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消失的古國續之第二章徐國

神秘消失的古國續

第二章 天下徐姓從此出——徐國

徐,是一個姓,也曾是一個國。在遙遠的上古時代,據說有位品行高潔的先賢帶領百姓開創了徐國。這個古國存續了1500餘年。在它毀滅後,一群后裔以國為姓,永世紀念昔日家國的輝煌。

維繫千年的徐國

徐,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個姓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徐”這個姓氏起源於一個古老的國家——徐國。

說起徐國,首先要說到大禹。大禹奉舜帝之命治理洪水,立下大功,得以繼承舜的帝位。在他治水的過程中,東夷族領袖伯益的支持是功不可沒的。正因為如此,大禹晚年也許是出於公心,也許是迫於輿論,準備禪位給伯益。可伯益淡於權位,主動讓位給禹的兒子啟,自己隱居於箕山之北。根據《史記:夏本紀》的記載,禹一開始準備禪位給皋陶,但是皋陶早早就去世了,而後禹就準備禪位給伯益,但啟依靠武力奪位,建立了夏朝。

啟子承父業,帶來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改革,禪讓制變成了世襲制,“天下為公”的原始社會進入“父傳子,家天下”的奴隸社會。這不但改變了歷史,而且改變了伯益所代表的東夷族諸多部落的命運。

大約在公元前2170年(夏啟六年),為了永絕後患,夏啟將伯益殺掉了。為籠絡人心,夏啟一面以重禮安葬伯益,一面將伯益的次子若木封于徐(山東中部、南部,郯城一帶),這就是徐國的創始。

夏朝期間,徐國國君大多賢明有為,徐國不斷髮展。夏朝對徐國不敢大意,經常進行征伐,掠奪財富和人丁,以削弱徐國的實力。這就引起後來徐國國君后羿、寒浞與夏的鬥爭。到了商代,徐國受征伐的情況大大減少了,徐國人在這種相對比較安定的環境中刀耕火種,在黃海地區創造出了燦爛文化。

到了商末,特別是周朝前期,徐國力量強盛起來,甚至超過以前任何一個時期。從周公旦開始,周成王、周康王幾代中,西周和徐的戰爭是最頻繁的。徐國參與了以武庚為首的商殷殘餘貴族的叛亂,抵制周公的東征。徐國的駒王起兵直接攻週一直打到黃河邊上,徐的後人為“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而自豪。魯侯伯禽(周公旦的兒子)經常不斷地與徐國磨擦,《尚書:費誓》載:魯與徐戎、淮夷有過激烈的戰爭,魯國受到威脅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開國都的東門。周朝統治者一直認為強盛的徐國是周朝統治的嚴重威脅,所以對徐國不放心,頻頻征伐。對此,《詩經》中多有記載。面對傾天下之力而來的周朝,徐國屢屢敗退,南遷到泗洪一帶。此時,徐國國君曾以諸侯國首領身份率兵西征,與周對峙。周穆王不敢與挾龐大軍隊而來的徐國交戰,承認徐君為諸侯的盟主。可以說,徐國是周王朝第一個名正言順的霸主,比春秋五霸的興起要早得多。

西周的中後期,王位傳到徐偃王手上,徐國在淮泗地區再度復興,正如史料記載:“徐偃王處江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徐國的復興引起西周擔心,於是命楚國舉兵討伐。徐偃王生性仁義,不忍心因為戰爭而讓徐、楚兩國百姓受難,於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間)便棄國而走,定居到彭城武原縣東山(今邳州西北徐山)下,隨遷的百姓有數萬之多。徐偃王還曾經率領部分徐國人經海路南下,到達浙江寧波一帶。最終,徐偃王還是在追兵的壓迫下,懷抱美玉投海而死。

由於徐偃王的仁義備受稱讚,周在擊敗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寶宗為爵,置都彭城,繼續治理徐國,這便是今天的梁王城的由來。此時是在周共王(前922~前900)時期。

春秋時,齊國等諸侯國割據稱霸,徐國再度南遷到淮南、江北蘇皖接壤的淮泗地區。那時,徐國已經國力弱小,民心比較鬆散,沒有多強的抵禦力量,夾在大國之間,小心翼翼生存。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夏,吳國派出使臣,責令徐國(今安徽泗縣)和鍾吾國交出領兵在外的公子掩餘和燭庸。二國依仗有強楚撐腰,拒不從命,並私自放走二公子,讓他們去投奔楚國。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員隆重迎接二公子,並讓二公子在養地(今河南沈丘縣)暫時住。接著,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戍重修養城,把養城東北邊的城父、東南邊的胡田兩塊地方封給二公子,企圖利用二公子危害吳國。這正好給了吳王出兵的口實。同年冬,吳王夫差派孫武、伍子胥興師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水淹徐國。徐王章羽披散著頭髮,臉上刺青,將自己捆綁起來,領著妻子跪在夫差面前,請求保留國土,夫差不準。章羽無奈之下帶著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國,徐國自此失去國號。

夏啟6年封若木于徐之後,徐國經歷了夏、商、週三個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餘年。

徐在西周為東夷集團中最大的國家,《韓非子》說他地域五百里。《詩經:大雅:常武》篇說“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目前,在浩浩茫茫的歷史文獻資料中,很少見到徐國的具體經營狀態,如經濟、生產方面的文字。但是我們從出土文物,特別是青銅器銘文考古中,可以獲得一些間接的東西。

古代青銅器出土文物,主要從商朝中、後期開始,到西周達鼎盛期。青銅器的製作標誌著古代社會的生產和經濟的發展。現已出土的西周青銅器有大量的銘文,極其豐富的證實和彌補了傳統歷史文獻資料確切性及不足之處。西周金文中幾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記錄。“孚”相當於獲取和掠奪的意思,“ 吉金”是優良的青銅器,徐戎是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曾伯粟簋銘文載:“克逖淮夷,印燮繁湯(陽),金道錫行”,表明當時安徽繁陽以南的淮夷地區盛產銅和錫。《兮甲盤》銘記載西周關市之徵,對南淮夷和諸侯百姓的相應規定,銘文中說:“淮夷舊我帛晦(賄)人,毋敢不出帛、其積、其進人。”“敢不用令,則即刑戴伐”,就是說淮夷必須向周王朝交納吉金和財物,以及提供勞動力,否則就要討伐。僅在周穆王時代,就發現十五起和淮夷有關的戰爭記錄的銘文。《詩經:魯頌:泮水》寫魯僖公征服淮夷,建造泮宮宴慶群僚的情況,以“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為尾結之句。

徐國的經濟非常發達,是西周王朝賦稅的主要提供地區,所以“徵東夷”、“徵東國”成為西周立國之後的主要戰事,這在西周早期的許多青銅器銘文上也都有歷史性的文字記載。徐國的經濟發展還可以從徐器銘文和徐姓家譜及雜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紹興出土的“徐餚尹湯鼎”,“餚尹”是商朝、徐國、楚國設有管理祭祀的官員。《逸周書:王會解》中有:“祝淮氏、榮氏”:“淮、榮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當系淮夷,居然當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見淮夷經濟的發達帶來文化的進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這一神聖的職務輕易地授給一個夷人。徐國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國家,已經有十分明確的分工管理這方面的官員。

《詩經:魯頌:炯》是歌頌魯國養馬眾多的篇章,相對來說淮夷地處江淮河網交錯,航運事業佔著優勢。《英山徐氏宗譜》載:第三十八世祖先徐暢,“暢仕夢為司楫,主航運之事。周昭王南征,使暢操舟事之,行之漢澤,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於南昌,報父仇也。”“司輯”是管理航運和船舶的官員,聯繫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辭典》“徐偃王”條下注:“穆王時徐子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導溝陳蔡之間……”徐國居然想以航運的優勢開鑿運河,其國力可想而知。

傳說中的英雄,歷史上的暴君

許多人都知道“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傳說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堯帝時代的神人。當時,天帝有十個兒子,輪流作為太陽照耀人間。一天,因為疏於看管,十個太陽一起溜出來,同時出現在天空,大地被烤焦了,莊稼乾枯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天帝被驚動了,非常生氣,命善於射箭的后羿到人間管教自己的兒子。后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和他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

本來,天帝只是想讓后羿嚇唬嚇唬自己的兒子,誰知后羿看到人間的苦難,怒不可遏,張弓搭箭一支一支地向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九個,幸虧有人拉住后羿,最後一個太陽才得以保住性命。這最後一個太陽不敢再胡作非為,兢兢業業地做自己的本職工作。

后羿為百姓立下大功,卻殺掉了天帝的九個兒子,加上監督后羿功勞的天神進讒言,天帝終於把后羿永遠貶斥到人間。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打獵為生。

后羿覺得對不起受他連累而謫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裡去求來幾顆長生不死之藥,好與嫦娥兩人在世間永遠恩愛地生活下去。這種靈藥,吃一顆可以長生不死,吃兩顆就可以重新飛上天庭。嫦娥過不慣人間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偷吃了全部的長生不死藥,結果飛得太遠,竟然飛到月亮裡去了。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歷史上真的有後羿其人,並且這個后羿還是徐國國君,他的妻子也確實叫嫦娥。

夏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即位。太康是個十分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專愛打獵。有一次,太康帶著隨從到洛水南岸去打獵。他越打越起勁,去了一百天還沒有回家。

那時,黃河下游的后羿做了徐國國君。他野心勃勃,想奪取夏王的權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獵,覺得是個機會,就親自帶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帶著一大批獵得的野獸興高采烈地回來的時候,走到洛水邊,發現對岸全是后羿的軍隊,歸路被斷絕了。太康沒辦法,只好在洛水南面過著流亡生活。

雖然逼得太康有國難投,有家難回,自己把持了夏朝大權,但后羿怕天下人反對,不敢自立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當夏王,做傀儡,自己掌握實權。

后羿開始還只是做仲康的助手。但仲康死得早。仲康一死,后羿更加肆無忌憚,乾脆把仲康的兒子相趕走,堂而皇之地奪了夏朝的王位。

成為新一代夏王的后羿遠不是神話傳說中那樣英明神武又心地善良的人。他不僅窮奢極欲,想方設法壓榨百姓,還仗著射箭的本領和太康一樣四處打獵,把國家政事交給他的親信寒浞(音zhuó)。寒浞也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瞞著后羿收買人心,到羽翼豐滿後,就趁后羿打獵歸來時派人把他殺了。

寒浞殺了后羿,奪了王位,怕夏啟的子孫跟他爭奪,派人到處追殺仲康的兒子——相。相逃到哪裡,不多久,寒浞的追兵就會銜尾而至。後來,相終於被寒浞捉住殺掉了。那時,相的妻子正懷著身孕,在寒浞的追兵追殺之下,從牆洞裡爬了出去,逃到孃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少康。

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部落看牲口。寒浞不知從哪裡得知相有個遺腹子還活著,立即發兵追討。少康得到寒浞派人追捕的消息,立即逃到舜的後代有虞氏那裡。

少康從小在艱難的環境中長大,練了一身本領。他得到有虞氏的支持,在有虞氏那裡招兵買馬,組建了自己的軍隊,後來又得到忠於夏朝的大臣、部落的幫助,終於開始反攻寒浞。寒浞也不是一個有能力的統治者,很快就被少康打敗。少康終於將王位奪了回來。

夏朝從太康到少康,中間經過大約一百年的混戰才恢復過來,歷史上稱作“少康中興”。

寒浞被少康消滅了,可以徐國為首的東夷族跟夏朝之間的鬥爭還沒完。東夷族人有很多出名的射手,弓箭精良,射術高超。後來,少康的兒子帝杼(shù)即位後,發明了一種可以避箭的護身衣,叫做“甲”。憑藉這種防具,夏朝戰勝了夷族,徐國在夏朝期間的興盛時期結束了。

仁義失國的徐偃王

早在堯舜禹時代,少昊的後裔大業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賜大業的兒子伯益姓嬴,所以說,伯益的全名叫做嬴伯益。伯益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大廉,一個叫若木。其中,若木被夏啟封在“徐”國。夏朝時,徐國曾與夏朝對抗,到殷商春秋時期,徐國仍是一個較強大的諸侯國,與周以及其他諸侯國時有摩擦。後來,王位傳到徐偃王身上。

徐偃王,名誕,全名嬴誕,生於周昭王三十六年。據歷史記載,徐偃王“生而胞不坼,以為不祥,棄諸水濱”。也就是說,他生下來時胞衣居然沒有破,像一個肉球,家人因此甚為厭惡,以為是不祥之物,因此把他拋棄了。這個經歷與哪吒有點相似。神話傳說中,哪吒出生時也是個肉球,很可能也是因為胞衣沒有破的緣故。

有一位姓獨孤的老婆婆,養了一隻叫“鵠倉”的狗,總喜歡自己四處溜達找食吃,並且時常抓一些野雞、兔子帶回來給老婆婆。這隻狗發現了被拋棄的徐偃王,把他叼回家。老婆婆看到狗叼回一隻肉球,裡面還有東西在蠕動,十分奇怪,剖開一看,居然得到一個嬰孩,形容端正,哭聲宏亮,只是兩隻小手握得緊緊。老婆婆強掰開一看,嬰孩左右兩手上各有一團複雜紋理,像兩個字。後有人告訴老婆婆,這兩個字,一個是“偃”字,一個是“王”字。這個孩子長大後,就是徐偃王。《故徐國泗洪舊志》介紹,救偃王的那隻狗“鵠倉”死時,“頭生角而九尾,蓋黃龍也。葬之徐裡,有壟存矣”,名為“龍墩”。現遺址位於泗洪縣陳幹鄉境內。

出生後的徐偃王,據《屍子》記載,“有筋而無骨”,大概是身體的柔韌度比較好,就像沒有骨頭一樣。他自幼極具冒險精神,“喜入深水而得怪魚,入深山而得怪獸。”在《荀子&:非相》中說:“徐偃王之狀,目可瞻馬。”意思是說,徐偃王的眼睛很大,可以與馬眼相比。而且地誌上也記載,“王生有異相,目不能視細,望遠乃見”。由此可見,徐偃王可能是一個遠視眼,還可能患有甲亢症。

徐偃王17歲時,飽讀詩書,20歲時,不知如何與家族相認,繼承了徐國國君之位。繼位後的徐偃王在徐國大行仁政,而且是“弛甲弋,墜城池,修行仁義,被服慈漫,視物如傷,以懷諸候”。也就是說,他主動裁軍,不營建防禦設施,把省下來的軍事費用用於修建學校,改善民生,以仁義治理民眾,以誠信對待諸候。在他的治理下,徐國境內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成有所用,徐偃王得到民眾的擁戴。但是,當時是一個諸侯爭霸的亂世,徐偃王削弱軍事力量固然可以讓國家富強,但沒有軍事後盾保障的國家,越富強,越容易受到侵略。徐偃王不注重發展軍事力量,為自己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公元前996年(周穆王六年),徐偃王到洛陽朝見周天子。當時,東南有人作亂,周天子令徐偃王率領東方諸侯平定叛亂,同時賜封誕為伯。

東方各諸候受周天子之令,又覺得誕之仁義,是一不錯的國君,所以“贄玉帛死生之物,朝于徐”,並且,有人提出擁戴徐偃王為王。徐偃王一時得意忘形,真的開始稱王。他是西周諸候國中第一個敢向周天子叫板稱王的諸候。

徐偃王稱王之後,開始營建徐國國都,把國都擴大了幾倍。《地理志》記載,“故徐國,其城周十二里”,而周天子的王城也不過九里。國都建好後,偃王已經不滿足於做一個偏王。他有了“欲霸上國”的野心。

後來,徐國人開挖水渠時,得到“朱弓銅矢,以為天瑞”,獻於偃王。弓矢是征伐之物。獲得征伐之物,在當時許多徐國人看來,是上天把天下的征伐之權授予偃王。當時只有周天子才有征伐的權限,而這時的徐國,因偃王大修文德,人民安居樂業,年年五穀豐登,民眾,紛紛來歸,東方大小三十六國諸候自願割地獻徐,有一些諸候國甚至自願併入徐國聯邦。徐國一度從一個百里小國,變成地方數百里的中等諸候國。徐偃王也以為自已有了霸天下的資本。但他是想仁霸天下,或文霸天下。

這時,西周天子周穆王正在做兩件事:一是派兵徵西,討伐遊離在周朝邊境線上的少數民族犬戎族小有收穫;二是令工匠製作成八駿之車駕,然後帶著儀仗隊,乘寶馬香車,巡遊天下。當他遊歷到崑崙山時,碰到了西王母,與西王母天天“宴於瑤池,歌謳忘歸”。西王母是神話裡專管天下災難的神仙。居崑崙之巔,與周天子相識後,演擇出人神之戀的神話。但據現代人考證,當時與周天子約會的西王母,不是什麼住在崑崙山上的神仙,而是西北地區的一位部落女酋長。她見到周天子寶馬香車,而隨從眾多,衣冠赫赫,也許反認為周天子是天上的什麼神仙,所以與周天子演繹一出差點 “傾城傾國”的戀情。

正在崑崙山與西王母約會的周穆王,聽到徐偃王逾制建都的情況彙報,勃然大怒。他命造父駕自自已的專車回到國都,聯合楚國出兵擊徐。

楚王接到周天子命令後,與臣下商議。有大臣說:“現在徐國附近有大小三十六國臣服於徐國,不討伐的話,楚國總有一天也要向徐國稱臣。”

楚王心裡有些沒底,說:“徐偃王是個有道之君,多行仁義之舉,國人擁戴他,討伐徐國未必能成功啊。”

大臣則認為:“現在楚國地方數千裡,楚大徐小,楚國以強擊弱,猶如以石擊卵,能夠一舉成功;而徐偃王這個人,文德還沒有修到至高境界,卻鬆弛武備,國家會是一觸即亂。所以,楚國伐徐,必將勝利。”

楚王聽了大臣的分析,深以為然,立即出兵伐徐。

楚國出兵的消息傳到徐國。徐偃王嘆息說:“聖人不可殺人已呈已欲,君子不處危邦,楚患者,誕一人而已,我去,則刀兵可息。”所以,徐偃王宣佈去國,走彭城,民眾自願隨之者數以萬人。居住之地是為徐地,徐州也因些得名。

徐偃王棄城而走,楚國卻不肯放過,一路追殺。徐偃王無奈之下跳海自殺,臨終之前嘆息說:“吾賴於文德,不明武務,以至於此。”

徐偃王死後,造父因為此次事件有功,被周穆王封於趙,成為後來趙國的祖先;徐偃王的兒子宗繼位為徐國國君。後來,徐國又傳了11代,為吳國所滅。

到唐代,衢州人為徐偃王建廟時,請韓愈作碑記。韓愈作《衢州徐偃王廟碑》雲:“徐與秦俱出伯翳,而秦處西偏,而秦以武勝,虎吞諸國為雄,諸國皆入秦為臣,秦無所利,上下相害,卒僨其國而沉其宗。徐得處地中,文德為治,及偃王誕當國,除刑爭末事,待四方以仁義。得朱弓銅失之瑞,穆王聞之,恐遂稱受命,令造父合楚伐之。徐不忍鬥其民,故走死其國。偃王之後,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繼跡史書;而秦後,茲無聞家。非偏有厚,施仁與暴之報,自然異也。”秦以武失其國,徐以文失其國。韓愈為徐偃王作的碑傳,也是對徐偃王施仁義的肯定。

清人《徐偃王志》中記載,徐偃王自黃河造舟入海,到達越地。最後定居在舟山群島上。現在舟山群島上還有許多徐偃王廟。據《寶慶四明志》記述,宋有曾經在舟山打撈出一尊無足實心銅鼎,證明是徐偃王遺物。另外,現在舟山群島上,至今尚有許多地名,是以“泗洲”兩字命名。如“泗礁山”,“泗洲塘”,“泗洲岙”等,還有一些地方,供奉著泗洲大帝廟。而這裡的泗,就是指徐偃王故都。

傳承萬代的徐姓

徐姓在中國姓氏中並不少見。“徐”這個字作為名稱出現,比徐國更早。在大禹時代之前,可能就有徐這個地方了——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島時,其中就有徐州。還有人考證,大禹所劃分的九州,不是他首創,而是因襲舜劃分的十二州。這樣說來,“徐”這個名稱由來就更早了。

甲骨文“餘”字,有人考證就是“徐”字的原貌。從餘到徐,經過許多變化,或加“土”旁,或加“木”旁,或加“水” 旁,或加“禾” 旁。這些變化,說明古徐國人是在水邊居住,已經有房屋、城池,懂得開墾土地、種植稻麥等。由此可見,“徐”的歷史非常悠久。

徐姓是徐國人的後裔,這已經是不容置疑的了。不過,伯益的這一支子孫,很可能並沒有立刻“以國為氏”。他們的以徐為姓,應該是在公元前985年(周穆王十七年)以後。徐姓雖然有長達4200年的古老淵源,但中國人中真正出現徐姓的歷史差不多是3000年左右。

徐姓與黃姓同源,都是東夷族部落首領伯益的後代。

伯益,也稱大費、伯翳,傳說他精於畜牧和狩獵。伯益是黃帝軒轅氏的第八世孫,系出顓頊高陽氏,曾經為堯舜掌火,“裂山澤而焚,禽獸逃匿“,採用燒山政策,獵取逃匿的鳥獸,為當時解決了最迫切的民食問題,又曾助夏禹治水,所以虞舜就賜他姓嬴。夏禹受禪,曾以伯益為相,臨死前,又決定把帝位禪讓給他。可伯益看禹的兒子啟年輕而賢明,堅持讓賢,只在啟的守喪期間代攝了三年政事,等到喪滿,立刻遠走高飛,跑到箕山(在今河南省)之南隱居起來。夏啟即位後,感念伯益禪讓歸隱的高義,便把伯益的次子若木封在徐國,也就是現在安徽省泗縣以北的地方。從此,伯益的子孫就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生息。一直到西周初年,才因為國君徐偃王的“僭稱為王”,而被周穆王派來討伐的楚國所滅。

徐國被滅以後,周穆王倒是沒有趕盡殺絕,又把徐偃王的兒子宗復封為徐子,當然,從王位變成子爵,徐國的地位是一落千丈了。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徐國的後裔,由於失國之痛或得不到妥善的安置等因素,便有人“以國為氏”,而姓了徐。

不過,當時徐國後裔的以國為氏,並不是全面性的,只有一部份人開始以徐為姓。他們的全面“以國為氏”,應該是春秋時期徐國被吳國滅亡以後的事.根據史書的記載,徐國亡國時的徐子,是宗的第十一世孫章羽,他也就是徐堰王的第十二世孫,伯益的四十四世孫,黃帝的五十二世孫。

曾經有人懷疑,古代的徐國,立國雖早,所擁有的地盤卻小,歷經夏、商二代,及周初,一直都侷限於安徽的泗縣附近,泗縣隔武漢甚遠,徐國的後裔怎會跑到那裡去發展?

塗偃王時,徐國最強盛,勢力曾經向北發展到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南方則直抵安徽中部和浙江東部。因此,江蘇省銅山縣的武原東山,由於徐偃王曾至其地,就被命名為徐山,浙江的定海,過去也曾有退堰王城的地名。在楚國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徐國人有一部分跑到南方定居,另求發展,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魯南蘇北一帶,在漢朝實行郡縣制度的時候,是屬於當時的東海郡。幾千年以來,徐姓家庭以“東海”表示自己的根源和來處。東海是漢朝初年便已出現的一個郡名,包括現在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以及山東省滋陽等縣以東至海之地,郡治在山東郯城縣西南。

簡單地說,徐姓世系是這樣的:一世祖黃帝;二世祖昌意;三世祖顓頊高陽氏;四世祖為“八榿”之一的仲容;五世祖夷;六世祖武恆;七世祖伯辛;八世祖皋陶,號大業;九世祖伯益;十世祖若木,於夏初被封于徐國,這便是徐姓的始祖。此外,若木的兄長大廉是秦、趙等姓的始祖;其弟恩成則為**始祖。

不過,伯益的後裔不僅僅只有以徐為姓的一支,據史記秦本紀的記載,伯益姓嬴,而分衍自嬴姓的姓氏,就總共有十四個,即:“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莒氏、郯氏、終黎氏(即鍾離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年、秦氏。然秦以後造父封趙城,為趙氏。”所以說,徐姓的“同源異姓”宗親是非常多的。

徐國大事記

大在公元前2170年(夏啟六年),夏啟殺伯益,將伯益次子若木封于徐,徐國就此誕生。

太康時,徐國國君后羿逐太康,立仲康,仲康死後又自立為王,最終被親信寒浞殺死、篡權。後,仲康之子少康崛起,打敗東夷集團,奪回王位。

公元前996年(周穆王六年),徐偃王率東方諸侯平亂有功,被周天子賜封為伯。

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間)周穆王命楚國舉兵伐徐。徐偃王棄國逃走,最終被追兵壓迫,投海而死。周封徐偃王次子寶宗為爵,置都彭城,繼續治理徐國。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冬,吳國伐徐,水淹徐國。徐王章羽逃奔楚國,徐國自此失去國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