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雅地轉帳美元?

如何優雅地轉賬美元?

最近有朋友問辣媽(公眾號:lama_ycs),“為什麼通過同一個銀行匯同時匯5萬美元去境外同一個賬戶,我和我老婆匯的錢到賬時間和到賬金額都不一樣呢?我的到了49950美元,但是我老婆匯的那筆到了49987美元,相差37美元,而且還比我匯的提前到賬一天。”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辣媽(公眾號:lama_ycs)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下,美元是怎麼實現轉賬的。

很顯然,現代社會轉賬一筆資金,肯定是不用麻袋裝好鈔票用飛機輪船運過去。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轉賬,或者說資金清算,就是記賬,而美元清算,也是記賬。就是付款人賬上的錢少了,收款人賬上的錢多了,數字變化而已。

那麼這個記賬是怎麼記的呢?簡單來說,就是全世界的銀行都在美國的一些代理行開立賬戶,由美國的這些代理銀行進行清算(完成記賬操作)。

最簡單的一種跨行匯劃情況,舉個例子,是從中國銀行匯一筆美元到美國的Northbrook銀行,而中國銀行在摩根大通Chase有賬戶,Northbrook銀行也在摩根大通Chase有賬戶,也就是付款人的開戶銀行(中國銀行)和收款人的開戶銀行(Northbrook銀行),有一個共同的賬戶行(摩根大通Chase)。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銀行首先扣減付款人賬戶的美元餘額,然後向摩根大通Chase發出一封Swift付款指令(Swift是一份特殊格式電傳加密信函),摩根大通Chase收到這個Swift付款指令以後,就從中國銀行賬上扣下這個金額的美元,然後在Northbrook銀行賬上把這筆美元加上,同時給Northbrook銀行發Swift指令,說我轉了筆錢給你銀行的某某客戶,然後Northbrook銀行在收到Swift指令的時候,檢查自己在摩根大通Chase的賬戶餘額是否增加了,要是增加了,就在收款人的個人賬戶中把這筆錢給加上,這個匯劃就結束了。

需要說明的是,Swift電郵是有標準格式的,儘管打印出來像一封信件,但是由於規定了特定的區域填寫固定的內容,比如金額、收款人姓名、收款人賬號、指定賬戶行等,計算機可以自動讀取並完成賬戶扣減或者增加操作,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進行人工判斷和操作。因此,上述這個過程可以完全是自動的,所需的時間也就是計算機批量處理的時間。

總結來說,同一種賬戶行的情況,也就是在“匯出人的開戶銀行”和“收款人的開戶銀行”之間找到同一個賬戶行,那就可以最快完成匯劃,而且只有一個賬戶行收費,費用一般是20美金左右,非常划算。像摩根大通(CHASUS33)和富國銀行(PNBPUS33)是非常大的代理行,世界上大部分銀行都把自己的美金代理賬戶選在這兩個銀行。

讓情況稍微複雜一點,假如匯款人的開戶銀行和收款人的開戶銀行沒有共同的賬戶行,那麼就要做賬戶行之間的轉賬了,比如從根大通(CHASUS33)轉賬到富國銀行(PNBPUS33),類似於國內要從建行轉到工行。假如這兩個賬戶行,都是大銀行,是清算組織的成員,那麼情況也會比較簡單。

在美國,有兩個類似於我國人民銀行這樣的清算組織,一個是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即“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是一個民間組織;另一個是FedWire(Federal Reserve Communication System) 即“聯邦儲備通信系統”,是聯儲下屬的官方組織。每天,這兩個組織分別扣減(借記)付款銀行的賬戶餘額,增加(貸記)收款銀行的賬戶餘額,數萬筆的美元匯劃,就這樣在會員銀行之間以電子指令的形式完成記賬,即完成清算。

那麼那對夫妻為何從同一個銀行匯同錢到同一個賬戶到賬時間和費用會不同呢?這是因為,在美元轉賬時,資金經過的所有銀行都是“雁過拔毛”的,也就是每個相關銀行都會直接在匯款金額中扣手續費。因此,有共同賬戶行的情況下,大概是付款人銀行、賬戶行各收一筆美金(通常各20美元),假如沒有找到共同賬戶行,有兩個賬戶行,那就是付款人銀行和這兩個賬戶行共3個銀行一起拔毛,要是你的銀行的賬戶行還是個小銀行,它自己不是清算組織成員,只是與一個更大一點的銀行有代理關係,那麼這個銀行就再讓其他銀行代理,於是這個拔毛的銀行數量就更多了,手續費更多,且環節更多,時間耗費也更長。

這對夫妻,就是因為去銀行辦理轉賬業務的時候,銀行櫃員說,只要填收款人信息,其他不用填,於是這位先生就真的沒有填,而她的妻子填了一個很大的賬戶行。

所以,我們在辦理美元匯款的時候,要查一下匯出銀行的賬戶行,再查一下收款銀行的賬戶,通常在銀行官網國際業務欄目就有,有重樣的就選同一個,沒有同樣的就儘量選大的美金清算銀行。在辦理匯款手續的時候,明確收款銀行的賬戶行,可以減少中間環節,在縮短到賬時間的同時減少匯款手續費。

看了辣媽文章這麼久的朋友們,不要讓那些銀行得到拔毛的機會哦^_^。

1. “投資”:免費查看辣媽近期投資理財觀點,把握投資機會。

2. “書”:查看辣媽推薦的投資理財類書籍,增加相關知識。

3. “辣媽聊樓市”:獲取辣媽之前寫的樓市相關文章合集。

4. “樓市數據”:獲取全國各地2017經濟和人口相關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