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企業如何「謀局」大健康

医药企业如何“谋局”大健康

由於新的、非傳統性市場的進入者、顛覆性的技術,還有在高速發展市場崛起、著眼於全球的參與者,未來大健康產業的格局將會有大不同。要在“戰國時代”先快人一步,醫藥企業必須找準定位。

医药企业如何“谋局”大健康

在醫藥經營領域,定位其實應用的並不是很多。很多藥企並沒有真正意義上進行戰略定位,絕大部分藥企都是什麼藥品都生產,什麼領域都進入,最終形成了混亂的產品線和模糊的品牌認知。

在雲南白藥打著“止血功效牙膏”的旗號成功開闢出一片新天地的時期,不少藥企如滇紅藥業、片仔癀藥業、哈藥集團、中美天津史克、北京同仁堂等雖然沒有進行長時間的戰略佈局和的品牌定位,也趨之若鶩扎堆擠進牙膏市場。

“快消品、日化品的消費量極大,如果是一個純粹的藥品,很難達到這樣的銷量,因此大家都想進入更大容量的市場是很自然的選擇,這叫做在有魚的地方去摸魚。”有企業家這樣分析道。雲南白藥牙膏的成功, 讓眾多藥企看到賣牙膏比賣藥掙錢,但從這某些藥企品牌的牙膏主打功效可以看出,它們基本還是跟隨著雲南白藥牙膏的功能,功效上同質化嚴重。雖然品牌、用料、工藝、概念或許有些差異,但細微的差別很難轉換成市場競爭的優勢打動消費者,自然難以撼動已佔據這一品類第一位置的雲南白藥牙膏。

医药企业如何“谋局”大健康

面對這樣一個“ 戰國時代”,專家表示,企業不宜盲目涉足大健康領域, 一部分企業成功是因為他們積極結合企業已有產品領域的科技、文化優勢,企業發展大健康是在原有優勢上起跳,而不是去顛覆傳統的模式。這就意味著,分羹大健康者必須先找準自身的定位。

《醫藥企業轉型升級戰略》的作者史立臣認為,在醫藥領域,有少量企業進行了定位,但問題重重。有一些藥企被“定位”,有一些藥企則自我定位狹窄。如全國中藥五十強頸復康藥業本是一家集中藥材種植養殖、研發製造、貿易流通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但由於頸復康藥業初期大量的廣告,尤其是把產品的名字命名為企業的名字,使消費者一致認為頸復康藥業是專門生產治療頸椎藥品的企業,結果導致其他品牌的品種很難發展起來,一品獨大多年來難以改觀。

專家認為,在新的時代下,企業必須意識到是目前的新興醫療服務模式探索僅僅是冰山一角,僅僅是我國醫療健康健康產業大系統下的局部的、個別環節的創新和嘗試。未來醫藥企業要轉型升級、突破瓶頸,還有更多可能的路徑尚未挖掘出來,而企業必須考慮充分市場的發展情況、自身的產品和技術進行定位調整或重新定位。

医药企业如何“谋局”大健康

在新的發展時期,企業除了考慮企業自身的定位外,還需考慮在未來的大健康產業鏈和價值鏈上如何定位,以避免成為單純的商品製造商和銷售商。尤其是醫療器械行業初步形成集聚效應的東莞,要學會規避商品化的未來。

未來取得行業領先地位的將是那些與客戶、患者和消費者建立聯繫的企業。這個聯繫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間接的,即可以通過縱向一體化與醫療服務機構或付款方結合起來的。企業應積極回應患者與消費者的需求,為其提供儘量降低醫療費用和改善效果的智能服務方案。

新的技術將會給醫療器械企業賦能。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發展,降低人與機構的空間和距離成本,為客戶提供定製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務變得越來越可期。為了走進終端用戶,現在的製造商比以往更應利用數據在產品中增加智能服務,如朗呈醫療,在很早前已經意識到數字化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有力工具,併為此不斷拓展產品組合,通過三維成像技術形成數字化牙模,讓短時間內可加工義齒成為可能。

医药企业如何“谋局”大健康

松山湖的另一家口腔醫療器械機構——春芽公司則利用數據和分析工具使企業能直接與用戶有效的取得聯繫,他們以兒童口腔健康作為切入口,以口腔疾病預防為主,開拓全新的口腔健康商業模式。

遠程醫療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醫療器械企業與患者和消費者建立聯繫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它讓在手機上可以掛號繳費、查看檢查報告、網上辦理計生證明、基層偏遠患者在家門口就能請大專家看病成為了可能。去年廣東已投入了3.22億元,建設覆蓋全省所有醫療機構的遠程醫療體系。

當前,建設覆蓋全人口、全生命週期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務體系仍任重而道遠,原因是物聯網和雲計算的技術的不成熟仍是阻礙。目前以致力於為居民提供移動醫療方案的鉅細公司為代表的醫療器械有些已經成立了自己的物聯網事業部,用於研製基於醫療物聯網的多參數生理監測健康平臺。這為結合遠程家庭醫療健康監護的需求,利用雲計算、雲儲存等技術,提供集生理健康檢測、醫療諮詢、流動監測等功能,為遠程家庭醫療護理以及醫療信息化創造了條件。

医药企业如何“谋局”大健康

業內專家認為,東莞企業在移動醫療領域已經開始進行嘗試和探索,尤其在醫療機械領域佔據優勢,如果能在垂直市場做深做透,在服務平臺上聚集起大量用戶,從而延伸新的盈利模式,那麼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市場價值,這些企業也將成為東莞大健康產業未來的新星。

大健康產業這樣急速進入了“戰國時代”,皆因大健康產業在政策和人民健康意識的覺醒下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契機。可以預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健康產業都將處於中高速發展通道,預計2020年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

但是,有人認為,大健康產業“春暖”可以定調,說“花開”為時過早。北京吉利大學健康產業學院院長烏丹星分析認為,涉足的企業很少具備創新能力是我國大健康產業的一個致命短板,它們大多僅僅是停留在出售產品甚至概念的層面。

医药企业如何“谋局”大健康

未來佔據大健康產業市場的企業將會是綜合研發能力較強的藥企。在醫改深入推進,醫藥行業政策密集出臺的當下,研發實力已然成為眾多藥企的“生命線”。從諸如《2018中國藥品研發實力百強》榜單中看出,一些富有創新力的企業開始崛起。

就連曾一直以中藥、中成藥產品著稱的百年企業——眾生藥業,近年來開始頻頻在創新藥上發力,涵蓋肺纖維化、罕見腫瘤、酒精性脂肪肝炎等特色領域。從每年5%的研發資金到去年突破10%,眾生藥業由傳統中藥企業向綜合創新型企業轉型的步伐加快。

然而,研發和創新的成本仍是高昂,這是一般中小企業難以企及的,亟需在政府引導下、市場資源配置下,創新投融資模式,支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大健康產業。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康服務規範標準,切實完善監督制度,以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規範行業秩序刺激資本的進入,讓足夠的資本支撐起研發和創新作為大健康產業的主旋律。可以預計,大健康產業目前的“混沌狀態”將在2到3年內逐步走向規範,醫藥企業只需專注創新,靜待花開。

往期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