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媒體在災難報導中常用「心肺停止」這個詞?

為什麼日本媒體在災難報道中常用“心肺停止”這個詞?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2點8分,日本北海道地區發生6.7級地震,目前已經造成2人死亡,而遭遇山體滑坡的厚真町仍然有33人下落不明。該地地震烈度達到了7,與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測得的最高烈度相等。

在日本的報道中,死傷數據報道經常會出現“心肺停止”一詞。比如在此次北海道地震的報道中,出現了下面的標題:

為什麼日本媒體在災難報道中常用“心肺停止”這個詞?

為什麼日本媒體會在新聞報道中經常使用這個詞呢?

“心肺停止”,顧名思義即“心臟停止跳動,呼吸停止的狀態”,在英文媒體中通常被譯成“cardiac arrest”或者“heart and lung failure”,在中文中相當於“無生命體徵”。

一般來講,人體能否被判斷為死亡,有三個標準,即:

  1. 心臟停止
  2. 呼吸停止
  3. 瞳孔擴散(對光反射失去反應,即腦幹功能失效)


在日本,各種自然災害中,傷員如果被發現心臟停跳,沒有呼吸,只能被判斷為“心肺停止”。因為正式的死亡狀態,需要有行醫資質的醫師來宣佈,即為法律意義上的“正式死亡”。

“心肺停止”和“死亡”之間的差別,不僅在於死亡確認上的手續和流程問題,還能盡最大可能減少災害傷亡人數,即便這一時間窗口非常短,通常只有4-5分鐘。

在醫學上,人在心肺停止狀態下,如果儘快採取有效心肺復甦手段(CPR),是有生還可能的。

為什麼日本媒體在災難報道中常用“心肺停止”這個詞?

如果出現心肺停止狀態,血液就無法輸送到大腦,最終會造成腦死亡。此時就需要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摩。

而在實際情況下,在災害現場發現的傷員,如果能夠得到有效救助,生還的可能性很大。

為什麼日本媒體在災難報道中常用“心肺停止”這個詞?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時的阪神高速公路

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有關機構在進行災情覆盤整理後發現,如果能在救災當時提供正常情況下的醫療服務,“可以避免的災害死亡”可達到500人。

為什麼日本媒體在災難報道中常用“心肺停止”這個詞?

為此,日本在全國各地成立了災害派遣醫療隊,以承擔自然災害和大規模事故後的現場急救任務,該隊伍的成員都是有災難現場救援經驗的專業醫療人員,負責在“黃金72小時內”發揮救援作用。目前日本該隊伍人物已達到8300多人。

因此,日本媒體中使用“心肺停止”一詞,不僅是對人生死問題的謹慎和周到處理,也進一步推動了救災能力的提高。


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體、重逢島視頻、沙龍等業務,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