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廣東人很少看春晚節目?

蔥頭視頻


1993年我第一次從昆明到廣州和深圳就已發現,廣東人生活節奏比內地人高,總是匆匆忙忙的,一個字:為了“錢"!當時,我走遍了廣州市區和深圳市區,除了三元里抗英里弄(巷街)以及19路軍墳場和深圳市區街頭那幅鄧小平南巡巨幅畫像之外,硬是找不到一家新華書店……現在,我估計廣東衛視以及廣州電視臺、深圳電視臺,以及廣東日報、廣州日報、深圳日報等都沒多少人關注了,且不要說今天的春晚大不如從前了,就算達到1984年鄭緒嵐演唱《牧羊曲》的春晚水平,估計也沒有幾個老廣會去看,理由很簡單:因為廣東人的眼睛只對錢感興趣!別忘了!鄧小平改革開放“先讓一部人富起來”,毫無疑問,這些先富起來的人就是廣東人!深圳是小平劃出的第一個試點特區,古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


造物主20曹黎明


我應該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哦。有很多方面原因,思想方面跟習俗,在廣東冬天春節不跟北方那麼冷,年輕的都出去玩了,在大城市的去看花燈,在農村的會吃年夜飯,跟長輩們聊聊,因為一年下來難得回來一趟,春節裡的很多節目廣東人看不懂,特別是主持人千年不變的祝全國人民吃餃子,餃子?特麼的我敢保證百分之九十九的廣東人過年都沒吃過餃子,一般吃餃子要麼是早餐要麼是宵夜,這個春節節目你們覺得是做給南方人看的嗎?一個主持人連南北風俗都不懂就在臺上瞎說,別說廣東了,就算是上海、福建、廣西、浙江、江蘇、大部分人過年都不吃餃子,人家吃湯圓,所以誰會看啊,所以說這個春晚你們覺得是演給南方人看嗎?有一點南方的風俗元素嗎?特別是個別小品還醜化廣東人普通話,至於嗎?難道我們不想說好普通話?很多廣東人就算普通話在差遇到不會說粵語的也努力的跟你們去交流,這是對你們的尊重,但是想不到變成給你們的調侃諷刺。所以你讓廣東人怎麼去看這種節目?看春晚?還有一些小品相聲都不知道演的是什麼,不太懂這些幽默,你讓他們怎麼看?再說廣東這邊的地方臺跟港澳臺的節目豐富多彩,多樣選擇,文化思想觀念接近,又是粵語,看起來容易又親切,所以我們會選擇看這邊的臺,但春晚也很少人去看,因為太浪費時間了,過年時間很多朋友兄弟都回到家裡,都會去串串門,談一下有沒有好的門路,謀劃明年,或者培養一下兄弟之間的感情,春節之後很多就要各奔東西了,不像北方冬天冷,大晚上的很少出門,只能在家裡看看春晚,不一樣啊!


我是經常來,歡迎您們的關注。


金常來A


不光是廣東人很少看春晚節目,全國普遍春晚收視率下降。而且下降幅度還不小。

當今社會已不是二三十年前,文化娛樂匱乏,大家都圍在電視前觀看。記得當年演《渴望》這個電視劇,可以說萬人空巷。路上幾乎都找不到行人。

廣東人普遍有夜生活,晚上電視很少看,都出去嗨去了,自然地電視收視率很低了。


行雲流水1437995


當編輯讓我談談對《春節聯歡晚會》的回憶時,我都懵了,因為作為一個廣東人,我並沒有看過春晚!

先來說一下什麼是春晚?

我們常說的春晚,一般是指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中央電視臺在每年除夕夜為了迎接新年都會開辦一場綜合性文藝晚會。春晚1983年正式開辦,距今34屆。

央視春晚。

至於廣東人為什麼不喜歡看春晚呢?下述觀點謹代表個人意見。

首先,廣東大部分屬於粵語區。作為土生土長的廣東人,我從小看的電視臺是珠江臺、翡翠臺、亞洲電視臺等粵語電視臺,當然,像浙江衛視、湖南衛視這類省級衛視我也是看的。但是在除夕夜,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客廳看電視,當然首選粵語電視臺。

粵語電視臺每年除夕晚上都有迎春節目,比如2017年,TVB播放的是《TVB新春黃金慶典》,珠江臺播的是《珠江春晚》。小時候,我是傾向看TVB的,後來隨著TVB的沒落,我就轉為看珠江臺的迎春節目了。其實看這類迎春節目,我也不會過多在乎節目質量,只是圖個節日氛圍,更多的時候我們是打著麻將,嗑著瓜子,看著電視劇。麻將桌上的牌遠比電視機上的畫面更有吸引力。

珠江臺春晚。

第二,央視春晚舞臺邀請的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演員,比如去年就是劉濤、蔣欣、王子文、楊紫、喬欣、TFBOYS、胡歌、王凱等等。然而,我媽並不認識他們。今年元旦,我和我媽在看《湖南衛視的跨年演唱會》,我媽指著屏幕上的易烊千璽,問我“這個男孩是誰啊?為什麼穿著雨衣唱歌?”我馬上覺得我們應該換珠江臺。至少珠江臺的節目的演員大多是粵港本土演員,比如《外來媳婦本地郎》的演員、會魔術的“金雞家族”老太爺、羊城笑聲黃俊英等等。這些演員,我們全家都熟悉,就算叫不出名,也能認得住臉。

第三,央視春晚的節目形式多樣,比如小品、歌曲、歌舞、雜技、魔術、戲曲、相聲劇。但這這些文娛節目存在很大的地域差異性,比如相聲,很多北方國語相聲,在粵語區的人根本不懂笑點在哪,當觀眾不懂相聲的笑點,那相聲的意義何在?再比如歌曲,可能比起《難忘今宵》,粵語歌曲《財神到》、《迎春花》更朗朗上口吧。

最後,其實大多數時候,我都不會在家看電視過除夕夜。

我們家鄉有個習俗,除夕夜,小孩會去“賣懶”。母親在晚飯的時候多蒸一個雞蛋,飯後,我就往熟雞蛋裡插一根點燃的香,拿著雞蛋到大街上和小夥伴玩,香燃盡,我就會到奶奶家,賣給爺爺或者奶奶,獲得五塊或者十塊,這對兒時的我來說已是不小的財富了。玩到晚上十點左右,我就回家,緊接著母親就會要求我早點休息,哪有什麼時間看春晚。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不會再去“賣懶”了,但是我除夕夜都會在外和朋友玩,逛花街、放煙火……回到家,老媽不會再要求我早點休息了,我陪著老媽看一會《珠江春晚》,一同在電視機前倒數,新的一年就開始了。

——每日人物一位沒看過央視春晚的廣東人


每日人物


從來不看應該是極少數的存在,但是90%以上的廣東人與春晚應該都符合下面三個標準:

1、從來不會主動追看春晚;
2、從來沒有完整的看過一次;
3、就算是看了,也堅持不了五分鐘。

這三大標準,身為土生土長之廣東人的答主我自然也符合。近十幾年來,由於TVB的沒落,我們有時候迫不得已會翻去CCTV看一看春晚,但是無論是哪個場合,什麼人,只要在座的:男女老幼沒人可以堅持五分鐘——受不了而秒轉,這是大部分廣東人的真實反映。

問:春晚真的有這麼難看嗎?
答:還真的就是因為很難看,對於廣東人來說。

不喜歡春晚的理由:

1、最大理由:幾乎完全沒有廣東元素,春晚長期忽視廣東文化是事實,基於這一點我們就不想看,這沒問題了吧?

比如歌曲,粵語歌曲與藝人曾經取得過的成就與地位遠超我們大陸現在最紅的藝人和他們的國語作品。

那請問春晚有過一次給我們粵語歌曲的一席之地嗎?

沒有,來了都得唱普通話歌曲——並非拒絕唱普通話版,但也有粵語歌曲有什麼問題?春晚領導和觀眾聽了粵語歌曲會不會生病???不會吧??

當年大陸流行音樂沒紅火起來時,全國人民除了聽臺灣的外,不是也一直有聽粵語歌曲的嗎?


為什麼到了央視春晚粵語就“滅絕”——你別的方言都可以上臺,為什麼就粵語不可以??

沒有“粵文化”的央視春晚幾十年如一日,既然從來沒有給廣東人一點點兒的自留地,如此“見外”排斥,那我們不看春晚完全可以理直氣壯。

這不是公平對待嗎?

2、文化上完全不一樣,下舉一個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案例:

這個劇照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他是星爺經典作品《唐伯虎點秋香》對不對?在大陸也非常受歡迎對不對?

然而……

很遺憾,普通話的朋友看這部片子,有時候可能就是在“瞎看”、“瞎笑”——並非故意抬槓,請看!

看過這部片子的普通話的朋友,一定會有上面截圖這位朋友同樣的疑惑對不對?

好,這就是我說的“瞎看”。

這段話裡有四五個諧音,不懂粵語就說不清:
①“冚家鏟泥齊種樹——“齊種樹”在粵語裡諧“齊中暑”音。
②汝家池塘多鮫魚——“多鮫魚”在粵語裡諧“多鳩餘”音,粵語“鳩”代指男性生殖器這句粵語俗語用普通話轉譯的話,就是“多JB餘”的意思(儘管普通話沒這樣的句式,但粵語裡有)。而同時又因為“池塘”在粵語裡諧“祠堂”,因此,這句對子是周星馳回應對方罵他華安死全家又反罵了他的意思。
③魚肥果熟嫲捻飯——“嫲捻飯”諧粵語“麻撚煩”,用普通轉譯是“麻JB煩”之意,「撚」是粵語裡男性生殖器的音詞(客家話也是)。
④你老母兮親下廚”——這個更加不雅,不喜者請自動迴避,“兮”的粵語讀音諧粵語裡的女性生殖器讀音,因此,此句對子之意不言自明。 一言蔽之,這個橋段裡周星馳的對手“對穿腸”(注,實際粵語原音是“懟穿腸”,不是「對」)首先詛咒華安全家死光光,於是,星爺飾演的華安便用“以粗易粗”的方式反擊,雙方用平仄格律(注,粵語裡這4句完全合律押韻)格式的詩句上演了一場讀書人的巔峰對決,精彩!
你看,以上這些是沒得翻譯的,只有學過粵語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那麼,看了上面的例子,答主我的意思是不是想說我們不喜歡看春晚,跟語言不同有很大關係?

所以才偏愛看TVB或廣東電視臺的春晚?
語言的選擇當然是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但是,文化不同才是最大原因,就以上述引用的《唐伯虎點秋香》之髒話為例,普通話朋友可能在看過答主的翻譯後會覺得“哎媽呀~原來星爺這麼粗俗低俗的”。。。。
對不對?是不是有點類似的想法?
其實不然,這就是廣東文化的與眾不同之處:
含粵語、潮汕話、客家話在內的廣東三大方言裡的“粗口”文化不是低俗、惡俗的格調,在廣東人的平常生活中,粗話髒話是“生動”、“有趣”、“貼近真實”的代名詞,用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比喻:廣東人使用粗話時沒有“邪惡”的想法——也所以我們不會覺得星爺低俗。
正是因為這樣,在廣東有個冷笑話,就是廣東人要是想打架(真打那種),那是不能用髒話滴~直接打就是,如果繼續用髒話罵罵咧咧,對方會覺得你不是真的生氣😂😂😂。
這一點和普通話的使用習慣剛好相反,你說我們廣東人還有什麼地方能和北方味、尤其是東北味和北京味太濃的央視春晚有共鳴了?

北京人和東北人從來不會覺得自己說的普通話有口音,但事實上除了新聞聯播外,央視的大多數主持人經常會肆無忌憚的滿嘴北京腔——大量的兒化音首先就對南方人、尤其是廣東人形成狂轟濫炸的聽覺效應。

東北口音則不必多說了,基於趙本山的原因,東北腔與東北文化年年都是央視春晚的主要元素——這點貌似很多普通話觀眾也反感,那我們廣東人不喜歡也不算另類了吧?

後續:繼續對比廣東文化與央視為首的北方文化之極大不同,下用電視劇手法與風格來對比——和春晚一樣,我們廣東人不但不愛看春晚,連普通話電視劇(浙、江、湖衛視的偶像劇除外)都不怎麼看。

答案還是那句:文化差異太大!!

1、TVB裡的有錢人多數時候都不是好人,囂張跋扈,刁蠻任性,甚至心狠手辣的多——跟現在的內地劇剛好相反!

當然,偶爾也會有好人的有錢人,但是,不管如何,其主角(代表正義的一方)總是不會脫離市井小民的角色。
在TVB的劇情裡,主角們從來沒有天生光環,都是獨立自主,不卑不亢又重情重義的小人物。而且有時候還顯得精打細算略帶市儈斤斤計較。對比內地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主角們,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卻更貼近事實!更加讓普通人信服!
“星爺精神”就是最無可代替的代表:



而我們內地現在的的電視劇,完美無瑕的全是有錢人。

小人物要麼猥瑣,要麼智障一樣。

用貧富直接決定了角色的智商和人格,這是一種偏見與傲慢到無以復加的價值觀!
2、TVB裡的男主、配角間的兄弟之情,是真正的三觀一致、肝膽相照的友情,不需要經常花天酒地或是浮誇的表演。

都是兄弟間很自然而然的互相為對方打抱不平,有血有肉,正宗男兒本色。


3、TVB裡的家庭親情,也是很真實的,長輩與晚輩間有愛,但也有恨,常帶年輕的叛逆與長者的失望劇情瘋。不過,TVB從來沒有毒舌家庭主婦,也沒有猥瑣下流的怪大叔。事實上,“uncle”可能是TVB的“模板”裡最經典的角色,凡是TVB裡的大叔,總是長相平平,但是都喜好行俠仗義,很懂得關心晚輩,並且總是願意充當和事佬,維護家族團結…… 超級暖男系!靠譜大哥系!




夏雨、秦沛、許紹雄、劉兆銘、蔣志光、羅樂林、嶽華、胡楓、曾江……這些老戲骨,他們從來沒有演過主角,但是每當他們在戲裡一出場,就有一種強大的氣場,讓人感受到滿滿的溫情、安全感、公道……
你看,當年那麼富有的TVB有將主角光環與市場只留給才子佳人或王侯將相嗎?
我劉醒哥應該都認識了吧?
他可不是八線藝人,他1999年拍的《茶是故鄉濃》(片中飾演土老帽片兒)曾獲得過大獎。
說到虛假捏造的“完美人設”在TVB裡可是沒有滴~
我黎耀祥哥演的劉醒,在劇中是個頑固又沒什麼見識的傢伙,而且還挺小氣的,臭脾氣……

但是人家一身正氣呀是不是???

為什麼我們內地沒顏值,不完美無暇就不能做演員做主角似的有木有????
而TVB卻總是有一批像祥叔、林家棟這樣沒顏值的實力派能夠和小鮮肉平起平坐。

廣東的影視作品裡的親情的表達,是非常真實而且不矯揉造作的,比如去年的新作《反黑》——PS:劇情確實還是是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已無力吐槽),又是沒完沒了的心理變態的古惑仔,又是老好人的中級警官和屌絲警員………
但是,其閃光點依然存在:劇中的一個女警員(配角,不過也是老面孔,不記得名字了),是主角陳小春帶的隊員。她在街中做親民互動,忽然發現因墮落去做舞女而離家出走,並且與父母斷絕關係的親妹妹,她追了上去,追得很辛苦,抓到她妹妹後,我以為要刮她大耳光……但沒想到,鏡頭一轉……她帶她妹妹去吃牛肉麵,這個不爭氣的妹妹欠了高利貸鉅款,她這個姐姐得知後毅然決然說幫還就還,眉頭都不皺一下。








然後她又給這個丟盡家族聲譽的妹妹加餐(本質不壞),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姐姐的親情力滿滿!“一家人”的鏡頭感躍然而上!










結論:不是我們廣東人太“獨”,對不起,而是事實就是這樣,我們沒法和北方文化產生太多共鳴,因為,這些都是與生俱來。


無風即風


個人在廣東深圳待過。。感覺廣東本地人對外省好像很無知。沒有任何貶義。缺乏對其他地方的認同。當然語言也是一方面,沒有哪個省的電視,廣播節目用那麼多的方言。。到處都是客家話和粵語。國家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下。。。。。公共媒體不應用方言!


員1


我個人認為廣東人之所以不看春節聯歡晚會是因為相當牴觸普通話,好像全國不用廣東話作為國語是大大的不對。把普通話說成是滿語、胡語,而自認為廣東話相當優美動聽,不作為國語相當怨天怨地。我是上海的,雖然我講上海話,但我始終認為在官方語言上還是普通話來的大氣高尚,能夠代表大多數省市,語法上也能和絕大部分方言相符合。其實廣東話在全中國重視也就是剛剛改革開放的八九十年代,大家因為都是井底之蛙,看港劇相當誘人,愛屋及烏就愛上了說幾句廣東話了。其實廣東話也只能代表兩廣,閩南話自成一體,比廣東話還要難懂。至於吳越語在語法上和普通話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如果在電視劇或者官方新聞播出等地方用吳越語我個人認為還是不合適,也許這是習慣問題。還有就是人口大省四川,這四川話其實就是普通話,只不過音調有點不同而已,至於偏僻省份雲南、貴州的語言也是類似於四川方言。總而言之一句話,中國的國語用普通話最能代表大多數!


狼牙客棧


至於廣東人為什麼很少看春晚節目,其實作為廣東人,我認為有三點。

其一是地區原因,廣東屬於亞熱帶地區,最冷的天也不過是春天,當我們過春節的時候,我們這裡還是春天,只有寒冷的地區,凍得出不去,只有在家看春晚了,我們這裡就不用了,既然是春天,當然就不能在家了,出去吹吹牛皮也好呀,何必在家無聊呢。

其二是名氣原因:我們這裡每當過節的時候,少數名族都會舉辦宴會,還有名族舞蹈,都是現場版的春晚呀,看得見,莫的著的,而且當天還有很多小吃和小玩意賣,而且也特別的便宜。

其三是高原原因:我們這裡有山區,城市裡面的信號比較好,我們這裡都是大山,哪裡有電視呀,就算有,也連不上網,更不用說是看春晚了。城市裡面好一些。

以上建議都是由本人自身體驗



作為土生土長的廣東人,我來說說我們家春節的真實寫照,看完你們就明白為什麼廣東人不愛看春晚了。

春晚都是在除夕夜8點開始直播,而我們的除夕年夜飯吃的早,傍晚五六點鐘開始。吃完飯就貼對聯利是,也可以先貼對聯再吃飯,總之吃完飯剛好天黑。所以沒辦法邊看春晚邊吃飯。

吃完飯就開始派利是(紅包),小孩們拿到利是都是出門去玩了,買菸花放煙花。就算在城市也不會坐在電視機前,都會去街上熱鬧熱鬧。實在不出門的大人們,也會聚在一起,或聊天或打麻將等等。

最有可能看電視的就是老人了,但是說實話,要老人家看普通話的春晚確實有難度。不如看廣東臺,香港臺,本土電視節目。

再說就我們年輕人也不怎麼看,春晚的小品,相聲,試問哪個南方人愛看的?看不習慣,get不到笑點,那是北方特色。歌曲也不一定能引起廣東人的興趣,至少我斷斷續續差不多看完了回播後一首都沒記住。我就記得前幾年劉德華唱了《回家的路》。如果不是劉德華我想我也記不住。

總之春晚是濃濃的北方味的節目,我們南方人沒辦法感同身受吧!


Living英德


說白了!廣東人就沒有習慣看春晚的!廣東的節日都在三月份四月份五月份。單獨就是沒有春節,廣東的遊神節日非常的隆重。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節目上演,比春晚還熱鬧。每個鎮村的節日都不是在一天。遊神也就是所謂的春節了。呵呵,客家人是有春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