火臺始修於明正統七年,即1442年,是明長城的邊牆外路臺之一。修復後的烽火臺頂寬8.7米,下底寬9.7米,臺高8.7米。

遼寧省彰武縣,地名源於章古臺,蒙語意為有菱角的地方

6、聖經寺。蒙古族喇嘛教寺廟。位於彰武縣城東北百華里的大四家子鄉扎蘭營子村。東北與康平、東南與法庫居鄰。始建於清道光21年(1841年)。坐基於龜山山脊之上,四周八山環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