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嚴進寬出」,大學要合理「增負」

2018-09-06 08:12 | 錢江晚報

告别“严进宽出”,大学要合理“增负”

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面整頓本科教育教學秩序,嚴格過程管理。全面梳理各門課程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同時切實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

教育部的通知,針對的是多年來本科教育嚴進寬出的弊端,目的在於加快振興本科教育,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能力。且不說,多年積弊能否靠一紙文件根除,至少有關文件的思路正確,方向無誤。

作為70後生人,上大學的時間是在20世紀90年代,而從那時候開始,大學四年就有所謂“由你玩四年”的說法。也就是說,只要一腳踏進大學校門,什麼都可以放下,只要不掛科,能畢業,就萬事大吉。時至今日,這種現象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原先,出一個大學生不容易,所以也不是誰都敢混日子、混文憑的,而如今,大學錄取率比以往高出不少,只要成績不是太差,總能到大學裡就讀。大學生的身份、文憑不再稀缺,馬馬虎虎應對學業的人自然也多。

大學生不重視本科學習,這是一方面;高校管理者、教師不重視本科教育,又是另一方面。眼下,除了部分名牌大學,許多高校都成了面向社會的就業培訓基地,甚至淪為年輕人走進社會之前的一個避風港。當然,這不是說重視應用型教育不對,而是說,許多高校除了大一、大二還教基礎課,後面很多時間都留給學生實習、找工作。四年大學教育裡,真正能讓大學生沉下來讀書、學知識的只有不多的時間。再加上很多教授都不到本科教課,而是由講師等衝在前線,這就造成了本科教育水平的下滑與倒退。

與國內現狀相比,國外高等教育普遍奉行的是寬進嚴出的原則,每年因論文不過關而畢不了業的實乃平常事。以前有個傳說,哈佛大學的圖書館24小時不熄燈,很多學生會在圖書館裡熬夜苦讀。這其實是一個誤會。不過,美國大學生的學習任務緊張確為事實,尤其是在哈佛大學這樣學霸雲集的高校裡,學業更加繁重。我碰到一個剛在美國大學裡讀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暑假裡就要寫七八篇論文,加起來有幾十頁之多。在這麼高強度的本科教育下,學生不努力是很容易被人拋在後面的。

本科教育不嚴抓,勢必影響後面的研究生教育,進而造成人才培養水平整體落後,人才質量魚龍混雜。現如今,教育主管部門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但要真正根除積弊,恐怕不能求一時之功,而是要放眼長遠,從大到教育機制小到日常教學,點點滴滴地改進。尤其關鍵的,我認為是要抓好畢業論文把關,倒逼高校教師、大學生紮紮實實地教學,認認真真地求學。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四年學習情況與學習水平的總的體現,平時渾渾噩噩度日,肯定做不好畢業論文(設計)。

本科四年其實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慾與學習能力最強的一個階段。但由於國內教育體制的不合理,多數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在強壓力、高負荷狀態下,一路過關斬將,全力以赴應對高考,所以一旦走過這座獨木橋,難免把大學當做休息區,放鬆了自我要求。實際上,大學是決定一個人學識、性格,決定一個人理想、人生的關鍵階段,不可能靠開掛闖關。就算這時候矇混過關,其負面影響也會在日後顯現。

(原標題《告別“嚴進寬出”,大學要合理“增負”》,原作者魏英傑。編輯周宇晗)


分享到:


相關文章: