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組照片由英法聯軍隨軍攝影師、意大利人菲利斯·比妥拍攝。1860年英法聯軍攻破大清帝國最後的海防——大沽炮臺。這組照片就是比妥拍攝的戰地照片,為我們留下了非常珍貴的資料。圖為大沽炮臺遠景,有三張照片拼接而成。可見,作為冷兵器為主的東亞中央帝國的海防工事還是非常威嚴的。從這張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當時防禦工事的建設,首先是護城河,然後是鹿砦,鹿砦和護城河交互排列,再然後是城牆,城牆後時整齊的兵營。
這是從高處拍攝的炮臺內部照。遠處巍峨的城牆和宏大的防禦工事,現在看來還是很壯觀的。
這是炮臺的近景。炮臺建在臺基上,有一定的視野。看這些兵舍,駐軍數量還是比較多的。
圖為從進攻方向拍攝的炮臺。即便現在看來,如果沒有重武器,攻陷這座炮臺的難度也是很大的。但是畫面中橫屍遍野,為大清犧牲生命的士兵們,說明了這座大清帝國最後的“底褲”還是沒有守住。
圖為從進攻方向拍攝的護城河和鹿砦,以及被炸燬的城牆。當時英法聯軍裝備的應該還是前膛槍,而清軍尚未經歷洋務運動,沒有近代武器可以用來防守,只能任人屠戮了。這些英勇的綠營兵們,交戰時或許未必知道對方手中的武器是什麼。
圖為被炸出豁口的城牆和雲梯,城牆上的彈孔,可以想見當時的戰鬥有多激烈。不過從這組照片看,護城河和鹿砦並沒有起到希望的防禦作用。大清的戰士們所引以為傲的“紅衣大炮”或許在戰鬥剛開始,就被遠方敵軍海上的利炮所摧毀。而他們的鳥銃如何能夠敵得過敵人成排發射來的彈雨呢!
圖為被攻破的炮臺內景。作為同胞,我們看到這幅照片時,內心是怎樣的痛苦呢!這些勇士們,他們用火繩槍,他們用弩弓,他們用紅纓槍,他們用大刀,他們用血肉之軀去抗擊他們從未見過的“洋毛子”,雖然他們或許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身後的皇帝很快就逃到熱河去了,他們的同胞們帶著洋人燒搶了圓明園。不管怎麼樣,他們是勇士,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